“查開房”網近日成熱門話題。在媒體曝光后,該網站一度無法訪問。可日前記者發現,在被舉報之后,該網站依然未被屏蔽,仍可正常訪問,同時網絡又出現一個名為“開房”的網站,可查到公民具體信息。
被舉報后,還能繼續訪問,“查開房”網“生命力”如此頑強,讓人側目;而“開房”網也跟風出現……凡此種種,不難看出,對這類網站的管束仍顯乏力。盡管說,復活后的“查開房”網,僅限輸入身份證方可查詢,和之前只需輸入姓名就能查詢不同,但本質上,它仍是信息泄露。對此,有必要從技術、法律層面去加強治理。據專業人士透露,“開房個人信息的泄露,是其服務商的服務器有漏洞被入侵,然后經‘拖庫’造成數據泄露。”若真如其所言,對網絡個人信息保護理應增強,為其筑起安全屏障;而對于“查開房”網之類的網站,警方一旦發現,就該啟動屏蔽程序。哪怕域名是在境外,非常隱蔽,基于保護管轄原則,公安技術部門也應采取措施盡早取締,以阻止侵權后果的擴大。
從法律上講,當對信息泄露鏈條中的每個責任主體嚴厲追責,同時,還應警醒的是:將開房信息之類包含公民核心隱私的信息,完全置于以盈利為目的商業主體手中,是否妥當;公安內部的查詢系統對內的“開放”,是否會給不法侵權人可乘之機。應該思考的,還有一些網民在“查開房”網事件上的輕佻心態。“查開房”網被媒體曝光后,部分網民并無抵制非法泄露個人隱私的自覺,反而以窺伺心、八卦心態去“體驗”。因為網民的“瘋狂窺伺”,該網站一度因訪問人過多陷入短暫癱瘓,與此相關的“開房信息”,在十天的時間內被網民下載近20萬次。客觀上,網民窺伺對隱私信息傳播起到了助推作用;巨大的點擊量,也增添了不法網站的收益。在此情境下,網民應克制“窺伺”沖動,多些對自身的倫理規約。
“查開房”網引起部分人的隱私泄露焦慮,也引發一些人的偷窺狂歡。這本就值得省思:對類似非法網站,有關部門當及早涉入,嚴厲打擊;而對個體而言,應認識到其非法性質,發現有泄露公民隱私的違法行徑,盡早舉報,而不是抱著偷窺心態,將一場侵權事件變成娛樂狂歡。(人民日報23 美編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