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人走向女購物狂的路上,男人們一直扮演著修橋鋪路、添磚加瓦的角色。
前兩天領北京過來的一個朋友在成都壓馬路,路過春熙路時,跟他一起的女性朋友堅持要去一個品牌的服裝店看看。“我最近很喜歡這個牌子的衣服。他們家在成都開店多不多?”我大吃一驚,您一北京來的大妞兒,到成都上桿子逛一個連鎖品牌的服裝店,這是為哪般?她說,不管在哪里,看見喜歡的店都想去看看。
雖然最終因為這家店的空調壞掉,我們沒憋住幾分鐘就跑了,但這位北京大妞兒的表現,讓我生出幾多對傳說中的女購物狂的無端想象。
女人愛購物,心理學上有過一些分析。有的說女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她們相對柔弱的身軀,使她們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感,需要通過對物質的不斷占有來撫平這種安全感的缺失。而更為普遍的觀點是:女為悅己者容。女人喜歡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也好讓喜歡自己的小伙或老小伙開心一下。
不過購物是需要成本的,不像逛街那么寡淡。不管是付現還是刷卡,錢都會曄嘩地往外流。這讓“消費動物”之類的標簽牢牢地貼在了女購物狂身上。她們客觀上拉動了內需,但對于一個家庭個體來說,需要一定的經濟實力作基礎。
不過在我看來,這實在是個天大的誤會。在女人走向女購物狂的路上,男人們一直扮演著修橋鋪路、添磚加瓦的角色。生活中不小心弄得女人不開心,以至于要去購物發泄,這種責任,理所當然要男人來承擔。男人們不斷為秀新衣新首飾的女人點贊,也是促使女人成為購物狂的罪魁禍首之一。
最近有媒體報道,78歲的美國人Paul Brockman在56年內一共為妻子購買了55000條裙子。因為自從第一次在學校的舞會上相見,Paul便愛上了妻子穿裙子的樣子。有網友在看到這條新聞后,秀了一下自己的數學能力,算出Paul每天為妻子購買接近2.7條裙子。真該為Paul的妻子慶幸一下,能有這么一位一輩子愛著自己、寵著自己的老公。更要緊的是,如果這55000件裙子是她自己買的,不知道她要背負多少“敗家”的指摘。
事實上,不管是審美取向還是真正意義上的肯定或否定,男性一直在背后影響著女人的購物選擇。以最常見的買衣服為例,太太買了衣服,如果先生不住口地說好,是積極肯定太太的品位和購買行為,這會激發太太的表現欲,增加購物的頻率。太太買了衣服,如果先生冷淡無視,則會刺激太太修正自己的購買選擇,結果還是增加了太太的購物頻率。對一個男人來說,這幾乎是一個無解的怪圈。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不要去談論什么女購物狂。
在一對對男女組合中,男人負責英俊瀟灑擋不住的魅力,女人負責優雅自信說不完的美麗,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得不得了了。“女購物狂”這種標簽,少貼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