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伴旅行是自助游的常態,出于友情或是其他原因,大家喜歡糾集三五同好一同出行。殊不知結伴出行,往往隱藏一些不大不小的摩擦,嚴重時甚至能敗壞一趟旅程。所以大家出行前一定要多點時間琢磨,不要把一趟好好的結伴出行,搞成了一次結“絆”出行。
對不起,公主病
講述人:薛女士 外企員工
不久前我跟一幫朋友去新疆玩兒,同行一位女生嬌氣得夸張,印象至今仍非常深刻。大家都知道“咱們新疆好風光”,新疆很多地方的景色確實美得令人窒息。一路上,碰到景致特好的地方,我們就商量徒步逛逛,反正時間寬裕。但那位女生每次聽大家說要徒步就緊張:“哎呀不行,太陽這么強烈,要曬黑長斑,我們還是包車去吧。”她大概以為還在家里,說要怎樣就怎樣。事實上她沒有掌握一票否決權,我們還是在很多地方都徒步了。沿途風景那么好,誰要窩在車!里!呀!!!
于是那位女生全程叨叨,不斷抱怨。更惱人的是當大家真正決定租車代步時,她又不高興了,一上車就開始抱怨:“車里又臭又臟又熱又擠,我們為什么不干脆步行!”就這樣,那一趟行程她幾乎全程黑面,全程都在抱怨,大家的興致也全程被她的抱怨侵占。話說,到現在想起那個小心眼又渾身公主病的旅伴,我都還會生氣。我這輩子都不要再跟那種人結伴出行了。是公主,就好好在家待著,到外面誰還伺候您啊?
計較過頭太要命
講述人:林女士 旅游策劃師,旅游專欄作家
2003年我們一撥人包車走滇藏線進西藏地區旅游,大家本來一團和氣,相互尊重,一路上都還不錯。后來趕上其中一個朋友過生日,大家就張羅著買了很多酒肉,一起打打牙祭,順便給他慶生。結果這件事情惹得一個妹子很不高興,她覺得浪費了,就一直擺臉色給那位過生日的朋友看。
我們那次一共3個車,有大隊長,每個車還選了車長。那件事情發生后,我們車長一直兩頭做工作,辛苦而尷尬。但事情并沒有完結,往后幾天,那個女生拒絕跟過生日的同伴同車,搞得我們車長非常尷尬,整個行程氛圍變得很詭異。后來十多天的行程,車長每天都開會,還更換大隊長。要不是3個車長是朋友,我估計早都散伙了。
其實就那么一頓飯,能吃多少錢?況且東西也是大家一起吃的,真的有必要那么計較嗎?這種事聽起來都覺得很好笑。
結伴出行“事故”多
隨著信息傳遞的便捷和人們出行經驗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自助游。2008年,《中國旅游報》曾發表文章稱:未來數年內自助旅游者在客源中的比重將達到70%,其中超過90%的自助旅游者會通過網絡了解、選擇出游目的地。
自助旅游的魅力在于不會受導游過多約束,時間自主,活動自主,消費自主,整個行程都是自主安排。但是脫離了鬧鬧嚷嚷的大團隊,很多自助旅游者還是愿意選擇精致的小團隊——結伴出行。這個小團隊可能是兩人、三人,也可能是十數人。
結伴出行的概念在互聯網興起之后開始引起關注,不斷有旅游論壇、旅游網站提供這種結伴平臺。到現在,有人甚至通過QQ群、微博召集,就可以實現結伴出行的目的。有分析認為,結伴出行的魅力在于多幾個人更多安全感,沿途可以分享美景、美食和趣聞,當然還有包車等消費會更加儉省的緣故。
然而結伴出行,不管是摯友、親朋,還是網絡緣聚的網友,在出行中往往遭遇你想象不到的困難或尷尬。
一位受訪者談到朋友的故事:“我朋友帶她媽媽和婆婆一起到新加坡旅游,一個4天的行程,結果一天早上在酒店吃完早餐,兩位媽媽沒跟朋友說,就出門逛街去了,而且都沒帶手機。我朋友就只好在酒店枯坐,等了整整一天!”
如果說長輩獨自行動可以理解,夫妻之間總是沒有借口的。另一位受訪者談到朋友的經歷:“朋友和老婆一起去泰國旅游,結果朋友老婆因為不喜歡看展覽,沒跟朋友打招呼就悄悄退了出來。朋友猛然發現老婆不在身邊后跑出去亂找一氣,其實他老婆并沒有走遠,透透氣回來,發現老公不見了。兩個沒帶手機的人在街上到處竄,你找我我找你找了大半天,竟然在街上偶遇了。”出門在外,手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總有那么些膽大心不細的人,不是忘帶手機就是手機沒電,甚至丟了手機,所以故事層出不窮。
這還是熟悉的親友之間發生摩擦,但是處理起來比較簡單。若是網友或不那么熟悉的朋友之間結伴出行,遇到問題解決起來有多尷尬或麻煩,就可想而知了。
快跑,拍照狂來了
講述人:梁女士 旅游達人,游歷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最近10多年我和先生大部分時間都在世界各地旅游,但我們基本上就自己出去,不再約人,偶爾帶朋友出去。我倒是沒有遇到同伴有多出格的表現,只有一次帶朋友出去,他給餐廳服務員臉色看,搞得我很尷尬。只好自己先起身給服務員道歉,抹平這事兒。其實服務員沒做錯什么,朋友也沒有太夸張的舉動,只是對服務員不太尊重。我覺得很不合適,就先道歉了。
說到結伴旅行,最讓我受不了的是同行有非專業但又極愛拍照,還喜歡背著攝影“長槍短炮”走四方的同伴。他們走到哪里都是設備齊全,所到之處就像在搶頭版頭條的國際新聞。而此類拍照狂人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看見什么都拍,風景、人物、美食、自拍、小動物或者一朵花,他們統統都不放過,一律拍了再說。而且沒完沒了地拍,專業相機拍完不過癮,還要馬上掏出手機拍——好及時發微博。這真是讓人尷尬。本來攝影作為愛好無可厚非,但我覺得凡事總得有個度,即使是專業的攝影師,也有不同的攝影方向,對拍攝的景物會有所挑選,不是看到什么都亂拍一氣,搞得旅行就像是在搜集圖片。最關鍵的是,這種什么都拍的同伴,還常常會影響整個大隊的出行時間,讓人比較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