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郵人壽自2009年成立以來就一直維持保費的高增長態勢。基于大數法則的前
提,壽險公司在成立初期鋪大攤子攤薄風險的經營思路無可厚非,但粗放式的發展
最終能否帶來盈利仍有待商榷。
7月,中郵人壽獲得了成立以來的股東第二輪注資,其注冊資本由20億元增至40億元。償付能力壓力,仍然是中郵人壽此次增資的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中郵人壽今年前5個月的保費規模已超越2012年全年。同時,從險種繳費期、保險期間以及退保率、費用率等評估因素看,其今年上半年的熱銷險種內含價值有限。
業內人士指出,得益于股東優勢,中郵人壽可以充分利用各地郵政局、郵儲銀行的網點銷售產品。“中郵人壽其保費高速增長暗藏隱憂,即使沒有集中退保現象發生,中郵人壽未來面臨的產品滿期集中給付壓力也會相當大。”
增資補血
7月9日,中國保監會公布了其對中郵人壽變更注冊資本的批復文件,文件顯示,中郵人壽的注冊資本增至40億元,增資規模為20億元。這是自2009年成立以來中郵人壽的第二輪增次,中郵人壽的上一輪增資發生在2012年8月,也就是該公司成立后的第三個年度,當時注冊資本由最初的5億元增至20億元。
2011年年底,中郵人壽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僅為101%,逼近監管紅線。而首次增資15億元后,2012年年底,中郵人壽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升為169%,略高于Ⅱ類監管要求(150%)。而2012年,中郵人壽的保費收入為145.5億元,相較2011年的80.2億元增長了81.3%。
業內人士分析,保費激增帶來的償付能力壓力,或仍然是中郵人壽此次增資的主要原因。數據顯示,中郵人壽今年前5個月的保費規模已超越2012年全年。
保監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5月,中郵人壽的保費收入為167.9億元,同比大增126.2%。5個月保費超越去年全年的情況僅發生在力圖規模擴大的銀行系險企工銀安盛以及2012年新成立的壽險公司身上。
暗藏隱憂
中郵人壽今年以來保費的高速增長,離不開其3月份推出的高保底收益(根據客戶年齡不同,保底收益從每千元收益1123-1128元不等)、初期高現金價值(持有保單滿一年現金價值高于所繳保費)產品“年年好”。截至5月底,這款產品的保費規模已達80億元,占中郵人壽5個月保費規模的近一半。
據相關渠道透露,中郵人壽的上述產品首年渠道費用率為2.5%,總對總簽約費率為1.8%,費用率相較同業屬于中等偏下水平。
而該產品的退保、費用支出情況,中郵人壽歷年披露的相關信息或可提供一定參考。如,2012年中郵人壽的退保金為2.9億元,同比增長397.1%,高于當年保費81.3%的增速;2011年退保金為5967萬元,同比增速高達12.3倍,而當年的保費增速為295.3%;2010年與2009年(當年的經營時間約4個月)相比,退保金大幅增長1241倍,同樣高于保費的增速(395.8倍)。
其實,中郵人壽也在2012年提高了躉繳產品的退保率假設。“本公司根據2012年實際退保情況及同業經驗,更新了退保率假設,將躉繳產品各年退保率進行了適當上調。”中郵人壽在2012年年報中披露道。
中郵人壽2010-2012年的手續費及傭金支出分別為7228萬元、3.20億元、6.42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393.4倍、342.6%、100.62%。可見,手續費及傭金支出的年度增幅均超過同期的保費收入增幅。
而連年的高退保額及費用支出也致使中郵人壽虧損額連年增加。自2009年成立以來,中郵人壽分別虧損216萬元、3965萬元、4742萬元、1.87億元,累計虧損2.76億元。這一虧損額度與2011年中郵人壽支付給郵儲銀行的年度手續費基本持平:根據中郵人壽官網發布的公告,其在2011年度向郵儲銀行實際支付手續費2.79億元。
事實上,股東郵政系統對中郵人壽的意義早已讓其他險企“羨慕嫉妒恨”。“不同于中郵人壽,我們雖然有銀行做股東,但還是要一家一家地去談合作,還要同時去跟別的銀行談判。”某國有銀行控股壽險公司人士說出了銀行系險企與郵政系險企之間的現實差距。
2012年,中郵人壽憑借巨大的渠道優勢成為保費最大的贏家,同比增速驚人,市場份額也獲得迅速抬升。
不過,盡管在銷售渠道上望塵莫及,感到羨慕,但有業內人士對中郵人壽的“背靠大樹好乘涼”表達了擔憂,“管理方式過于遠離市場。躉繳的短期產品即便沒有大規模退保情況發生,幾年之后,中郵人壽面臨的產品滿期集中給付壓力也將相當大。”
一家股份制銀行控股壽險公司市場調研人士的這種說法,反映出業內對中郵人壽發展現狀的普遍印象。但如果低內含價值業務的膨脹、高費用支出的粗放式發展路徑不改變,中郵人壽的股東還得繼續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