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對學齡前兒童來說,玩耍的好處很多,醫生建議兒童3歲前應盡情玩耍,家長不要太拘束孩子。
開發智力的小游戲
對于嬰幼兒時期的孩子來說,智力的開發主要依靠父母的幫助來完成。
親子運動 媽媽仰臥在床上,兩腿屈起,讓寶寶坐在媽媽的腹部,背靠在媽媽的大腿上,媽媽兩手握住寶寶的小手。當媽媽的兩腿慢慢伸直時,媽媽漸漸地向上坐起。這時,寶寶就成仰臥位躺在了媽媽的腿上;媽媽再慢慢躺下,躺下的同時兩腿慢慢屈起,兩手輕輕地拉著寶寶的手,使寶寶重新坐在媽媽的腹部,靠在媽媽的腿上。這個游戲會鍛煉嬰兒的仰臥起坐,媽媽也鍛煉了腹肌。
照鏡子 當寶寶看到鏡子里的自己時,雖然意識不到這就是他自己,但寶寶會非常興奮,會對著鏡子里的寶寶又笑又鬧。這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都喜歡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孩子。媽媽可以利用這一點,教寶寶認識五官的名稱和作用:媽媽對著鏡子,指著寶寶本人(不是指向鏡子)的鼻子、眼睛、嘴等部位,告訴寶寶它們的名稱和作用。
當寶寶看到鏡子里的媽媽時,會露出驚訝的神情:這是怎么回事,怎么有兩個媽媽?這時,寶寶會看看鏡子里的媽媽,再看看抱著他的媽媽。媽媽就要告訴寶寶,這是鏡子,鏡子能把人照出來,鏡子里的大人就是媽媽,鏡子里的孩子就是寶寶。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就會悟出這個道理。
培養兒童的自理能力
讓孩子自己走 隨著孩子慢慢地長大,家長應該理智地逐漸擴大孩子活動的空間,讓他走出屋外,奔跑在庭院,甚至走得更遠,才能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長。擴大孩子的活動空間,有各式各樣的方法,比如給孩子一面墻,讓他懸掛自己的物品,或把墻當畫板隨意涂抹。
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 孩子和大人一樣,每天擁有24小時,但可供他自由安排的時間少之又少。如果時間的安排完全由成人包辦,孩子只是去執行,那么,孩子的生活能力永遠也培養不出來。給孩子時間,引導孩子不斷地思考自己、規劃自己,從而發展他安排生活的能力。
讓孩子自己去體驗 用“拔苗助長”這種違反客觀規律的方法培養孩子,肯定要失敗的。但是,認為“樹大自然直”,消極地完全“順其自然”,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長。遵照客觀規律,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鍛煉、去體驗,這才是家長應該采取的正確做法。
讓孩子自己找答案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有時還會打破砂鍋問到底。經驗告訴我們:孩子愛提問題,是關系孩子成長成才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得到答案,則是關系孩子成才的更重要的因素。如果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出答案,既可以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孩子探索新事物的興趣。
培養孩子的樂觀品質
家庭傳統意味著快樂長久 無論是每天共進晚餐,還是每年一起慶祝生日,對一個家庭而言,沒有什么比建立家庭傳統更有價值的了。過春節時的餃子、鞭炮,或是過生日時的蛋糕、蠟燭,這些傳統都十分重要。因為這些熟悉而親密的傳統習慣既可以賦予孩子生活的意義,帶給孩子強烈的安全感,又能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教給孩子“長久”的含義。
歌唱的鳥兒最快樂 人們常說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點兒也不錯。兒童醫學研究發現,給患病的孩子聽他們喜愛的歌曲,可以減輕他們的疼痛癥狀。成年人也都有這樣的經歷,聽一首好歌有時會讓人精神振奮,身心舒展。而對孩子來說,每當全家一起唱一首他喜愛的兒童歌曲,他都會很快樂。
快樂也可以放大 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至少要教給孩子兩件事情。例如,父母與孩子一起參加幼兒園的運動會,或者參與孩子的演出,孩子會意識到父母對他的重視,這會大大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同時,父母的參與也教給孩子社會的基本含義。它讓孩子感到自己也是這個大社會的一部分,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它對別人作出貢獻。專家研究還表明,奉獻和快樂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讓孩子參加社區大掃除或探視社區孤老,即使是幼兒也會從中發掘付出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