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令人震撼的家庭:35年前,15歲的王永成為中國科技大學(簡稱中科大)少年班首屆學生。35年后,王永的兒子也從中科大少年班學院畢業,于今年9月赴全球頂尖學府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深造。一個家庭能出一個中科大少年班“神童”已屬罕見,父子同時成為中科大少年班校友,全國獨此一家。在震撼世人的教育奇跡背后,父親卻坦誠地告白世人:自己真的沒有什么獨樹一幟的“育兒經”。若要說心得,那就是放手不管,盡早讓孩子學會自立。
培養自立從不檢查作業開始
1978年3月,在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等著名科學家大力倡導下,中國科技大學創建了少年班。中科大少年班是中國高校中的第一個少年班,被看作培養天才少年的“神童班”。1978年10月,15歲的王永作為首屆少年班的成員,和寧鉑、張亞勤等人一起步入中科大學習,掀開了馳譽國際的少年班傳奇大幕。1982 年7 月,王永畢業于中科大無線電電子學系自動控制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隨后,他進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深造,先后獲得飛行器導航與控制系統專業工學碩士學位和導航、制導與控制專業工學博士學位。此間,王永研究生畢業后在南航任教并在南京成了家。1991年,他與妻子愛的結晶王嘉騮呱呱墜地。
兒時的小嘉騮便表現出驚人的學習天賦:鄭淵潔的童話書,王嘉騮在幼兒園小班時就能當眾流利地朗誦出來;金庸的武俠小說,王嘉騮在幼兒園大班時就可輕松閱讀。在王永看來,孩子自立是人生邁向成功最關鍵一步,而自立理念植入最佳時期便是在跨入校門那一天。王嘉騮是在老家南京上的小學。因為工作太忙,王永夫婦幾乎沒有認真輔導過孩子一次作業。一天,老師發現王嘉騮作業里好多錯誤,忍無可忍地竟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嘩啦”一下撕碎了他的作業本。那一刻,王嘉騮嚇得大氣不敢出,把頭深埋在課桌下。好不容易熬到傍晚放學,回到家,王嘉騮強忍的淚水噴涌而出。那天,王永正好在南京,看到孩子不對勁,一再追問下,垂頭喪氣的王嘉騮才道出原委,委屈地哭喊道:“所有同學的作業都由爸爸、媽媽負責檢查簽字,都沒有錯誤。就我一個人錯誤太多,也惹老師生氣,丟死人了!”王永緊緊摟住兒子告訴他:“爸爸、媽媽雖然有責任為你檢查作業,但我們實在沒時間。孩子,你要以此為教訓,從此養成自立、自覺、自查的好習慣。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天天讓別人強迫監督著去做某件事效果肯定不好。”王嘉騮似懂非懂地凝望著爸爸微笑的眼神,回味著爸爸寬心的寥寥數語。自立,從此銘刻在王嘉騮幼嫩的心靈。
神管形不管放養兒子學獨立
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使王嘉騮受益匪淺。當時,王嘉騮在南京白下區一所小學就讀,全區所有小學的語文、數學、外語期中和期末考試均實行統一命題考試。一直到小學二年級上學期,王嘉騮都是全區唯一每次統考全科滿分的考生。王嘉騮的母親當年是浙江大學的高才生。父母都是高智商,王嘉騮學習這么優秀,是基因好,還是家長另有獨門教育秘籍?很快,王永被學校邀請到全校家長大會上介紹家教經驗。
王永一上臺便脫口而出:“真的沒啥獨到方法,我的體會就兩個字:不管!”話音未落,臺下哄然大笑。王永進而解釋道:“不管是形不管,而非神不管。我采用的放養式家庭教育,是在放任中時刻用默默鼓勵的眼光和父子連心的那種牽掛默契引導孩子的成長。我要扮演的只是一個引導角色,絕不是代替孩子生存的角色。所以,家長一定要清晰地界定自己的責任。如果孩子沒有自立能力,總想著依靠別人,那么,在漫漫人生路上,也許一個小問題就會把孩子打倒!”最后,王永語氣鏗鏘地對家長們提出建議:“我是當年從中科大少年班走出的第一屆畢業生。當時,很多人覺得少年班的孩子沒有生活能力。其實不然。少年班首屆畢業生張亞勤當年12歲,他獨自離家從山西來到合肥上學。我們那一輩人都是這樣過來的。家長們不妨把不送孩子上學當作培養他們生活能力的第一步。”王永的獨到見解博得現場幾百位家長經久不息的掌聲。
2001年,王永由中科大“通信與信息系統”博士后流動站出站后留中科大任教。王嘉騮小學畢業后隨父母到合肥上初中。此時的王嘉騮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時老師講解的題目,為了琢磨透,他經常會在課后反復咀嚼、舉一反三。從小學到初中,王嘉騮從未上過補習班,也從不熬夜苦讀,一直保證8小時的充足睡眠。課余,王嘉騮有著很廣泛的興趣愛好:NBA籃球賽中的姚明幾乎能讓他發狂。他這個樂趣被父母給予充分尊重,成為他調劑學習壓力最好的興奮劑。王嘉騮還非常愛打羽毛球、唱歌、看科幻小說。王永夫婦從來不限制孩子的愛好,從來不給孩子劃定一個“可以看”的書籍范圍。家里提倡開卷有益,訂了十多份政經、文摘類雜志。王永說:“只要是正規出版社出版的書籍,兒子都可以看。”就這樣,在兒子的成長道路上,王永與兒子的關系亦父亦師亦友。
輕松的家教氛圍在危機中得到了考驗。中考時,成績一直鶴立雞群的王嘉騮雖然考入合肥一中,但成績并不理想。王嘉騮沒有氣餒自卑,靜下心來和父母一起反思。入學第一次考試,王嘉騮以優異成績進入年級第一方陣!王嘉騮思維相當開闊縝密,經常代表學校參加化學、數學競賽且斬獲不菲。高中自修課的時候,化學成績非常棒的他經常主動上臺給同學們講解化學試卷。由于他思路清晰、講解深入淺出,頗受同學們歡迎。同學們的掌聲和全班同學化學成績的穩步提高讓王嘉騮很受用,他也非常珍惜同學們送的“化學老師助理”的別號。
中科大“父子兵”演繹別樣風景
12年寒窗苦讀,只為高考大戰一搏。2009年高考,王嘉騮不負眾望,取得了全校并列最高分、安徽省第16名的優異成績,給自己的中學生涯畫上了圓滿句號。在填報志愿的時候,面對許多一流大學爭相發出的垂青信號,他與父母經過理智思考,最后毅然決定上中科大。此刻,作為中科大知名教授、信息學院副院長兼博導的王永心里最清楚,在中科大少年班學院里,有一個剛設置的“零零班”。招收的學生雖非傳統15歲左右的“神童”,但是,“零零班”是全校高分精英學子集中的“特區”,采用少年班模式教學。與中科大少年班唯一的區別在于,“零零班”對錄取新生沒有年齡限制。就這樣,當年,王嘉騮以中科大安徽籍考生第一名的身份進入少年班學院,開始了五彩紛呈的大學生活。
在中科大求學4年時間里,王嘉騮常與老師兼學長的老爸在校園里不期而遇。在大學期間,王嘉騮選修了父親主講的《現代控制理論》,每周都會有半天聆聽父親的教誨。雖然王嘉騮也擁有“少年班”這個閃亮炫目標簽,但他沒有“子承父業”。父親的專業是自動化,而王嘉騮選擇的專業是化學。王嘉騮給父親的解釋是:“我不想成為您的影子,之所以選擇非常感興趣的化學,是想讓最真實的自己自主獨立地走下去,能走多遠就走多遠。”
在國內教育界,人們公認中科大向來以海外兵團強大著稱,留美學子超過1萬人。歐美名校特別是美國研究型大學對中科大畢業生青睞有加,出國深造比例位居大陸高校前列。于是,今年夏天畢業的22歲的王嘉騮早早地把目光瞄準了大洋彼岸。經過努力,王嘉騮以優異的考核成績越過出國申請關,于今年9月赴錢學森、郭永懷等人的母校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化學博士學位。
王嘉騮飛越大洋求學的動力,源自他的人生理想和父親一樣,成為一名在課堂上能時刻引起學生共鳴的教師。上大學期間,給班里的同學講課是王嘉騮的一個愛好和“副業”。王嘉騮化學專業出類拔萃,他經常在考試前應邀找一間教室給同學補習。王嘉騮自豪地說:“我喜歡在講臺上那種面對一雙雙求知眼睛播撒所學換來的愜意和成就感,我真實地感受到教師一職的崇高。”同學們也紛紛反映,王嘉騮不僅教授了大家豐富的知識,更教會了他們如何思考。為了夯實基礎,王嘉騮把即將去頂尖學府加州理工學院深造的經歷看作是實現“教師夢”的必由之路。
小平頭,1.8米的瘦高個,白T恤配藍色牛仔褲,是王嘉騮這個22歲花樣年華標準帥哥最經典的行頭。他的夢想一如清晨的太陽,正在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