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孩子與老師的關系直接影響其對學習的興趣。老師面對的是不同性情、不同智商的孩子,很難保證一碗水端平,將關系孩子的每件事都處理得妥妥當當。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家長不必大驚小怪、偏聽偏信,應穩住陣腳,做好孩子與老師之間的“消防員”。
耐心聽孩子說出事情原委
“戰火”總是由具體的事情引起的。“中國式家長”的常見做法是給孩子當頭一棒,不問原因就批評、指責、建議。如果孩子因此生氣了,就會選擇不溝通交流,悶在心里自我消化。其實,大多數孩子在學校遇到不公平待遇,都會想回家跟父母交流。只有家長能平等、開放地與孩子交流時,孩子才能敞開心扉,更客觀地訴說事情的原委。當然,家長在理解孩子的同時并非一定要袒護自己的孩子,因為人總是有劣根性的,總認為自己是對的,總愛把問題推到別人身上。家長要在孩子的訴說中尋找蛛絲馬跡,找出問題的根源,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真誠地與老師溝通
作為家長,一定要樹立這樣的觀念:老師不是神,而是人,和所有的人一樣會有喜怒哀樂。家長不要對他們要求過高,他們更需要家長的尊重和理解。
如果孩子和老師有了矛盾,家長可以這樣去做:找一個老師不忙的時間打電話給老師,真誠地詢問老師,最近孩子是不是惹其生氣了。家長應耐心地聽老師把話說完,并主動把自己孩子身上目前存在的毛病說出來。老師聽后如果正是自己要說的,而家長居然認識得這么清楚,氣自然就消了一半,可能還會勸家長:“其實,孩子平時還是有許多優點的。”
我就遇到過一次這樣的情況。我的孩子跟老師產生了一點兒糾紛,我打電話給孩子的老師說:“現在的小孩子太難教育,我們家里就這一個每天都弄得焦頭爛額,您說您工作那么忙,每天還要面對幾十個孩子,打又打不得,罵又罵不得,太了不起了。”老師聽了家長能如此理解其工作,心里舒服了許多,反而自我反思起來:“其實,我那天也有點兒急躁,否則也不會……”我連忙說:“您教育孩子是為他好,是他自己不懂事,不該在全班同學面前和您頂嘴。”“是啊,我發現這孩子個性挺強,以后我批評他也要注意點兒方法。”
隨后,在學校舉行的運動會中,我鼓勵孩子多參加體育比賽,并親自到場為孩子加油。從那以后,孩子感到了家長對他的認可和鼓勵,在同學面前有自信了。老師感到家長對孩子很重視,教育他也格外用心。后來,期末開家長會時,老師還特意送給我們這幾位經常為班級作貢獻的家長一人一本書。社會上有一些壞風氣,認為給老師送禮越多,老師就對自家孩子越好。其實,大多數老師還是品德高尚的,他們更需要的是家長對其工作上的肯定和精神上的支持。
促進孩子自我反思
找到孩子身上的病癥所在,之后要做的就是對癥下藥了。要注意方式方法,切記欲速則不達,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有時,可采用想象和“演習”的方式。比如,讓孩子扮作老師,在他講課正在興頭上時,學生突然打斷他的講課要去上廁所,或者學生遲到影響他講課,也影響其他同學上課,他會是什么心情?讓孩子這樣換位體驗一下,要比家長強硬說教的效果好得多。
其實,家長還可以幫助孩子漸漸地學會采用多種方式解決在學校遇到的問題。例如,當自己受了委屈、誤解時,除了當眾與老師辯解外,還可以怎樣做?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出很多方案:如私下與老師交流、解釋,還可以采用寫信等形式。總之,青春期的孩子最忌諱的,就是家長直接告訴他該怎樣做。即使家長說的是對的,他也會很不情愿。只有引導他漸漸地學會該怎樣做,還可以怎樣做,孩子才會心甘情愿地為之改變。他們最需要的,永遠是老師和家長的肯定和尊重。
家長都有一顆愛孩子的心,遇到師生矛盾這種問題,千萬不要草木皆兵、方寸大亂。如果處理問題不夠理智,結果不但沒有幫孩子和老師之間“滅火”,反而可能會將戰火愈演愈烈,甚至讓他們劍拔弩張,那真是得不償失。所以,聰明的家長在這時候應該做個冷靜、理智的“消防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