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結構,婦科病在已婚和育齡婦女中非常常見。面對形形色色的婦科疾病,外行人常常是一頭霧水,不知道究竟有多嚴重,承受生理痛苦的同時還要承受巨大的心理負擔。其實,問題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嚴重。宮頸糜爛就是這樣一個聽起來相當嚇人、其實并沒有那么恐怖的婦科診斷中的常見名詞。
人們之所以對宮頸糜爛如此憂心忡忡、心懷芥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醫學界一直將宮頸糜爛看作可能發生宮頸癌的前兆。宮頸癌是女性惡性腫瘤中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種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也因如此,不少女性一聽說自己患有宮頸糜爛便立刻緊張起來,擔心是癌前病變的信號,非要把這個“萌芽”給扼殺掉。
宮頸糜爛是生理現象
雖然宮頸糜爛這個名詞已在醫學上沿用多年,但是,不是正確的提法,在很多大醫院的婦科已經被摒棄。正確的提法應該是“宮頸柱狀上皮外移”(也稱宮頸外翻)。其實,宮頸糜爛并不是病,而是一種生理現象。它不是病理改變,屬于宮頸生理變化。這一生理現象會從女性的青春期起持續幾十年。用“宮頸糜爛”來表述這一生理變化,是一個歷經100多年的錯誤。
宮頸糜爛的提法在國外早已被廢除,國內新的教科書上也已摒棄這種提法,代之以“宮頸柱狀上皮外移”。產生這種生理現象的原因,絕大部分是雌激素水平過高所致。女性隨著年紀增大,雌激素變少,這種顯現會逐漸減弱。
宮頸上有兩種上皮細胞——鱗狀上皮細胞和柱狀上皮細胞。柱狀上皮細胞是單層上皮,位于宮頸管內;鱗狀上皮是復層上皮,位于宮頸管外。兩種上皮細胞外觀上有區別。雌激素水平過高時,在激素刺激作用下,柱狀上皮細胞就往外長,長到宮頸管外面來了。
那么,柱狀上皮細胞外移需不需治療呢?對于無癥狀、未合并感染的柱狀上皮外移,不需治療,只有合并感染并經常感染時才需要治療。任何一種治療都可能帶來并發癥和危害。如臨床醫學案例中,有對本無需治療的宮頸糜爛患者進行電環切除術的。這樣,反而可能導致宮頸功能受損、宮頸內口松弛等。柱狀上皮細胞抵抗力較差,其外移后暴露在陰道里,容易出現感染。如果經常感染,出現白帶增多、發黃,并有大量膿性白帶這些炎癥反應,甚或造成接觸性出血,就需要治療了。通常采用物理治療,如激光、微波等。
宮頸癌與宮頸糜爛無關
許多婦女被診斷為宮頸糜爛后,生怕轉成婦科疾病中的殺手——宮頸癌。于是,一些不負責任的醫療單位抓住病人這種心理,為了經濟利益,不斷給患者采取各種針對宮頸糜爛的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術治療等,以至于過度治療使病人白白花了冤枉錢不說,還遭罪。近年來,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科學家對宮頸癌及其癌前期病變進行深入研究,認為宮頸糜爛與宮頸癌的發生無關。
宮頸癌與宮頸糜爛沒有關系,而與長期病毒感染有關,尤其是乳頭瘤病毒感染。但并不是說只要有病毒感染就會患宮頸癌。已婚婦女中,60%~70%的人會有病毒感染,通常是長期的病毒感染,3~5年以上才可能出現癌變,定期體檢即可盡早發現。
需要提醒的是,早期宮頸癌的癥狀會與宮頸糜爛表現出的癥狀相似。如果僅做婦科檢查,很難區分早期宮頸癌和宮頸糜爛。為排除宮頸癌,宮頸糜爛的女性在進行婦科檢查時,應該做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有條件的,在做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的同時,應進行乳頭瘤病毒(HPV)檢測,以排除宮頸癌和癌前病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