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統計資料表明,我國每年治病輸液量大約104億瓶,13億人平均每人輸液8瓶,遠遠高于國際2.5~3.3瓶的量。在國外,90%的病人是口服用藥;而在中國,這種過度以輸液用藥的現象卻普遍存在。其實,不必要的輸液對患者來說就是花錢買痛苦、買風險,對醫學來說也是倒退,對國家來說更是醫療資源的極大浪費。
盲目輸液的五大危害
發熱反應 發熱是輸液中常見的一種反應,常因輸入致熱物質、輸液瓶清潔滅菌不完善或被污染、輸入的溶液或藥物制品不純、消毒保存不良等所致。表現為發冷、寒戰和發熱,輕者發熱常在38℃左右,在停止輸液數小時內可恢復正常;嚴重者,初起寒戰,繼之高熱達40℃~41℃,并有惡心、嘔吐、頭痛等癥狀。
肺水腫 肺水腫是由于輸液速度過快、短時間內輸入液體過多使循環血容量劇增導致心臟負擔過重而引起的。患者會突然出現呼吸困難、氣促、咳嗽、泡沫痰或血性泡沫痰等癥狀,嚴重時稀痰液可從口鼻涌出,肺部出現濕羅音。這是急性左心衰竭的表現,如果不停止輸液并采取急救措施,可能導致生命危險。
靜脈炎 靜脈炎是由于長期輸入濃度過高、刺激性較強的藥液或靜脈內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時間太長而引起的局部靜脈壁化學炎性反應,也可能是在輸液過程中無菌操作不嚴而引起局部靜脈的感染。靜脈炎表現為:沿靜脈走向出現條索狀紅線,局部組織發紅、腫脹、灼熱、疼痛,有時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癥狀。
空氣栓塞 空氣栓塞是輸液時空氣未排盡、橡膠管連接不緊有漏縫或加壓輸液或輸血無人在旁看守時可能發生的危險并發癥。只需少量空氣進入靜脈,患者就會感到胸部異常不適,隨即發生呼吸困難、嚴重發紺和缺氧,并可立即導致死亡。
微粒栓塞 我國《藥典》規定,每毫升輸液液體中粒徑大于10微米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過10個,粒徑大于20微米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過2個。人體最小毛細血管的直徑只有4~10微米。因此,藥液中的較大微粒可直接造成血管栓塞,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組織缺氧而導致水腫和炎癥。較小的微粒可能被吞噬細胞吞食,導致巨噬細胞增大,形成肉芽腫。國外學者在尸檢中發現,輸過40升液體的患者肺標本中有5000個肉芽腫。國內也有報道稱,長期接受靜脈輸液的病人可出現肺張力過度和呼吸衰竭。藥液微粒的潛在危害不可輕視。
能口服絕不輸液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輸液最大的好處就是“好得快”,甚至一些醫生也會做出這樣的解釋。專家認為,這種說法“在某些情況下是對的”,因為靜脈注射藥物能被完全吸收,藥效也比較快,十幾秒鐘就能讓血液中的藥物濃度達到有效范圍。但是,“在其他情況下,只是一種錯覺或心理作用,感冒打點滴就屬于此類”。專家認為,任何病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和痊愈周期。只要消化吸收方面沒有問題,大部分藥物口服和輸液的效果是相當的。
世界衛生組織提倡: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靜脈注射。即使必須注射的也應該盡量減少注射的次數,同時,減少注射劑聯合使用的種類,避免不良反應和配伍禁忌的出現。
為什么要強調這樣的原則?首先,三種用藥方式中,口服用藥的不良反應最輕、最慢,因此最安全。靜脈輸液是把藥物直接輸入血液,不良反應最猛也最快,有時幾分鐘內就置人于死地,特別是在一些基層醫院、個體診所,由于搶救設施缺乏、醫務人員的搶救知識匱乏,一旦發生嚴重輸液反應很難逆轉。其次,輸液有可能引起交叉感染。再次,輸液進行靜脈穿刺時會引起疼痛。最后,輸液成本最高,用于輸液的抗菌藥費用往往高出口服藥很多,甚至數倍。
三種情況一定要輸液
專家指出,只有三種情況,病人必須接受輸液治療:首先,當病人上吐下瀉導致脫水時,要通過輸液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其次,如果病人身體里有有毒物質,比如吃了相當數量的安眠藥時,必須洗胃,同時,需要輸液以促進有毒物質加速排出體外;最后,完全出于治療原因,有些藥不適合口服,或者有少數藥物需要稀釋以后進行靜脈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