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微博大V們頻繁地在微博上秀跑步裝備、跑步心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這項簡單的運動。跑步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還能刺激人體大腦大量釋放內啡呔,讓人們如同“沉浸于愛情或聽到令人歡快的音樂時一樣”,產生純粹的愉悅。
微博大V刮起跑步旋風
奔跑是人類在與自然的相處中謀求自身生存的一項本能。圍追獵物需要奔跑,逃避猛獸攻擊也需要奔跑。而這項人類在50萬年前就已經(jīng)掌握的技能,最近因為微博大V們頻繁曬自己的跑步心得和跑步圖片,重新成為熱點話題。
隨著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現(xiàn)代都市人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本著健康、愉悅心情等目的,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跑步的隊伍。透過大V們的微博,我們看到跑步這項簡單的運動不斷帶給人們的愉悅。在這場微博大V掀起的跑步熱潮中,SOHO中國的潘石屹、張欣夫婦,萬科集團的王石、郁亮都讓人印象深刻。
潘石屹曾經(jīng)在談跑步時提到自己讀過的一本書,上面談到,人每天一定要在戶外運動1個小時,慢跑或走路都行。因為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大部分時間是待在戶外的,在戶外時能喚起人類比較遙遠的記憶,因此也就會覺得愉快了。因為遠古時期,如果人要長時間待一個狹小的空間里,比如山洞,那就可能意味著冬天要來了,意味著沒有食物了,心里的壓抑、沮喪就容易泛濫出來。潘石屹堅持跑步,他也認為跑步對自己來說,改變最大的是情緒。“大家的工作壓力都很大,有時候難免會抑郁、不高興,但是跑完后心情馬上就能愉悅起來。”
這一點張欣跟潘石屹可以說有高度共識:“在室外跑步,不僅你的腿動,心臟跳動快,你的皮膚、眼睛、耳朵、鼻子,你所有的感官都被調動起來,是全身心的運動。我現(xiàn)在碰到情緒低落的時候,首先就是去運動,馬上感覺好很多。”
而說到跑步,萬科集團的兩位大佬都是出了名的好動。萬科集團經(jīng)常組織帆船賽、跑步等活動,兩位大佬還喜歡登山。郁亮近年每年都在跑馬拉松,他說自己如此勤勉,是因為希望60歲時還能跑馬拉松。
在這些大V們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跑步隊伍中。在成都,喜歡跑步的年輕人組織了成都跑客,不定期組織跑步活動。還有不少愛上夜跑的人成立了夜跑俱樂部。據(jù)美格菲健身中心會所經(jīng)理陳奕廷介紹,成都的跑步組織目前還談不上很活躍,但是從她親身參與的一些跑步活動來看,大家的參與熱情還是很高。“在西南交大那一場,有超過500人參加夜跑。”
跑離死亡
人類對于跑步的熱衷,古今中外皆然。中國的神話故事中“夸父逐日”一類,就可以看出先民對奔跑能力的崇拜。根據(jù)歷史記載,在北魏時,有一位短跑健將楊大眼,他將一根3丈多長的繩子系在發(fā)髻上,結果跑起來“繩直如矢,馬馳不及”。而在西方,公元前776年由伯羅奔尼撒、伊斯利、斯巴達3個國家共同參與的第一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只有一個比賽項目,那就是場地跑。
這種對身體素質最原始的推崇,在遠古時代可以說是人類對生存技能的崇拜,往后則是一種對個人身體素質的折服。而在今天,跑步作為最簡單易行的鍛煉方式,它的諸多益處也不斷被科學研究證明。
通常來說,長期堅持跑步鍛煉,骨骼會變得更加粗壯和堅固,在抗折、抗彎、抗壓縮和抗扭轉方面的性能都有提高;其次,跑步對糖、脂肪和膽固醇等物質代謝系統(tǒng)有著很好的作用。中長距離跑步更是機體消耗脂肪的有效途徑。研究表明,如中長跑這樣的有氧代謝運動可以促進膽固醇的代謝與分解,從而起到預防如動脈硬化這類疾病的作用:第三,跑步對心血管、呼吸及消化這三大系統(tǒng)有良好的作用。經(jīng)常參加跑步的人,心血管系統(tǒng)的功能得到明顯增強。
此外,跑步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很大的改善作用。無論以什么樣的速度進行跑步運動,都要求身體完成比日常生活復雜得多的任務,從而鍛煉了神經(jīng)系統(tǒng)。長期參加跑步鍛煉,能顯著改善神經(jīng)興奮與抑制轉換、傳導與反應時間等機能,也使機體對外界刺激的適應能力、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強。
更扯人眼球一點說,跑步是延年益壽的好辦法。前聯(lián)邦德國有一位82歲的長跑運動員叫拉姆貝特,曾以1小時58分鐘輕松地跑完了21公里。研究結果表明,他當時的心臟功能就像一個25歲的小伙子。
2008年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公布一份研究報告,研究人員自1984年跟蹤調查38名每周堅持跑步數(shù)次的50歲以上人士,并將他們與沒有這一習慣的同齡人相比。結果發(fā)現(xiàn),堅持跑步的人殘疾可能性較低,壽命更長,過早死亡的可能性與沒有這一習慣的同齡人相比低50%。研究還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的增長,跑步者和不跑步者的健康狀況差距越來越大,而這一差距會一直延續(xù)到他們90多歲。跑步延緩衰老的作用超出研究人員的預期。在這一研究開始19年后,接受調查的不跑步者中已有34%的人死亡,而在跑步者中這一比例只有15%。
有愛有健康有快樂
當然,在對健康甚至長壽的追求之外,很多喜歡跑步的人其實還有更單純的目的,那就是追求一種單純的愉悅,和一種放松而充實的生活方式。他們不見得胖,也不見得不健康,但是他們把跑步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事實上跑步除了前面提到的對身體實實在在的好處之外,還可以讓人感到興奮和純粹的愉悅。《大腦皮層》雜志曾有文章解釋說,這是因為跑步的確能導致大腦大量釋放內啡呔。德國柏林大學的亨寧·伯歇爾說:“跑步過程中產生的內啡呔,進入大腦與情緒有關的區(qū)域,尤其是腦邊緣和腦額前區(qū),如同當人們沉浸于愛情或聽到令人歡快的音樂時一樣,腦邊緣和腦額前區(qū)就被激活了。”
當然,很多人也因為跑步筑起自己新的交際圈層,這也是跑步在強身健體之外帶給跑步者的意外之喜。
在那些跑步愛好者中,作家可能是最容易引人注意的,因為他們不單跑,還能寫。這里面最著名的當然要數(shù)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了。村上春樹從33歲起堅持每天跑步,無論到哪兒都帶著運動鞋。他說:“在一路上你能找到所有的東西:形象、人物、隱喻。假如你的身體很弱,你會錯失它們,你沒有力量抓住它們并將它們帶回意識的表層。寫作主要做的不是挖向源頭,而是從黑暗中返回。這和跑步是一樣的,有一條你無論付出何種代價都必須跨越的終點線。”
不知道是不是每一個熱愛跑步者都會在跑步期間嘗試做一個哲學家,或者利用一個人的獨處時間來思考人生問題。我留意到另一位熱愛跑步的作家,美國作家彼得·海斯勒,他在美國時經(jīng)常跑步,到中國后,在涪陵支教期間也經(jīng)常跑步,還在涪陵的長跑比賽中拿過冠軍。起初他跑步是因為自己身體不大好,不過到后來,他的跑步更像是一種習慣的延續(xù)。
縱觀今天熱鬧的跑步愛好者們,與其說他們跑步是因為抱有某種目的,不如說是他們對生活的熱情的一種投射。正如潘石屹所說:“有愛,有健康,有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