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道文化的“布道者”
焚香、沐浴、更衣,甚至齋戒,在古人充滿儀式感的生活中,這意味著主事者即將辦理一件非常嚴肅、虔誠的事情。朱熹記錄宋人占卦,這是一套標準的靜心方案。
一個周六的中午,在總府路錦官銀樓的四樓,記者見到了資深香道師、香藝培訓師梅海霞女士,她正在為下午的講座做現場準備。現場一色的實木仿古家具及案臺擺設,已經為這個香道主題講座營造了足夠的古意。
梅海霞是廈門大馨香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大馨堂全國香道培訓總指導。近年來她輾轉國內多個城市,為自己鐘愛的香道文化做一個勉力的“布道者”。她說,幾年下來,自己已經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所到之處對香道“略有耳聞”的人越來越多,不過真正懂得香道的人還是很少。
“在明清小說中,有大量的關于當時人們生活細節的細致描摹,包括建筑、家居、飲食、香道。到今天,雖然我們的城市已經被鋼筋混泥土筑成的冰冷建筑占領,但是傳統建筑文化還是有一定的留存。家居、飲食更不消說,我們部份地保留了以前的飲食習慣、家居風格。但是唯有香道,這種文化似乎已經悄然消失。”梅海霞是中文系出身,在談到自己的香道情結時她說,自己對香道最初的印象就來源于明清小說。
從事香道文化傳播前,梅海霞是一位作家——她至今仍然以作家來定位和要求自己,主要從事散文和小說創作。后來因為與出版社合作,梅海霞到廈門鼓浪嶼去實地考察,準備寫一本關于鼓浪嶼老別墅的書。最終出版計劃擱淺,梅海霞卻因為廈門的舒適留了下來。
在廈門的生活中,梅海霞發現,那里茶道盛行,很多人品茶、玩茶。在廈門的“茶人”中,有很大一部份人也玩香,收藏香。但是隨著對這個圈層了解的不斷深入,梅海霞發現,整個玩香的圈子里,缺乏一個標準、規范,也缺乏香道文化的傳播。這點燃了梅海霞閱讀明清小說時積攢的對香道文化的熱情。閱古代典籍,梅海霞知道香道在古人生活中其實頗為普遍,香文化有很淵源的傳承,從材料到制作工藝莫不如此。但是這些記載多為只言片語,而且語言相對晦澀。她一度動了念頭,準備系統整理傳統典籍中對于香道的記載。
接觸香道之后,梅海霞開發出自己一項特殊潛能。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香是抽象的,但對她來說香是具象的。她聞香,聞過一次就不會忘記。后來梅海霞組建香業公司,她說雖然背負著對股東的責任,但自己其實是一個對商業沒什么概念的人,讓公司盈利,只是需要給股東們一個交代。對她來說,很多人喜歡香道,認可她,才是最開心的。
香文化復興是一種生活習慣的回溯
梅海霞介紹說,香道在我國已經有2700多年的歷史,從春秋時候就有了。宋代時,品香與斗茶、插花、掛畫并稱,為優雅生活中怡情養性的“四般閑事”。用香也分多種情況,普通的用香如用沉香安神,用檀香醒神。而品香,多是文人雅士、貴族才有的閑人雅事,對香的材質要求高,對品香人的修養要求也高,還要挑剔環境。如果是邀請朋友一道,朋友也需要一定的修養,否則最后可能敗興。
接觸了現今比較活躍的一些玩香的人之后,梅海霞基本上可以定論,真正懂香、喜歡香的人,人品都不會太差。“從屈原開始,香跟人的德行就是聯系在一起。到香文化興盛的漢、唐,香跟人的心性、修養都是緊密聯系的。”
在梅海霞看來,香道文化積累源遠流長,已經成為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深藏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骨子里。如今香道文化在北京、上海、廈門等城市逐漸興起,形成一個玩香的風潮。
梅海霞說,玩香可以為人們的生;舌增加很多情趣,但玩香的人不宜攀比,盲目地追求昂貴材料。很多人對香感興趣,是因為香可以帶來好運,還可靜心養神、促進血液循環等。但是玩香,—定要懂香。不管是收藏、投資,還是日常使用,懂香都是前提。這需要玩香人長時間鉆研,培養自己對香的感覺,對香味的辨別和鑒賞能力。
對于剛開始玩香的人,梅海霞建議,可以買比較普通的,比如印度尼西亞產區的香,但是要選可靠的品牌,不能有添加元素。過三個月可以試試越南惠安系,那是一種淡淡的、甜甜的花香。在選擇購買時,一定要選值得信賴的商家和品牌,因為這個行業目前還比較混亂。
最后,談到對香的投資和收藏,梅海霞說:“只有一個要求,就是‘真’。比如沉香在短時間內約等于不可再生資源,現在了解香的人越來越多,這個市場需求會越來越旺盛。所以只要買到的是真品,就注定保值,升值潛力也不小。不過投資有風險,就更需要有相當的專業知識儲備才能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