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1.7
摘 要 目的:根據病原菌培養及藥敏結果,指導臨床抗菌藥物經驗使用。方法:分析2013年第二季度檢出的主要病原菌種類,以及藥敏試驗結果,對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給出建議。結果:臨床經驗用藥更加合理有效。結論:從感染病例分析,多數情況下為耐藥菌感染,因長期使用抗菌藥物引起的真菌感染病例也較多,給后續治療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意義重大。
關鍵詞 病原菌 抗菌藥物 耐藥性
資料與方法
病原菌分布:2013年第二季度接收細菌培養標本1097份,其中以痰液449份標本為主,其他依次為血液381份,分泌物94份,尿液46份,靜脈導管28份,腦脊液22份,膿液11份,糞便11份,胸腹水9份,引流液、積液、穿刺液11份,其他35份等。經培養分離出病原菌147(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的重復菌株)株,痰液52/449,血液21/381,分泌物26/94,尿液21/46,膿液8/11,引流液2/11,導管7/28、胸水2/9、其他8/35;其中革蘭陰性桿菌(G-)95株(64.63%),革蘭陽性球菌(G+)38株(25.85%),真菌14株(9.52%)。病原菌感染位居前幾位的是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假絲酵母菌。
病原菌的耐藥性,見表1、2。
結 果
2013年第二季度分離的病原菌以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白假絲酵母菌為主。本季度分離出產ESBLs大腸埃希菌檢出率77.8%,產ESBLs肺炎克雷伯47.1%。
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已成為醫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為保證臨床診療依據的可靠性,建議臨床采集微生物標本時應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采集標本,避免正常菌群污染,造成不必要的抗菌藥物治療。并建議臨床護理上要加強環境消毒隔離工作,減少條件致病菌的侵入。
討 論
抗菌藥物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各種感染的治療,對降低感染死亡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但是,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濫用現象日漸嚴重,引發了細菌耐藥菌株的出現和醫院感染的發生,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問題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是21世紀最大的健康問題之一[2]。因此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是目前最迫切的問題[3],通過分析本醫療機構病原微生物監測結果,對抗菌藥物使用做出建議,是一種有效的督促臨床合理用藥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燕,張儉,等.2010年某省5所醫院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
2 施曉群,孫景勇,等.2011年中國CHINET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性監測.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3,13(3):218-221.
3 黃長武,丁小娟,等.革蘭陰性桿菌10年耐藥性變化分析.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13,25(2):17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