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1.25
摘 要 目的:研究經皮穿刺注射膠原酶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價值。方法:對48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行經皮穿刺膠原酶溶解術。結果:48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行膠原酶溶盤術均成功,隨訪2個月~1年,優良率88.5%,所有病例均無并發癥發生,未發生膠原酶過敏反應。結論:膠原酶溶解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安全有效。
關鍵詞 腰椎間盤 突出癥 膠原酶 溶解術 隨訪研究 臨床療效
2009年3月-2013年5月采用膠原酶注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486例,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年3月-2013年5月收治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486例,男370例,女116例;年齡24~83歲,平均53歲;病程15天~30年。主要臨床癥狀:腰部疼痛34例,下肢疼痛(單側或雙側)68例,下肢麻木(單側或雙側)28例,下肢疼痛伴麻木(單側或雙側)15例,腰痛伴下肢放射痛(單側或雙側)176例,腰痛伴下肢放射痛麻木165例。體征:脊柱側彎、活動不同程度受限,相應椎間隙旁壓痛,部分患者相應側梨狀肌出口處壓痛,相應側下肢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陽性(20°~50°),肢體麻木者小腿外側皮膚淺感覺減退。所有患者均行腰椎間盤CT檢查,部分患者同時行腰段MRI檢查,大部分患者行骨盆片、骨盆CT或MRI檢查,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其中L4-5椎間盤突出253例,L5~S1椎間盤突出186例,L4~5、L5~S1椎間盤突出44例,L3~4、L4~5椎間盤突出3例,突出物并鈣化33例,突出合并相對椎管狹窄8例,術前均行血常規、PT、APTT,小便常規,肝功能,心電圖等檢查,均未發現嚴重器質性病變。
操作方法:①突出型:患者俯臥于CT檢查床上,腹部墊枕,行薄層CT掃描確定穿刺部位、方向及深度后,消毒、鋪手術巾,采用2%利多卡因5ml作局部麻醉,用22G穿刺針經椎間孔或側隱窩穿刺至突出椎間盤,再行CT掃描確定穿刺針位置準確后,用2%利多卡因2ml、地塞米松5mg及0.9%生理鹽水2ml混合液注入硬膜外腔內,觀察15~20分鐘,無頭昏、頭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后,再將3ml稀釋的1200u膠原酶溶液緩慢注入椎間盤突出物中或(和)周圍,然后拔針,傷口貼創可貼,回病房后行側、俯臥位6~8小時,后可平臥位,24小時內避免下床。②膨出型:穿刺針尖準確引入病變椎間盤中心或靠近膨出的纖維環內,緩慢注入稀釋的膠原酶溶液0.5~1.5ml,部分病例采用盤內、外聯合注射膠原酶溶液治療,其余與突出型治療方法大體相同。
術后處理:⑴一般處理:患者采用側、俯臥位6~8小時后,再平臥24小時,腰部佩戴腰圍1個月,1個月內應臥床休息,2~3個月可下床適當活動,避免負重及過度彎腰,6個月后可參加正常勞動及工作。⑵藥物治療:術后常規行甘露醇脫水及活血化瘀治療3~5天,疼痛明顯者給予雙氯芬酸鈉栓塞肛,或強痛定肌注,少數患者采用骶管內或硬膜外腔注射鹽水利多卡因混合液鎮痛。⑶功能鍛煉:大多數患者在15~30天左右,臨床癥狀有明顯減輕時,可進行腰背肌鍛煉,即:①仰臥挺腹運動;②“仰臥屈膝運動”和“俯臥伸展運動”;③“直腿抬高運動”;④步行鍛煉,簡單的倒走動作,亦可增加腰椎的穩定性及靈活性,矯正腰椎生理曲度變直或后突,尤其適合中老年人采用。
療效判定標準:采用改良的Macnab標準,①優:癥狀體征消失,能正常工作活動;②良:偶有癥狀,但不影響工作和生活;③可:癥狀體征有好轉,但仍明顯影響工作及生活;④差:無改善。
結 果
本組48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即疼痛癥狀有緩解,患側抬腿較前增高354例(72.8%),癥狀無明顯緩解58例(12%),疼痛癥狀有加重74例(15.2%)。術后隨訪2個月~1年,優308例,良122例,可50例,差6例。優良率88.5%。
療效較差6例,有4例伴有椎管狹窄,其中有2例已行外科手術治療,有2例再次行膠原酶溶盤術后療效恢復良,有2例行經皮椎間盤切吸術。
所有病例均無并發癥發生,未發生膠原酶過敏反應。
討 論
膠原酶能使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失活,減少或抑制組織分泌致炎物質,減少致炎物質對神經根的刺激,達到緩解臨床癥狀的目的。
適應證的選擇: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嚴格掌握膠原酶溶盤術的適應證是提高療效的重要措施,在本組病例中,療效不明顯者多為多部位多節段突出、中央型且突出物偏大、突出物并鈣化及椎間盤突出伴椎管狹窄的病例療效差。
操作技術的安全性:膠原酶若誤注入蛛網膜下腔可發生截癱甚至死亡等嚴重并發癥,同時準確將膠原酶注入突出物內和表面,是達到最佳治療效果的基礎,故此技術的關鍵在于精確定位,使膠原酶到達突出物中充分接觸而發揮最佳效果,且絕對禁止注入硬膜囊內。操作時應注意:①穿刺前及穿刺中應行CT掃描定位,及時校正進針方向[1];②穿刺針穿刺時,針尖突破黃韌帶進入硬膜外間隙內有明顯落空感,用注射器推注少量空氣無阻力,回吸有負壓,無腦脊液流出;③針尖到位后應行CT復查確定,并行麻醉藥試驗,即自穿刺針內注入2%利多卡因2ml、地塞米松5mg與0.9%生理鹽水2ml混合液,觀察15~20分鐘,無脊髓麻醉表現,患側疼痛減輕,進一步證明位置的準確性,杜絕嚴重并發癥的發生[2]。另外,膠原酶作用起效慢,麻醉藥及地塞米松能迅速消除神經根水腫而減輕癥狀,二者結合既可迅速緩解臨床癥狀,又有好的遠期效果[3]。④當突出物偏大或中央型突出明顯者,采用突出物內外聯合或盤內外聯合,更能確保溶解的徹底性,保證較好的遠期效果[4]。
療效評價:通過本組486例隨訪觀察,其臨床癥狀及體征的恢復情況,根據改良的Macnab標準,優良率達88.5%,與周義成等采用經皮椎間盤切吸術的療效比較,遠期效果接近,且有24例行CT復查,顯示突出物有不同程度縮小,說明膠原酶可部分溶解椎間盤組織。
參考文獻
1 許國增,崔偉鋒.CT導引注射膠原酶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J].放射學實踐,2000,15(4):268-270.
2 周義成,周韻清,王承緣.經皮切割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2,27(3):587-589.
3 杜亞輝,龐志宏,張英,等.經皮穿刺注射膠原酶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J].放射學實踐,2002,17(1):79.
4 楊運紅,鄭鵬,陳鳳云,等.CT引導下膠原酶注射頸椎間盤溶解術的臨床研究[J].放射學實踐,2006,21(2):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