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1.32
關鍵詞 人工流產 人工流產綜合反應相關因素
人工流產手術是避孕失敗的補救方法之一,是指妊娠10周以內,因意外妊娠、優生或疾病等原因而采用手術方法終止妊娠。因其方法簡單、安全、術后出血少、出血時間短等優點而被廣泛應用。目前,年輕未產甚至青少年女性接受人工流產術者占相當大比例,宮頸緊張度較高,有些宮頸發育不完善,這些均增加了擴張宮頸口的難度,從而增加了發生人工流產綜合反應的機會。在進行人工流產時,有部分受術者出現人工流產綜合反應。人工流產綜合反應是人工流產手術時經常發生的并發癥,本反應發病急,如處理及時,預后好。病情重、處理不及時,曾有心臟驟停的報道。對于其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清楚,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良好可靠的預防方法。
資料與方法
2012年1-12月收治自愿要求人工流產早孕婦300例,停經70天以內,年齡18~40歲,經檢查確認為宮內早期妊娠,無嚴重合并癥,無手術禁忌證。
具體方法:對300例受術者術前詳細詢問病史,測血壓、體溫,查血常規,婦科內診及B超檢查后,隨機抽樣分3組:一組直接進行人工流產100例;二組術前半小時肌肉注射安定10mg;三組利多卡因宮頸旁神經阻滯。
人工流產綜合反應的診斷標準:人工流產綜合反應指手術時疼痛或局部刺激使受術者在術中或術畢出現心動過緩、心律不齊、面色蒼白、頭昏、胸悶、大汗淋漓,嚴重者甚至出現血壓下降、昏厥、抽搐等迷走神經興奮癥狀[1]。按程度不同分強、中、輕三型。強型:有強烈的感覺主訴、情緒及內臟反應,如劇烈腹痛,大聲喊叫或意識喪失,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心律不齊或心率減慢30次/分以上。中型:有中等程度主訴及情緒和內臟反應,心率減慢25次/分以上。輕型:僅有酸、脹、痛,面色略顯蒼白,心率減慢20次/分以上。
結 果
人工流產綜合反應發生率,見表1。
人工流產綜合反應與年齡的關系,見表2。
人工流產綜合反應與受術次數的關系:300例受術者中,首次接受人流術者人工流產綜合反應的發生率16.2%(30/185);多次受術9.6%(11/115)。說明人工流產綜合反應與受術次數成反比。
人工流產綜合反應與胎次的關系:300例觀察對象中,第1胎出現人工流產綜合反應15.1%(28/185),多胎(2胎以上)11.3%(13/115)。可見第1胎做人工流產者更易發生人工流產綜合反應。
討 論
人工流產術是早期終止妊娠的有效方法之一,應用于臨床已有多年,現已在各級醫院普及開展,是婦產科醫師的基本操作。但術中經常出現的人工流產綜合反應,給手術帶來很大的醫療隱患。所以,尋求一種安全、有效的人工流產輔助措施,成為婦產科的迫切要求。目前認為人工流產綜合反應是由于手術時對宮頸的鉗卡、牽拉、擴張和內臟迷走神經興奮所致。實踐證明宮頸旁神經阻滯具有良好的止疼效果,可阻斷宮體及宮頸的向心傳導,對預防人工流產綜合反應的發生有顯著效果,但不能完全杜絕其發生,這說明人工流產綜合反應的發病機制是復雜的。子宮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經支配,在神經反射上,與其他內臟器官是一致的。機體的個體差異,神經系統的機能狀態,對客觀刺激的耐受程度各有不同。本文資料表明,年齡小的患者由于其神經功能不夠穩定,更容易發生人工流產綜合反應。本文資料顯示,人工流產綜合反應多見于首次妊娠和第一次受術者,這些受術者在術前已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有人用安定作為常規術前用藥,收到了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人工流產綜合反應的發病機制是相當復雜的。臨床上采用預防方法時,應根據個體差異和神經系統的機能狀態進行選擇,發現癥狀應立即停止手術,給予吸氧,術前重視精神安慰,術中動作輕柔,擴張宮頸管不可使用暴力,吸宮時掌握適當負壓,減少不必要的反復吸刮造成損傷,術前適當鎮痛、麻醉均能減少人流綜合反應的發生[2],提高人工流產手術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74.
2 徐霞,李明穎.人工流產術前陰道后穹隆應用米索前列醇對宮頸擴張的作用[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21):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