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1.54
摘 要 目的:對腰椎骨性關節炎行淺筋膜及深筋膜小針刀松解術的療效觀察。方法:針對腰椎骨性關節炎進行小針刀松解術,松解的范圍包括淺筋膜及深筋膜、第三腰椎橫突肌肉附著點。結果:對76例腰椎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小針刀治療,療效優良率達89.4%。結論:腰椎骨性關節炎引起腰腿痛,應用小針刀進行筋膜松解,緩解疼痛效果顯著。
關鍵詞 小針刀 松解術 腰椎骨性關節炎
2007-2012年收治腰椎骨性關節炎患者76例,全部進行小針刀松解術,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76例,男39例,女37例;年齡64~81歲,平均73歲;伴有脊柱側彎46例,伴有腰間盤退行性病變的62例,單純腰部疼痛52例,腰痛伴有臀部及下肢麻木疼痛18例,CT示椎管狹窄并伴間歇性跛行37例,CT示腰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16例,腰椎滑脫11例;多數患者有長期腰痛史,并有受寒涼、扭傷、過度勞累等誘因,均排除原發性骨病(骨結核、骨腫瘤、骨轉移癌)。
臨床表現:腰椎骨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根據病變程度不同有所不同,腰椎活動范圍均明顯受限,多數以腰痛為主,少數伴有臀部及下肢麻木疼痛等神經根壓迫癥狀,關節突關節局部有固定壓痛點,椎旁壓痛多呈陽性,腰椎棘突、棘間、臀部偶有壓痛。多數患者托馬斯征(+)64例,少數患者下肢直腿抬高試驗(+)18例。多數患者每遇陰雨天或受寒涼后加重。
影像學檢查:X線檢查可見椎間隙變窄,關節突結構紊亂,關節突關節面骨質密度增高;局部增生形成骨贅,關節突關節呈肥大性改變,椎間孔變小,椎體前后緣有唇樣骨質增生,有時可擴大到椎間關節周圍,最后形成一個環形的骨嵴,骨嵴可在一個間隙中發生,也可在幾個間隙中同時形成。CT檢查可清晰顯示關節突關節病變及其與椎管、椎間孔之間的關系,也可顯示側隱窩及椎間盤的病變情況,可發現關節突關節邊緣骨刺形成,間隙變窄,關節突關節軟骨下骨硬化等。
治療方法:⑴針刀:使用標準0.4mm、0.6mm、0.8mm三種型號長針刀。⑵術前常規做血型,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肝功等常規檢查。⑶操作方法:常規消毒,鋪無菌手術洞巾,根據患者身體素質及對疼痛的耐受力決定是否使用局麻,多數患者不使用麻醉。先進行定位:①雙側第三腰椎橫突游離緣肌肉附著點;②相當于第四腰椎水平的腰椎兩側淺筋膜;③雙側骶髂關節旁2.0cm淺筋膜;④雙側臀上部壓痛點,主要是淺筋膜結節。進針方法:除第3腰椎橫突進針到骨面外均進針到淺筋膜,均為垂直進針,刀刃為縱行。每一點均以面積1~2cm2大小為宜,進針10刀左右,如果腰部壓痛點較多,亦可再取比較明顯的壓痛點進行松解。每一點松解后都要迅速壓迫2~3分鐘。術后患者馬上可以進行輕微活動,當天可服用止痛藥物對癥治療。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優良:腰痛癥狀消失,腰部活動自如;良:腰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基本恢復;差:癥狀未改善。
結 果
本組病例均經為期6~18個月的隨訪,平均12個月。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進行療效評估:優良68例,良7例,差1例。療效優良率達89.4%,有效率98.7%,無效率1.3%。
討 論
本病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病理:①增生性脊柱炎是引起腰部軟組織疼痛的主要原因,腰椎周圍有許多韌帶和肌肉等軟組織,對維持體位、增強脊柱穩定性、平衡性和靈活性均起到重要作用[2]。腰椎骨性關節炎可以使腰椎周圍形成肌痙攣、肌凝聚和粘連等一系列病理過程,從而使腰臀部受到侵犯,有特定的痛點,按壓時,有一觸即發的特點,產生劇烈疼痛,也被稱為激痛點[2],激痛點好發于肌筋膜骨附著處或肌肉肌腱交界處,位于肌肉的激痛點,由于肌肉組織十分敏感,故疼痛傳導很遠。但要注意這種疼痛傳導并不符合神經解剖分布。②第3腰椎橫突特別長,且呈水平位伸出是其特征。橫突端附近有血管神經束交叉經過,還有較多肌筋膜附著,如骶棘肌、腹內外斜肌及腰方肌等。第3腰椎位于腰椎生理前凸弧度的頂點,為承受力學傳遞的重要部位[3]。當一側椎旁肌肉收縮時,對側橫突呈杠桿作用上撬,活動度大,必須依靠周圍的肌肉來維持其功能平衡。故容易因損傷而引起該處附著肌肉撕裂、血管神經束摩擦、壓迫和刺激。橫突端在解剖上形成了所謂“肌肉-神經-骨骼的附麗交集處”即“腰方肌和骶棘肌-腰神經支-第3橫突端”三者交集一處,這種解剖模式的存在,也是增生性脊柱炎引起腰痛的重要因素。
小針刀松解術是使用標準0.4mm、0.6mm、0.8mm三種型號長針刀,進針點基本都在膀胱經上,所以從針灸學角度可以疏通筋脈。從解剖學分析,進針方法除第3腰椎橫突進針到骨面外均進針到淺筋膜,均為垂直進針,刀刃為縱行。每一點均以面積1~2cm2大小為宜,進針10刀左右,如果腰部壓痛點較多,亦可再取比較明顯的壓痛點進行松解。如此操作可以松解黏連,降低局部張力、緩解脊神經卡壓。用針刀松解肥大增生關節的后關節囊,可降低后關節囊的壓力,緩解疼痛。松解第三腰椎橫突肌肉附著點,可以緩解血管神經束摩擦、壓迫和刺激。
參考文獻
1 史可任.退行性腰椎所致的腰背痛[J].頸腰痛雜志,1987,(1):2.
2 劉大偉,脊柱外科學[N].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76,283.
3 李宏武.談第三腰椎綜合癥.全軍頸腰腿痛座談會資料,2007,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