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1.68
摘 要 目的:探討血清尿酸水平與急性冠脈綜合征(ACS)的關系。方法:測定300例ACS患者和200例年齡性別相當的健康對照組,采取空腹血檢測血尿酸水平,并在ACS不同亞組的血尿酸濃度進一步加以比較,明確血尿酸與ACS以及與冠脈斑塊的穩定性的關系。結果:ACS組血尿酸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組、不穩定型心絞痛(UA)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血尿酸與ACS間具有密切的關系,是ACS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關鍵詞 急性冠脈綜合征 尿酸
本研究通過測定ACS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旨在探討ACS與血尿酸的密切關系。
資料與方法
2006~2012年收治ACS患者300例,男217例,女83例,年齡26~83歲,平均61歲。其中包括UA 163例,STEMI 112例,NSTEMI 25例。ACS診斷標準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ACS診斷標準,由于條件限制均未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排除原發性和繼發性痛風、嚴重心功能不全、瓣膜性心臟病、心肌病、炎癥性疾病、近期手術或創傷、血液及免疫系統異常、肝腎疾病、腫瘤及用免疫抑制劑治療者、使用過利尿劑的患者。同時隨機選擇同期200例門診健康體檢者作為健康對照組,其中男122例,女78例,年齡24~78歲,平均58歲。兩組性別、年齡構成具有可比性。
方法:兩組清晨空腹(禁食12小時)抽取靜脈血3ml,凝固后分離血清,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采用尿酸酶紫外法測定血尿酸含量。尿酸正常參考范圍150~440μmol/L。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量數據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兩組一般資料的比較:兩組性別、年齡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CS組血尿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3個亞組ACS患者血尿酸水平的比較,UA亞組163例,平均尿酸水平422.78±52.15μmol/L;STEMI亞組112例,平均尿酸水平410.52±40.32μmol/L;NSTEMI亞組25例,平均尿酸水平390.46±34.0μmol/L;3個亞組血尿酸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 論
Puddu研究發現[1],尿酸水平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隨后Wdowczyk等報告血尿酸與冠心病的發生密切相關[2],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國內有學者研究發現,血清尿酸含量每升高10mg/L,患者患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升高1.48倍[3]。高尿酸血癥促發ACS的確切機制尚未清楚,研究認為可能通過以下機制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并造成冠脈斑塊的不穩定性:①尿酸是一種水溶性物質,血尿酸增高可導致尿酸結晶,沉積在血管壁上損傷血管內膜,誘發和加重動脈硬化;②尿酸能促進血小板黏附、聚集[4],促進冠狀動脈血栓的形成;③尿酸的代謝本身會產生氧自由基,過多的氧自由基會使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而氧化的LDL具有很強的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④血尿酸本身會損傷動脈內膜,促進局部炎性遞質的釋放,促進炎性反應,而炎性反應對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有重要作用;⑤高尿酸血癥易使粥樣斑塊的纖維破裂,導致斑塊不穩定,同時激活多形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血小板、旁路補體途徑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機制引起或加重動脈粥樣硬化而導致ACS的發生。
本研究顯示,ACS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人群,說明血尿酸濃度和ACS的發病具有顯著相關性。因此得出結論,高尿酸血癥和ACS密切相關,可能是ACS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對于ACS的患者,臨床上應予以充分重視,在控制血壓、血糖等其它危險因素的同時,充分注意患者血尿酸水平,對于高尿酸血癥患者應該積極給予減少尿酸生成或增加尿酸排泄的治療,降低尿酸水平可能對防止和延緩ACS的發生、發展有益,并將有利于ACS的治療和轉歸。
參考文獻
1 Puddu PE,Lanti M,Menotti A,et al.Serum uric acid for short-term predic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 in the gubbio population study[J].Acta Cardiol,2001,56:243-251.
2 Wdowczyk M,Bednarska-Chabowska D,et al.Role of uric acid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J].Przegl lek,2003,160(11):755-759.
3 徐麗華,郭華濤,王力豐.血尿酸水平與冠狀動脈斑塊不穩定性的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2):263-264.
4 Freedman DS,Williamson DF,Gunter EW,et al.Relation of serum uric acid to mortality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The NHANES I epidemiologic follow-up study[J].Am J Epidemiol,1995,141(7):637-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