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1.74
摘 要 目的:探討社區高血壓患者給予護理干預對遵醫行為的影響情況。方法:收治高血壓患者80例,給予健康教育、心理干預、生活方式指導、運動指導、用藥指導等綜合護理干預,分析干預前后遵醫行為改善情況及血壓控制情況。結果:給予護理干預后,患者護理意向、生活方式、態度、責任、吸煙、藥物六個維度得分顯著低于護理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6個月后,收縮壓、舒張壓顯著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綜合護理干預,堅定患者于疾病作斗爭的決心,利于消除疾病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因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社區 高血壓 護理干預 遵醫行為
高血壓治療的依從性為控制血壓處于正常范圍的重要手段之一,鑒于高血壓患者多在家休養,給予社區護理干預對于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意義重大。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高血壓患者80例,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取得良好效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80例高血壓患者,均診斷為Ⅰ~Ⅱ級原發性高血壓,排除繼發性高血壓患者,排除合并糖尿病、腎功能障礙及腦血管疾病患者,排除精神障礙性疾病及腫瘤患者。其中男50例,女30例;年齡63~90歲。
護理干預方法:從健康教育、心理干預、生活方式指導、運動指導、用藥指導等方式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健康教育:通過給患者舉辦高血壓專題講座,發放宣傳手冊及出板報等方式,使患者了解高血壓病的基本知識,包括高血壓的發病原因、常見癥狀、預防措施,治療措施等。對于文化程度較低、年齡較大的患者,采用言語教育、反復解釋,使患者初步了解高血壓病的相關知識。②心理干預:幫助患者分析日常生活中易出血血壓波動的影響因素,告知患者心理緊張可導致血壓升高。耐心解答患者關于高血壓血壓控制所涉及的問題,對有情緒低落、易激動、性情暴躁的患者,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使其卸下心理包袱,避免情緒過激而導致的血壓控制不佳。④生活方式指導:告知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于高血壓控制的積極意義,參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及限鹽膳食方案[1],給患者制定低鹽、低糖、低脂肪、低膽固醇、優質蛋白、維生素豐富、纖維素豐富的食譜,適當使用降脂、含碘的食物。記錄患者每天攝取食物的種類,動態觀察飲食結構變化對高血壓的控制效果。告知患者煙酒對身體的不利影響,勸告患者戒煙戒酒。④運動指導:告知患者運動對于血壓控制的重要性,根據患者個人喜好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如太極拳、散步、慢跑、游泳等,早晚各1次,運動強度以本人感覺稍累,稍微出汗,有輕度呼吸加快為宜。告知患者運動鍛煉需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勿操之過急。⑤用藥指導:通過詳細向患者介紹安全用藥的重要性,擅自改藥、減量及停藥的危害性,使患者認識到按時按量服藥的重要性。對于年齡較大的患者,可制定服藥時間表,指導家屬按時間表提醒患者服藥。
評價方法:采用Lahdenperad制定的“高血壓患者遵醫行為問卷”進行護理意向、生活方式、態度、責任、吸煙、藥物六個維度的遵醫行為評價。每個維度分別計分1~4分,分值越低遵醫行為水平越高,分值越高遵醫行為水平越低[2]。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統計軟包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效能α=0.05。
結 果
護理干預前后患者遵醫行為改善情況:給予護理干預后,患者護理意向、生活方式、態度、責任、吸煙、藥物六個維度得分顯著低于護理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護理干預前后血壓變化情況:干預6個月后,收縮壓、舒張壓顯著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 論
由于高血壓病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護理干預利于患者自覺遵醫治療,對高血壓的治療效果及血壓穩定有著積極的意義。臨床研究顯示[3,4],血壓穩定在改善高血壓患者臨床癥狀的同時,也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可顯著提高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通過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分析對患者遵醫行為及血壓控制情況的影響,結果顯示,綜合護理干預后,患者遵醫行為顯著好轉,血壓控制效果更佳。提示綜合護理干預在高血壓病的治療中作用重大。
綜上所述,通過綜合護理干預,堅定患者于疾病作斗爭的決心,利于消除疾病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因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羅玲,劉海蘭,鄧秋蘭.社區護理干預對高血壓病人遵醫行為的影響研究[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0,3(4):513-515.
2 敖瑞蘭,吳桂芳,謝菊香.社區護理干預對高血壓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08,3(27):189-191.
3 黃志群.社區護理干預對高血壓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2,2(2):37-38.
4 張叢華,劉曼莉.護理干預對高血壓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3,3(7):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