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1.80
摘 要 目的:探討預防護理對降低風濕免疫疾病中肺部并發癥發生率的價值。方法:收治風濕免疫疾病患者103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對可能出現的肺部并發癥加強預防和護理,對照組常規臨床護理,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幾率、平均住院時間和患者滿意度。結果: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3.23%,對照組發生率19.5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短,滿意度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風濕免疫疾病患者因抵抗力差,容易引起肺部并發癥,在治療的同時對可能發生的并發癥進行預見式預防和護理,可以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康復時間。
關鍵詞 風濕免疫疾病 肺部并發癥 預防 護理
風濕免疫疾病是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干燥綜合征、強直性脊柱炎以及系統性紅斑狼瘡等一系列與免疫功能低下相關疾病的總稱[1]。發病一般與生存環境、意外創傷、免疫差、遺傳、感染等多種因素有關。呼吸系統與外界直接接觸,故肺部并發癥比較多發。本病治療的首要條件是風濕活動期停止6個月以上,無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因此預見式預防和護理,成為治療成功的關鍵,現將相關經驗介紹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0年9月~2012年4月收治風濕免疫疾病患者103例,男57例,女46例;年齡16~70歲,平均41.32±0.31歲;病程2個月~8年,平均2.66±0.31年。入選患者包括風濕性關節炎36例,類風濕性關節炎28例,系統性紅斑狼瘡18例,干燥綜合征14例,皮肌炎4例,強直性脊柱炎3例。隨機分為兩組,兩組的年齡、性別等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分組情況得到本院護理倫理會的支持。
方法:兩組治療方法相同,觀察組62例對可能出現的肺部并發癥加強預防和護理,對照組41例常規臨床護理。預防護理方法如下:加強環境衛生管理和人員消毒,控制傳染源。病房每天通風30分鐘,調整溫濕度最適合患者治療。加強口腔護理,要求患者飯后用淡鹽水、小蘇打水漱口,指導患者有效排痰,對不能自理的患者,及時吸痰、漱口,每天監測口腔內的細菌數量,如有超標準傾向,可根據病菌類型選擇適當的抗生素,可將藥物用超聲霧化方式吸入,根據痰液情況及時調整藥量。加強皮膚護理,避免感染和褥瘡[2]。
觀察要點:觀察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平均住院時間和患者滿意度。患者滿意度按統一發放的調查問卷評估,問卷10分制,分值高則滿意度高。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包分析,計數資料用(x±s)表示,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用χ2表示,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平均住院時間和患者滿意度比較,見表1。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3.23%,比對照組低16.28%,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少,患者滿意度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討 論
風濕免疫疾病患者肺部防御機制低下,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呼吸道與空氣直接接觸,所以呼吸道的感染率高。肺泡基底膜被破壞,致使細胞外基質過度分泌和生成膠原,肺彈力組織纖維化,胸壁順應性和回縮速度降低,殘氣量導致末梢阻力增加,小氣道不能保持通暢,治療時應用糖皮質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藥,機體抵抗力減弱,支氣管黏膜上的巨噬細胞對病原體的清除作用減弱,肺防御機能減退,而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肺活量弱,分泌物停留時間延長,病原體滋生機會增加[3]。滋生的致病菌以革蘭氏陰性桿菌、肺炎鏈球菌常見[4],容易誘發CMV肺炎,不及時控制累及多個器官進入風濕活動期,對自身免疫破壞尤為徹底。為盡可能控制感染,降低肺部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治療效果,進行預見式等基礎護理工作被重視起來。觀察組加強基礎護理和皮膚的專項護理,控制傳染源,指導患者有效排痰,加強口腔護理,監測口腔內的細菌數量,如果菌群超標選擇適當的抗生素治療,發生肺部并發癥的幾率3.23%,比對照組低16.28%,而住院時間平均比對照組少22天左右,患者滿意度比對照組高2.3分,證實對并發癥進行預防護理的科學性和必要性。綜上,在治療風濕免疫疾病中肺部并發癥時,對可能發生的并發癥進行預見式預防和護理,可以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康復時間,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徐小玲.風濕免疫疾病中肺部并發癥的預防及臨床護理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6):668-669.
2 劉紅麗.探討臨床護理干預對風濕免疫疾病中肺部并發癥患者的臨床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2013,5(下):2483-2484.
3 何禮賢.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肺部并發癥的診治難點與臨床策略[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0,33(10):723-725.
4 張群慧,倪麗.風濕免疫疾病中肺部并發癥預防及護理[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33):4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