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1.84
2011~2012年收治重型顱腦損傷患者25例,其中17例治愈,5例有肢體偏癱(其中1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25例,男17例,女8例,年齡6~62歲,住院時間8小時~243天。
本組患者入院后經檢查,其只18例有不同部位的顱內血腫并腦挫裂傷,7例腦干挫裂傷。前者均采取開顱探查,血腫清除手術,其中1例因顱內出血過多靠近腦干,術后第2天死亡,其余均存活。7例非手術治療中僅有1例植物生存,其余兩例因傷勢過重死亡。
護 理
急性期的護理:急性期的護理是整個治療護理的關鍵,它關系到病情的發展與專歸。對此我們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護理:①一般護理:絕對臥床休息,保持安靜,避免搬動,在發病24~48小時內切記顛簸,并注意除休克患者外抬高床頭30°,傷后3~5天內禁食,每天輸液1500ml,限制患者水量,病情平穩后仍昏迷者可鼻飼維持營養,保證水和電解子的平衡,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注意顱內血腫的形成。對昏迷和癱瘓患者,加強基礎護理,減少合并癥。②改善呼吸循環功能:托起下頜及時清除喉頭及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腦干損傷患者出現呼吸紊亂現象,早期行氣管切開并給氧氣吸入,有利于氣體的交換。對傷后出現血壓低,體溫不升,脈搏細弱應給5%葡萄糖和中樞神經興奮藥,并四肢保暖。③減輕腦細胞缺氧: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伴有中樞性高熱,強直抽搐,使組織代謝率增高,加重缺氧促進腦水腫,必須及時給與物理降溫,對燥動不安者排除顱內血腫后可行人工冬眠,增加機體對缺氧的耐受性。對蛛網膜下腔出血嚴重者可行腰穿,放出血性腦脊液,減輕頭痛,初進腦積液的循環和吸收。④避免逆行顱內感染:顱內骨折伴腦脊液漏時,切不可用棉球堵塞,保持外耳道和鼻腔的清潔。⑤脫水劑及激素的應用:常用20%甘露醇和50%葡萄糖交替快速靜脈輸入,同時靜滴20~30mg地塞米松,以預防腦水腫,降低顱內壓,2次/日,連續應用7~10天,及時糾正水與電解質平衡紊亂,酌情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過渡期觀察與護理:嚴密觀察病情,是當好醫生前哨的需要,對患者的神志、瞳孔、血壓、脈搏、體溫隨時進行監護,并記錄24小時出入水量,病情平穩后1~2小時監測1次或遵醫囑,準確填好特護記錄單,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①顱內高壓與腦疝:本組病例死亡腦疝1例,腦外傷患者隨時都可以發生腦疝,而危及生命。在護理工作中,必須掌握一些腦疝發生的規律及臨床特點。當患者發生劇烈疼痛、頻繁嘔吐、面色蒼白、煩躁不安、意識障礙逐漸加重,病變側瞳孔先縮小或散大。呼吸脈搏變慢,血壓升高,是早期腦疝的特征。②術后顱內再出血:一般患者經過手術后,血腫得到清除,意識逐漸恢復。如患者有顱內壓增高癥,意識有典型的中間好轉期,但呈進行性惡化,病灶側先縮小后散打,光反應消失。代償性血壓升高且波動大,脈搏.呼吸變慢。對側肢體呈中樞性癱瘓,提示有再出血的可能。應立即報告醫生,決定治療方案,并積極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及術后護理工作。有腦室引流者,要保持引流通暢,觀察腦脊液的顏色,每天更換1次腦室引流瓶,總結24小時引流量,每天常規檢查腦脊液的細胞數,注意顱內出血和感染情況。③中樞衰竭:本組死于中樞衰竭2例,由于腦干損傷,導致呼吸中樞受損,臨床表現面色蒼白、呼吸漸快、繼而不規則,脈搏加快、血壓下降、昏迷加重等現象,必須及時報告醫師,以便做出及時護理。
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大多數患者經過急性期緊急搶救后,術后1~2周內病情逐漸好轉,但病情很不穩定,可因并發顱內感染,水、電解子平衡紊亂,顱內再出血等問題危及生命。因此應保持高度警惕,切實觀察病情做好護理,積極預防并發癥。⑴預防肺部感染:由于患者昏迷,機體抵抗力差,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時排除,極易發生墜積性肺炎。為此我們采取以下措施:①做好口腔護理;②勤翻身、多拍背,經常更換體位;保持呼吸道通暢。有選擇地進行氣管切開術及其嚴格的氣管切開護理;③調節室內溫度及濕度,定時通風換氣。⑵預防壓瘡:對壓瘡易發部位進行局部按摩,勤翻身,是預防壓瘡的關鍵,此外,保持皮膚清潔,床鋪清潔、干燥,用氣墊保護受壓部位,發現受壓部位皮膚紅紫,采用紅外線照射局部。本組23例患者無1例發生壓瘡。⑶保持大、小便通暢,防止泌尿系感染。保持大便通暢,觀察大便顏色,便秘時給緩瀉劑。尿儲留或尿失禁者留置導尿管,嚴格無菌操作,每周更換1次導尿管,每天會陰擦洗兩次,定時開放導尿管,訓練膀胱功能。
加強心理護理:經過醫護人員的緊張搶救及精心護理,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轉,應多向患者做解釋、安慰工作,保持樂觀情緒,以爭強戰勝疾病信心。康復階段,可下床活動,適當鍛煉語言、記憶、理解能力以利盡早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