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19.6
為了保證孕產婦安全、有效、合理用藥,了解我院2012年孕產婦人群中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特點和規律,對我院2012年收集的56例孕產婦藥物不良反應報告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進行歸類、統計、分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通過查閱我院產科2012年住院病歷以及門診、住院醫師上報的孕產婦患者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單,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對56例孕產婦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報告單中所填項目中的主要項目進行整理、歸類,按給藥途徑、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藥物類別、臨床表現等進行統計、分析。
結 果
給藥途徑與藥品不良反應的關系:以靜滴給藥途徑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43例(76.9%)。主要原因是由于靜脈給藥能夠使藥物的血藥濃度迅速增高,療效發揮迅速,無肝臟首過效應,但靜脈給藥的溶液pH值、微粒、內毒素、濃度以及配伍等均是引發藥品不良反應的因素。其次是肌肉注射6例(10.7%),口服給藥6例(10.7%),外用給藥1例(1.7%)。
引起藥物不良反應的類別:根據2010年版臨床用藥須知的分類方法,將收集的藥物不良反應的藥物進行統計分類,其中,抗生素、中藥注射劑引起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但同2011年度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較,減少了25.12%,與我院臨床藥學工作加強了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及分級管理使用有關。見表1。
藥物不良反應臨床表現:我院56例孕產婦藥物不良反應最常見為皮膚的過敏反應29例(51.8%),其次是發熱,寒顫發生24例(42.86%);消化系統2例(3.56%),呼吸系統1例(1.78%)。
討 論
從給藥途徑與藥品不良反應的關系中看出,靜滴居多,43例(76.9%),靜滴引起的藥物不良反應明顯高于其他給藥方式。分析原因,可能靜滴給藥療效快,效果明顯,因而使用廣泛,是大多數醫務人員和患者的首選,并且靜滴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無肝臟首過效應,能快速達到高血藥濃度,藥液中的pH值、雜質、微粒、滲透壓內毒素等,易引起藥物不良反應[2]。
從引起藥物不良反應類別看出,抗生素22例(39.28%),中藥注射劑29例(51.8%)。我院2012年度56例藥物不良反應的孕產婦中,剖宮產術后用藥46例(82.1%)。建議剖宮產術后用藥嚴格按照抗菌藥物分級管理辦法,安全合理用藥。抗菌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與抗菌類藥物種類多,應用廣泛有關,但臨床濫用及其發生的耐藥性,藥源性疾病等問題,是引起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概率的重要原因。中藥注射劑因成分復雜含有多種蛋白、鞣質、果膠、淀粉、黏液質等成分,有效成分不確定,直接進入血液中,大都容易引起藥物不良反應。我院發生29例中藥注射劑藥物不良反應中大多數與剖宮產術后使用七葉皂苷鈉針有關。臨床醫師應嚴格按照中醫藥基礎理論,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選擇中藥注射劑,避免發生藥物不良反應[3]。
藥物不良反應臨床表現分析:我院2012年度56例孕產婦藥物不良反應中絕大部分屬于一般反應,臨床表現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為主30例(53.5%),主要表現為皮疹、紅斑疹、局部紅腫、瘙癢等。癥狀較輕,一般對癥處理后均好轉,其次全身性損害表現為發熱、寒顫等24例(42.86%),統計使用藥品以中藥注射劑七葉皂苷鈉針為主,停藥觀察對癥處理后癥狀減輕、新的、一般的藥物不良反應可能與患者個體差異,用藥環境,藥品批次等有關,所以應密切關注患者用藥反應,防范未知情況發生。
孕產婦慎重給藥:孕產婦是特殊的就診人群,因其生理特殊性,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應詳細詢問過敏史和用藥史,家族遺傳史和家族過敏史,注射藥物配伍禁忌,慎重選擇藥品,藥量,辨證施治,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同時做好藥物不良反應監測工作,定期分析總結,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
雖然許多藥物不良反應具有不可預測性,但也有許多藥物不良反應是能夠避免的。由于個別醫務人員對不良反應監測工作意識不到位,概念不清,導致漏報或作為新的疾病進行診斷,所以,在臨床實踐中應重視藥物不良反應監測工作。嚴格掌握用藥指征,提高合理用藥水平,保障孕產婦安全、有效、合理用藥。隨著藥物不良反應監測制度的不斷完善,深入實施,為全面了解我院孕產婦人群中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特點和規律,重視藥物不良反應給患者健康和生命帶來的危害,減少醫患糾紛,減少或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的重復發生,促進藥品規范化管理,從而提高醫院臨床用藥的安全、科學、合理,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陳方亮,余翠琴.442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海峽藥學,2013,25(1):284-285.
2 劉熠帆,魏玲,劉建忠,曹俊達 .某院107例藥物不良反應分析報告[J].中國醫藥指南,2011,9(25):280-282.
3 王興國,史耀勛.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的發生原因與預防對策探索[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8):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