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19.23
摘 要 目的:探討碘伏在預防闌尾炎切除術后的切口感染臨床療效。方法:將107例闌尾炎患者分為兩組,A組(觀察組)62例在縫合腹膜后用碘伏沖洗切口;B組(對照組)45例在縫合腹膜后用16萬U慶大霉素溶入生理鹽水60ml沖洗切口。觀察兩組術后切口感染情況,應用統計學比較術后感染差異。結果:A組切口感染10例,感染率16.1%,B組切口感染13例,感染率28.9%;經采用χ2檢驗,P<0.05有顯著差異。結論:碘伏在預防闌尾炎切除術后的切口感染療效顯著,能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率。
關鍵詞 闌尾炎切口 感染 碘伏
急性闌尾炎是外科常見病,居各種急腹癥的首位。原則上急性闌尾炎,除黏膜水腫型可以保守治療后痊愈外,都應采用闌尾切除手術治療,故闌尾切除是急性闌尾炎最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但由于闌尾炎手術本身是一個污染手術,術后很容易引起切口的感染。有資料報導,闌尾炎切除術后切口發生感染率均較高,其中未穿孔闌尾炎切除術后切口感染率約10%,而穿孔性闌尾炎切除術切口感染發生率最高,甚至達到了20%[1]。術后切口感染會產生諸多不良后果,如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長患者相應的住院時間,從而使其住院負擔加重,甚至導致患者及家屬對手術不滿意,容易使患者及家屬產生對手術及醫師的不信任,從而產生醫患矛盾。故在急性闌尾炎手術中,我們務必要謹慎操作,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來預防術后感染。2000~2011年收治化膿性及穿孔的闌尾炎患者62例,在常規對其行闌尾炎切除術后,對切口使用0.5%的碘伏進行沖洗,以此來預防切口感染,取得良好療效,現匯報如下。
資料與方法
我們所選擇入組的病例107例,對患者行急性闌尾炎手術切除后做病理分析,均證實為化膿性或穿孔性闌尾。所入組的病例均排除甲亢、甲減及典過敏病史。根據切口是否用碘伏行局部沖洗分為兩組:觀察組(A組)62例,男33例,女29例;年齡12~65歲,平均40.2±11.3歲;其中化膿性闌尾炎42例,穿孔性闌尾炎20例。對照組(B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齡15~63歲,平均39.8±10.7歲;其中化膿性闌尾炎31例,穿孔性闌尾炎14例。
方法:兩組術前均采用常規操作方式,依次給預備皮、消毒等操作。在術前對患者使用抗生素,術中采取措施對切口進行保護。闌尾切除后腹腔有膿液者,則用干紗布反復擦干凈。A組62例患者均在縫合腹膜后用0.5%碘伏液60ml左右沖洗切口,吸盡后用干凈紗布吸凈;B組在縫合腹膜后用16萬U慶大霉素溶入60ml左右的生理鹽水沖洗,反復沖洗后對腹腔液體抽吸干凈并用干凈紗布吸凈。對兩組患者均采用的是Ⅰ期縫合切口。若術后切口發現有炎癥表現,如局部紅腫熱痛,發現膿性分泌物,則視為該切口為感染切口。
統計學處理:對所得數據應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分析。并采用χ2檢驗,若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A組切口感染率16.1%;B組切口感染率28.9%。經χ2檢驗,A組與B組切口感染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 論
闌尾切除術是外科最常見手術之一,手術操作并不復雜,在各地市級甚至鄉鎮醫院均能進行,但術后的切口感染是其常見的并發癥,給眾多外科醫師帶來困惑。若闌尾存在化膿、穿孔等表現,則行闌尾切除術后更易并發切口感染。因為闌尾化膿穿孔后,腸道菌群進入腹腔,手術時穿透保護切口的敷料,在切口部位生長繁殖,造成術后切口的感染。在闌尾切除術后感染的膿液中,經培養革蘭陰性桿菌和厭氧菌混合感染在術后感染中最多見[2]。
碘伏是單質碘與聚乙烯吡咯烷酮的不定型結合物。對革蘭陽性菌、陰性菌、厭氧菌、病毒、真菌、芽孢等繁殖體均有強大的滅火力,且殺菌快,作用時間持久,對病原微生物不宜耐藥,不影響切口愈合[3]。有相關報道,0.5%的絡合碘對細菌可產生強的的殺滅作用,可減少切口內污染的細菌數,減少了切口內感染[4]。從本組資料中表明,闌尾切除術后碘伏沖洗切口組感染率16.1%,明顯低于慶大霉素組感染率28.9%,碘伏預防術后切口感染簡單、安全,能有效減少闌尾炎切除術后的切口感染。在常規行急性闌尾炎手術后,對手術切口使用碘伏沖洗能很好的控制切口感染,降低切口感染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華振敏.化膿性闌尾炎128例術后傷口感染的預防與處理[J].中國實用醫藥,2007,2(6):82-83.
2 何佳.綜合措施預防闌尾切除術切口感染[J].寧夏醫學雜志,2003,25(3):165-166.
3 李峰.應用絡合碘沖洗切口預防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臨床療效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15):1861-1862.
4 孟鑌,胡振龍,曹劍,等.闌尾炎臨床局解手術學分析[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