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19.36
摘 要 目的:探究對輕中度骨關節炎患者用膝關節清理術進行治療的療效。方法:對輕中度骨關節炎患者用膝關節清理術進行治療,觀察患者的膝關節恢復狀況以及其它臨床表現。結果:在進行隨訪的過程中,患者在兩年內的療效表現很好,治療有效率95%以上。結論:用膝關節清理術對輕中度骨關節炎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很好,且沒有并發癥發生。
關鍵詞 膝關節 清理術 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是因為患者的骨關節面摩擦嚴重或者骨關節所受的壓力不平衡所導致,其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較大[1],而且隨著我國老年人群數量的逐年增加,骨關節炎患者的數量也逐漸增多,骨關節炎會使得患者的關節變得粗大,且有比較嚴重的疼痛感,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因此尋找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骨科醫生需要面對的重大課題,對骨關節炎進行治療的常用方法是用藥物治療,盡管用藥物進行治療的療效正在不斷提高,但是仍然不盡人意,現在用膝關節清理術對輕中度骨關節炎患者進行治療效果比較好,本次實驗就是研究膝關節清理術治療骨關節炎的療效,現在將實驗過程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收治骨關節炎患者62例,男32例,女30例;年齡41~70歲,平均53歲。所有患者均確診為骨關節炎,而且在手術前用常規藥物進行治療,效果不是很明顯。
研究方法:對所有患者進行麻醉處理,然后從膝關節處切入,用關節鏡觀察患者的膝關節狀況,清除增生的滑膜以及增生并對骨關節處活動產生影響的骨贅進行清除,然后修復骨面,并用生理鹽水進行清洗工作,手術后用鎮痛藥物以及其他常規藥物防治并發癥的發生,并在手術后適當的時間進行骨關節功能的恢復性訓練[2]。
治療標準:①優:患者的關節處疼痛感完全消失,而且關節功能完全恢復;②良:患者的關節處疼痛感明顯降低,而且關節功能恢復的很好;③中:患者疼痛感有所降低而且關節功能有所恢復;④差:治療之后患者的各癥狀表現均沒有恢復跡象甚至變得更差。
統計學處理:將所得到的數據輸入電腦建立數據庫,組與組之間的比較應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學整理和分析,進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表示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
結 果
實驗結果:在進行隨訪的過程中,患者在兩年內的療效表現很好,治療有效率95%以上。但是隨著時間變久,治療效果愈發變差,在兩年之后的隨訪中可以看到治療的有效率已經降到了90%以下,與前兩年的治療有效率有明顯的差別。見表1。
討 論
骨關節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是因為患者的骨關節面摩擦嚴重或者骨關節所受的壓力不平衡所導致,其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較大,而且隨著我國老年人群數量的逐年增加,骨關節炎患者的數量也逐漸增多,骨關節炎會使得患者的關節變得粗大,且有比較嚴重的疼痛感,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因此尋找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骨科醫生需要面對的重大課題,對骨關節炎進行治療的常用方法是用藥物治療,盡管用藥物進行治療的療效正在不斷提高,但是仍然不盡人意,現在用膝關節清理術對輕中度骨關節炎患者進行治療效果比較好,國內也有許多用膝關節清理術進行治療的相關報道[3~5],都表明治療效果很好。
對于輕中度關節炎患者,用常規的藥物進行治療時,往往治療效果不是很好,而進行手術治療時,對患者的傷害較大,而且恢復較慢,很多患者難以決定采用何種方式進行治療,而膝關節清理手術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但是由實驗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在前兩年的隨訪中,治療的有效率很高,而在兩年后的隨訪中看到,患者的治療效果逐漸下降,這是因為患者的骨關節有些部位受損傷比較嚴重,只通過清理手術難以完全治愈,這就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手術治療,所以,在進行治療時除了考慮患者的具體病狀外,還要考慮患者的具體意見,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在對輕中度骨關節炎患者進行治療時,用膝關節清理術進行治療的效果很好,手術過程相對簡單,而且對患者的傷害較少,沒有并發癥發生,可以作為輕中度骨關節炎患者治療的首選方案。
參考文獻
1 李鵬飛,靳憲輝,張慶勝,等.膝骨性關節炎關節鏡清理手術后應用滑膜炎顆粒輔助治療的臨床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3,2(3):831-833.
2 林劍浩,康曉征,Marleric Fransen,等.與膝關節疼痛相關的功能障礙及常規治療措施的調查[J].中華醫學雜志,2012,90(21):1477-1481.
3 周亮,徐斌,王英明,等.膝關節痛風性關節炎關節鏡下處理的療效分析[J].安徽醫藥,2011,(5):592-594.
4 馮會成,黃訊悟,孫繼桐,等.痛風性膝關節炎的關節鏡診療價值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1,11(10):1904-1906,1884.
5 唐葆青,林舟丹,黃育強.關節鏡輔助診療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應用[J].中國骨腫瘤骨病,2011,(2):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