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19.59
關鍵詞 失眠 針刺療法 灸法治療
失眠是指無法入睡或無法使睡眠狀態維持長久,醒后難以再次入睡,因此而導致睡眠不足,又稱入睡和睡眠維持障礙,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早醒及睡眠時間不足、睡眠深度或頻度過短、入睡困難或睡眠質量差等。常見導致失眠的原因主要有精神因素、個體因素、軀體原因、環境原因、情緒因素等。既往研究發現由植物神經紊亂所引起的失眠占失眠患者的絕大多數。2011年4月~2013年6月應用針刺后再通過電針并結合針灸法治療頑固性失眠患者37例,其治療效果顯著,現做如下匯報。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組患者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齡19~68歲,平均52歲;病程1個月~31年。
治療方法:①電針治療:取穴:三陰交、百會、足三里、攢竹、太沖、神門、內關、太溪;方法:被試者仰臥于床上,對所需穴位進行常規消毒,用普通常規毫針先刺百會、攢竹;然后再刺神門、內關,并按照從上往下的順序逐個刺入,使各個穴位得氣后,神門、足三里、太溪施予提插捻轉補法,太沖施予提插捻轉瀉法,其余穴位用平補平瀉法。針刺并施行補瀉手法后,用康嶺牌電針儀施予電針治療,主要選取雙側太溪、神門、足三里、三陰交等穴,每次使用兩組線四個穴,如先取雙側太溪、神門穴,三天后又取雙側神門、三陰交或雙側足三里與太溪等;所有穴位輪流交替使用,同時對下肢外露部分用TDP神燈或紅外線燈進行照射。留針約半小時。1次/日,7天1個療程,觀察兩個療程,療程之間間隔2天。②灸法治療:當針刺并上好電針后,用12cm×20cm大小的艾灸盒,放置在以神闕穴為中心的腹部,點燃兩節約4cm的艾條均勻地固定于艾灸盒內并開始施灸,初灸溫度較低時,將艾盒加上蓋子,隨著溫度增高,則將蓋子移偏呈半蓋狀,直至完全移開蓋子,并注意避免灼傷患者皮膚。灸法與電針同時進行,同樣1天治療1次,7天1個療程,觀察兩個療程,療程之間間隔2天。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療效判定標準結合國際通用睡眠量表6項內容制訂標準[1],即采用睡眠效率值公式:睡眠率=實際睡眠時間/上床到起床的時間×100%,并結合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綜合而定。具體療效標準:①痊愈:癥狀消失,睡眠率>75%,夜問睡眠時間>6小時,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再需要安眠藥;②顯效:癥狀緩解,睡眠率>65%,睡眠時間增加到>3小時,睡眠深度增加,停用安眠藥;③有效:癥狀有所改善,睡眠率>55%,睡眠時間較前增加但<3小時,睡眠障礙;可停用安眠藥;④無效:癥狀無改善,睡眠率<40%,嚴重睡眠障礙,要靠安眠藥來維持睡眠或未能堅持治療者。
結 果
37例患者中,經兩周治療后,痊愈10例,顯效14例,有效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9.19%。
典型病例:患者,女,58歲,2011年8月24日初診。患者失眠3個多月,初發時到綜合醫院就診,經予口服成藥治療兩周后,癥狀無緩解,復診,并予口服“舒樂安定片”每晚睡前1片,但睡眠仍無改善,每晚又加服為2片,只能迷迷糊糊入睡約2小時。但半個月后,藥物又失去了作用。又服中藥,堅持1個多月,仍不能入睡,經人介紹,遂到我科就診。來診時,患者神疲乏力,面色不華,形體消瘦,自訴焦躁不能入眠,少食納呆,舌淡青,苔薄白,脈細弦。診斷為失眠,辨證為不寐之心脾兩虛。遂予針刺百會、攢竹、神門、內關、足三里、三陰交、太溪、太沖,并分別在神門、三陰交雙側穴加上電針,用艾盒灸神闕穴,經10天治療而愈,隨訪半年未復發。
討 論
失眠是臨床上經常遇到的病癥,雖然其并不是急癥,短時間內亦不會對身體造成明顯的傷害,但是其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對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并能加重或誘發心悸、頭痛、眩暈、胸痹、中風病等病癥。最能給患者帶來痛苦和煎熬的就屬頑固性失眠,有些患者為了獲取睡眠,長期服用安眠藥物,最后甚至形成對該類藥物的依賴。根據2002年全球失眠調查研究顯示,在過去的1年中大約有43.4%的中國人曾經歷過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其中約有20.0%的人選擇了使用安眠藥物來獲得睡眠[2],而長期服用安眠藥物又可引起醫源性疾病。近些年來,人們普遍的生活和工作節奏也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加快,工作及生活壓力越來越大,這也促使失眠成為一個普遍存在于社會人群之中的常見病癥,給患者本人甚至家庭帶來較大的煩惱和困苦,失眠甚至已成為困擾現代社會的難題之一。
在中醫上對失眠也有較早的認識,失眠即不寐,是指臟腑機能紊亂,陰陽失調,氣血虧虛,多由于暴怒、思慮、憂郁、勞倦、飽食、體質、環境及久病等因素影響了心神,使心神失養或者心神被擾而引起,導致不能獲得正常睡眠。失眠的發生是機體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陰陽失調的表現,人的情志活動是大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這種反映是屬心、腦神經活動的范圍。而肝主疏泄,調節精神情志,所以心、腦、肝與睡眠關系密切。所以通過調整臟腑功能,恢復機體陰陽平衡,而達到改善睡眠的目的。采用針灸治療不寐,通過針刺并能調節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的作用,使人的機體恢復到平衡狀態;再加上用艾灸神闕穴,《難經》對神闕穴與五臟六腑的對應關系進行了論述,指出臍下者為:“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絡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源”,“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臟六腑”。而且灸法所用之艾,性苦、辛、溫、無毒,入肝脾腎三經。由于臍通百脈,調陰陽,補氣血,溫脾腎,行強壯,培補元氣。故艾灸神闕穴可強身健體、防病延衰、增強機體免疫力,由于艾的溫通作用與火的陽熱屬性,通過腧穴經絡,內達臟腑,調節臟腑經絡,使機體陰陽平衡,氣血調和,達到增強體質。也就是臍部皮膚上的各種神經末梢可以通過刺激神闕穴而使其進入一個激活狀態,對人體的神經、體液調節作用起到一個較好的促進作用,進而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從而使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的到明顯的改善,尤其是它可以使血液循環速度加快,局部組織的營養得到充足供應,使失調的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得到一個很好的調整,從而達到治療失眠的功效。該方法簡便靈驗,值得提出來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2 失眠定義、診斷及藥物治療共識專家組.失眠定義、診斷及藥物治療專家共識(草案).中華神經科雜志,2006,39(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