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19.66
摘 要 目的: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應用價值。方法:對120例經CT、MRI檢查確診的腦梗死組患者及120例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組進行雙側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觀察其斑塊分布、性質。結果:腦梗死患者中,粥樣斑塊形成93例(77.5%),對照組中頸動脈粥樣斑塊形成28例(2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腦梗死組中軟斑及混合斑的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頸動脈粥樣斑塊是造成腦梗死的重要原因,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頸動脈粥樣硬化對臨床上腦梗死患者的預防及治療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 彩超 頸動脈硬化斑塊 腦梗死
頸動脈分為頸外動脈和頸內動脈,是向腦內供應血流的主要動脈。當頸動脈發生粥樣硬化性病變時,會造成官腔狹窄,嚴重時甚至堵塞或破裂,從而使腦內血流灌注急劇下降,而且管腔狹窄處的斑塊和血栓容易脫落,其脫落后會隨血行進入腦內血管,使腦內血管發生嚴重堵塞,從而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病甚至永久性殘疾[1]。對腦內血管進行檢查時首選無創,方面快捷的多普勒超聲檢測,其價格便宜,且可多次重復操作,當對腦卒中的患者采取臨床處理時,多會依據彩超的檢查結果[2]。本研究選擇入住我院的腦梗死患者,使用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技術對其雙側頸動脈進行檢測,以取得患者雙側頸動脈的病變情況,以此探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腦梗死患者中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臨床價值,為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處理決策提供依據。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10年10月~2013年2月收治腦梗死患者120例,男52例,女68例;年齡56~90歲,平均72歲。全部病例均經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MRI)證實。選取同期健康對照組120名,年齡44~85歲,平均61歲;其中男58例,女62例,均經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無腦梗死表現,無神經系統癥狀,排除高血壓、冠心病及糖尿病病史。
方法:為了更好的對患者進行檢查,讓患者采取仰臥位,頭偏向對側然后后仰,使患者的頸部充分暴露。然后用超聲對患者的勁動脈進行檢查,包括雙側的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檢查的重點是辨別患者的動脈有無硬化斑塊及血管內的血流充盈情況。對患者進行檢查的標準則是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診斷標準[3]:根據不同的回聲和超聲特點可對斑塊的性質作界定:如軟斑塊在彩超中顯示為低回聲且斑塊表面都為凹凸不平;硬斑塊則與軟斑塊相反,在超聲中顯示為強回聲且表面多較光滑;混合斑的彩超特點則介于兩者之間,回聲多不均勻;在彩超中斑塊的回聲特征不同又可以分為:與血液回聲相似的斑塊為低回聲;回聲強度與管壁外膜相似的斑塊則為等回聲;彩超中回聲強度高于管壁外膜的斑塊則為高回聲;各種回聲混雜,高中低均有的則為混合回聲。
統計學處理:利用SPSS19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主要的統計方法:構成比描述、χ2檢驗、兩變量Pearson相關分析。
結 果
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120例腦梗死患者中檢出頸動脈粥樣硬化93例(77.5%)。對照組120例中檢出頸動脈粥樣斑塊28例(23.3%),經χ2檢驗,P=0.000,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是腦梗死組中斑塊形成發生率高。按檢驗水準α=0.01(雙側檢驗),進行雙變量Pearson相關分析,腦梗死與斑塊相關系數r=0.542,P=0.000,兩者存在正相關,說明斑塊是腦梗死的一個危險因素。見表1。
不同類型斑塊的檢出情況:本研究中腦梗死患者低回聲及混合回聲斑塊的檢出率比較高,分別占39.8%、32.3%,顯著高于對照組人群,經χ2檢驗,兩組有顯著性差異(P=0.000),見表2。
討 論
本研究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發生率(77.5%)遠高于對照組人群(23.3%),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患者中腦梗死的發生率較高(P<0.05)。經雙變量Pearson相關分析,腦梗死與斑塊呈正相關,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說明腦梗死的發生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有明顯相關性。以往有不少研究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性質與患者腦梗死的發生密切相關[4~8]。本研究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腦梗死組中軟斑及混合斑的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粥樣斑塊的性質與腦梗死的發生有密切關系。
綜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聲是準確、經濟、有效的顱外段頸動脈無創性檢查方法,能夠早期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并觀察斑塊的大小、形態、性質以及判斷血管狹窄程度,為臨床缺血性腦血管病防治提供客觀依據。隨了我國老齡化步伐的加快,發生腦梗死意外的患者越來越多,致殘率高,而且所花醫療費用昂貴,對患者家屬及國家造成較大負擔,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早期發現動脈硬化,評估高危因素,預防腦梗死的發生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葉翠蓮,王紅.12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頸動脈超聲檢查的臨床意義[J].當代醫學,2010,16(2):79-80.
2 張春霞,武若.彩超檢測頸動脈硬化斑塊對腦梗死的臨床指導意義.中外健康文摘,2012,(32):35-36.
3 華楊.實用頸動脈與顱腦血管超聲診斷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179.
4 華楊,鄭宇,凌晨,等.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與頸動脈狹窄和缺血性卒中相關性[J].中國腦血管雜志,2004,2(1):69-72.
5 陳曉寧,陸曉培,胡建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與腦梗死關系探討(附104例分析)[J].福建醫藥雜志,2009,(2):24-25.
6 Chimowitz MI,Weiss DG,Cohen SL.Cardiac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arotid stenosis and no histor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troke,1994,25(4):759.
7 Yen Y,Doroshow J,Leong L,et al.Phase Ⅱ study of oxaliplatin in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metastatic or recurrent hepatocellular cancer.Proceedings of ASCO,2004,22(14):4169.
8 Saely CH,Drexel H,Sourij H.Key role of postchallenge hyperglycemia for the presence and extent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an angiographic study Atheroclerosis,2008,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