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19.74
腦梗死(CI)又稱缺血性腦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包括腦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腦栓塞等是指因腦部血液循環障礙,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軟化。腦梗死的發病率110/10萬,占全部腦卒中的60%~80%[1],腦卒中示導致我國人口死亡的三大病因之一,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的特點。而急性期患者在經歷對疾病不可預知的茫然到接受疾病的狀態,要經歷一個較長而痛苦的心理歷程。過重的心理負擔會導致病情的惡化和愈后的療效,因此調整患者心理情緒對于愈后的生活質量非常重要。
腦梗死急性期患者常見的心理
懷疑、否認心理:患者病情發展急促,多在幾小時內呈進行性加重,出現神經功能缺損的表現如失語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從而不能接受這一事實,持否認或懷疑的態度,懷疑診斷有誤,否認自己患病,拒絕住院接受治療,心存幻想,不愿面對自己的疾病。
緊張焦慮心理:由于病情發展快,造成軀體活動障礙影響生活質量而產生緊張、焦慮的心理,懼怕疾病的預后,對疾病出現過度關注,甚至出現精神高度精神、失眠等。
悲觀抑郁心理:腦卒中一般會造成后大腦左前半球的功能受損,這可能會導致抑郁。此外由于患者在發生腦卒中后,心理壓力大,與家人之間溝通不便,患者由于長期臥床,諸多日常生活和起居需要靠家人的照顧,此時如果患者感受不到家人或社會的同情和支持,則會將大量的負面情緒積聚在心里,無法釋放出來,久而久之,患者常會變的煩躁,焦慮,心情低落,甚至發生嚴重的焦慮抑郁障礙。而焦慮與抑郁情緒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軀體康復,并不利于患者心理健康的發展。因此對腦卒中的患者進行照料和護理時,應特別注意其情緒的變化,即使是一些微小的情緒反應,也應當引起重視,及時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幫助其釋放心理壓力和擔憂,以消除病人思想顧慮,穩定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護 理
心理護理作為優質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在護士與患者交往的舉手投足之間,即可與其他護理操作同步進行,也可作為一種護理方法單獨開展,應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中。優質護理服務兼顧患者身、心健康,就必須緊緊圍繞腦梗死急性期病程短、變化快、預后差等特點,積極調節患者情緒、變化患者心境、安慰、鼓勵,是患者盡快接受現實,頑強與疾病作斗爭。
強化入院宣教:患者入院后護士應及時進行患者的心理狀態的評估,根據患者病情及文化程度,就主要心理矛盾進行心理疏導,從而調整患者的情緒。盡快接受事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達到最佳效果。
加強疾病知識的宣教:應指導病人和家屬了解疾病的基本病因、主要危險因素和危害,告知本病的早期癥狀和就診時機,掌握康復治療知識與自我護理方法,幫助分析和消除不利于疾病康復的因素。
增加護患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療效取決于患者的重視程度,首先用溫和的語言、熟練的操作、豐富的醫療護理知識取得患者的信賴。主動與患者談心,對于焦慮、憂郁的患者更要多安慰、多鼓勵,從而建立良好的護患溝通,但要避免養成患者的依賴心理,影響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尤黎明,吳瑛.內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