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發展,關鍵在“人”。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務農農民尤其是高素質的青壯年農民數量急劇減少,未來“誰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不斷被提及。打造一批真正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迫在眉睫。
近年來,河南省夏邑縣結合現代農業建設和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需要,統籌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充分發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的培訓資源優勢,創新農民教育培訓模式,加大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力度,成效顯著,走出了一條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創新之路。
職業農民顯身手
11月6日,夏邑縣劉店集鄉徐馬莊村的幾個種菜大戶聚集在王飛家里,聽他講解大棚辣椒管理技術后不由得感嘆:“人家有技術,那證可不是白拿的。”
幾天前,在夏邑縣舉辦的2013年河南省新型職業農民頒證典禮上,徐馬莊村的王飛等52名農民獲得了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這是河南省首批獲認證的新型職業農民。
1999年7月,初中畢業的王飛和其他農村青年一樣到外地打工。由于沒有專業技術,在外幾年,王飛也沒存下多少積蓄,思前想后,他決定回家鄉學些技術自己創業。
徐馬莊村有種菜的習慣,王飛的父親多年來一直在家里種植蔬菜,但規模較小。2004年王飛回到家鄉后,選擇學技術發展高效蔬菜,當年就建了兩個塑料大棚,占地3畝。王飛一邊虛心向父親請教蔬菜種植技巧,一邊參加了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以下簡稱農廣校)舉辦的“綠色證書”培訓班,學習專業的大棚蔬菜栽培技術。當年,3畝大棚喜獲豐收,純收入3萬多元,是父親以前傳統種菜模式的數倍。成功的喜悅,堅定了王飛經營土地的信心和決心,2006年,王飛擴大蔬菜生產規模,又新建了4個塑料大棚,占地8畝。由于技術越來越熟練,效益逐年提高,每畝大棚蔬菜年收益都在1萬元以上。
蔬菜面積擴大了,個人名氣也大了,周邊農民開始積極發展大棚蔬菜。遇到問題,紛紛跑來向王飛求教、咨詢,這讓王飛感到有點力不從心。同時,如何解決總量增大后的銷售問題,確保蔬菜能賣個好價錢,也讓王飛深感市場營銷知識的缺乏。2010年春,恰逢河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中專班招生,王飛毅然報名參加了現代種植技術專業的學習。
由于農廣校的教學理論聯系實際、教師指導到位,在兩年的理論學習和一年的生產實踐中,王飛系統掌握了蔬菜生產的管理知識和技能、農產品市場營銷的知識和技巧,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取得了畢業文憑和職業技能資格證書“雙證”。
藝高人膽大。2012年,王飛一口氣租地105畝建起了家庭農場。在做好大棚蔬菜的同時,他還探索發展其他高效種植的路子。通過走訪科研院所、咨詢種植大戶、廣泛搜集信息,決定在當地示范發展大棚土豆和優質高效果樹。發展大棚蔬菜、創辦家庭農場讓王飛富了起來,家中建起了兩層小樓,買了小轎車,邁上了小康之路。2012年5月,王飛被河南省農業廳等12個部門聯合授予“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稱號。
如今,徐馬莊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大棚蔬菜專業村。在徐馬莊村的帶動下,相鄰的吳樓、三里、何莊、洪莊、孔祠等10多個村也先后發展成為大棚蔬菜專業村,還帶動了周邊其他鄉鎮的大棚蔬菜生產。目前,劉店集鄉已形成了以徐馬莊村為中心的無公害大棚蔬菜生產基地5000余畝,每畝年純收益1萬元以上。每逢蔬菜收獲季節,外地客商云集。據統計,夏邑縣近幾年的蔬菜種植面積一直保持在28萬畝左右,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
問及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和傳統農民的區別時,王飛自信地告訴記者:“以前一提農民就想到是種地的,很窮,辛苦勞作一年還入不敷出;現在我們作為新型職業農民,以種植大棚蔬菜作為主要經濟來源,不像以前那樣勞累。最重要的是農民的形象提升了,腰包鼓起來了!”
職業培訓照亮致富夢
夏邑縣職業農民培訓班今年7月8日在蔬菜種植專業村徐馬莊村開班授課時,34℃的酷熱高溫也沒擋住農民參加培訓的腳步,原計劃在室內授課,因參加農民太多,不得不把課堂臨時設在室外的樹蔭下。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為何有這么大的“魅力”?
夏邑是農業大縣和省級貧困縣,但勞動力和農副產品資源豐富。近年來,他們立足縣情,圍繞如何把人力、農副產品資源優勢轉化為人才和經濟優勢,以縣農廣校為主陣地,對全縣農民開展了大中專學歷教育、“綠色證書”教育、實用技術培訓、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等多層次、多形式、多學科的農民教育培訓,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已累計培訓16萬人成為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該縣95%以上的種植大戶、養殖大戶、家庭農場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都是經過培訓成長起來的。
夏邑被確定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后,已經嘗到培訓甜頭的村民,都希望繼續參加這一“升級版”的免費培訓。
種植大戶杜滿想說:“參加培訓班越多,就越覺得知識不夠用,不提高水平,恐怕以后當個農民都不夠格。”
據了解,夏邑縣“綠色證書”教學試點工作開始于1991年,當年共辦了兩個教學班,其中一個是村級班。時任夏邑縣農廣校校長楊欽孟回憶說:“一開始,村級班就顯示出了它的強大生命力,農民報名的場面異常火爆。1999年以后,我們的‘綠色證書’班一般都辦在村里。因為這樣更方便農民學習,降低了學習成本,也便于指導生產實踐。”
經過探索和實踐,夏邑縣逐步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辦學思路:根據市場選產業,圍繞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產業。不僅把培訓班辦到村,而且還建基地、搞培訓、抓示范,把教育培訓、生產示范、技術推廣和相關服務融為一體。
“在舉辦‘綠色證書’培訓的同時,我們還開展中專學歷教育,以滿足農民提高科技水平的需要,并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現任夏邑縣農廣校校長何新明說。“每到農時,我們就根據農民的實際需要,廣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和送科技下鄉。”
談起農民教育培訓,何新明道出了一番肺腑之言:“農民要致富,必須有‘門路’,而跨入這個門路的‘金橋’就是農業科技教育培訓。抓好農民教育培訓也就抓住了農業科技推廣的‘牛鼻子’,抓住了農民致富的關鍵。”
為確保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試點試驗成功,夏邑縣制定了詳細的工作方案、評定標準和優惠政策,計劃用3年時間培訓1000名職業農民。2013年的目標是培訓認定100名蔬菜類專業的職業農民,目前已有260多人報名。
夏邑縣縣長梁萬濤說,100人只是今年第一批培訓計劃,取得經驗后,將加大培訓廣度和深度,讓更多的有意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又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的務農青年、返鄉農民工和新生勞動力,成為未來農業的舵手。
打造現代農業主力軍
農民是農業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其他要素必須通過農民才能在農業生產上發揮作用。沒有新型職業農民,那些現代化的機械設備、農業資料、科學技術就達不到物盡其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建議,應建立“職業農民注冊登記”制度,使之成為政府認證主營農業的生產經營者資格的一整套信息管理制度,以此來回歸農民的職業屬性,培育現代農業主力軍。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伴隨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全過程,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基礎性戰略任務,要系統謀劃、有序推進,探索政策跟進的有效途徑。”河南農業大學農業政策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冬平表示。
張冬平認為,抓農民教育培訓,必須堅持把農民是否需要、農民是否接受、農民是否滿意作為標準。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和河南省《實施意見》均指出,將充分利用各類培訓資源,加大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的培訓力度,提高他們的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對符合條件的中高等學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務農創業者給予補助和貸款支持。
據了解,2012年12月,河南省的浚縣、夏邑縣、許昌縣和西平縣作為全國100個試點縣,已啟動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農民積極性高漲。在3年試點期間,這4個縣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3600余人。
“相對我省實際需要,這只是滄海一粟。”河南省農業廳科教處負責人表示,河南將探索制定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認定管理制度,培訓合格的學員將統一發放資格證書,作為享受各項優惠政策的依據。并將以縣為單位,以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為重點,分批分專業培養認定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以解決“將來誰種地”和“土地怎么種”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