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州市轄16個鄉鎮、4個街道,543個行政村,1766個自然村,總面積2046平方公里,人口105萬,其中農業人口80多萬。近年來,林州市認真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采取多種措施,引導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取得了較好成效。
一、發展現狀
截至目前,林州市在工商局登記注冊并開展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327家,注冊資金約1.9億元,入社會員3萬余人,約占全市農民總數的4%,輻射帶動農戶13.47萬戶,會員較入社前人均增收近萬元,普遍高出非成員收入20%以上。總體來看,其發展主要有以下特點:
涵蓋范圍廣泛。涉及種植、養殖、沼氣、加工、勞務、信息、技術等多個領域,遍布全市20個鄉鎮、街道的280多個村,覆蓋農業、林業、畜牧、供銷、農機等各行業。
地域特色明顯。形成了包括三大類數十個品種的特色產業,以豬牛羊為主的畜牧養殖,以黃芩、丹參、菊花、柴胡、板藍根、冬凌草為主的中藥種植,以核桃、花椒、山楂為主的林果業。
經濟效益突出。合作社生產經營的肉蛋奶、小雜糧和干鮮果品明顯高于同等條件下糧食作物的收入,在坡地種植畝效益核桃可達5000元,中藥材可達3000元,小雜糧可達2500元。
服務質量更優。合作社服務內容不斷豐富,由生產、技術服務為主,逐步向銷售、運輸、貯藏、加工等環節延伸,涉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各個環節。合作社的服務區域也不斷拓展,發展較快的合作社由對本村、本鄉服務開始向跨鄉鎮、跨縣域發展。如城郊鄉合力養豬專業合作社社員遍布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其主要成員單位萌發科技有限公司曾獲評“全國百強規模養豬場”,并通過國家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定和無公害畜產品認證,產品遠銷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
職責履行充分。各有關部門在宣傳發動、指導建章立制、提供政策扶持、協調解決問題等方面積極作為。在發展畜牧業合作社方面,林州市成立了場區建設指導、科學養殖、疫病防治等專業小組,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鎮村兩級畜牧協會的辦公用地、用房全部由政府無償劃撥,并撥付啟動資金;養殖場和小區自發成立專業合作組織,由鎮村兩級為其辦公場所無償提供水電路三通和通訊設施。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在發展政策上,注重加強領導,優化服務
林州市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領導小組,把辦公室設在市新農辦,協調各涉農單位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把合作社發展作為工作重點,與坡地經濟、土地流轉、產業化經營等各項中心工作結合起來。農業、財政、稅務、金融等部門出臺相關政策,設立扶持資金,對合作社發展工作及所帶動農戶的生產經營活動給予資金獎勵、稅收減免和信貸支持。
(二)在發展方向上,注重圍繞特色,打造品牌
發揮山多坡廣的優勢,打造以核桃、花椒、中藥材種植和坡地畜禽標準化養殖為主的坡地經濟產業鏈條,種植類、林業類合作社共80多家,在品種引進、產中管理、產品質量等環節特色明顯,形成品牌帶動效應。如林州市東姚宏鑫洪河小米專業合作社主要生產小米、雜糧等20余種系列產品,向國家工商總局注冊了“東姚洪河”牌商標,年生產量5000余噸,是集小米、雜糧精深加工和優質小雜糧品種推廣示范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三)在發展內容上,注重創新模式,扶強扶優
把畜牧業作為重點產業、富民產業來抓,養殖及相關加工、信息、技術類合作社達207家,約占全市62%,吸納各類規模養殖場戶入會入社約6000個,年購銷飼料獸藥、引進良種、銷售畜產品價值30億元以上,約80%以上的畜產品銷往省外市場,成功創建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市)。目前,林州市已形成場戶合作、小區聯戶、龍頭帶動、鎮村聯辦等四種類型的畜牧業合作社和協會。
(四)在發展目標上,注重統一標準,增收促效
圍繞“建一個組織,富一項產業,帶一方群眾”的目標,指導合作社在種植、養殖、加工的過程中,實行統一供種、防疫、技術指導、采購、銷售等服務,降低了市場風險和生產成本,增加了社員的收入。如茶店鄉胡家溝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為全鄉乃至全市藥材種植戶提供種植技術指導、收購、銷售等服務,拉動全鄉種植中藥材達3萬畝,年產值4000余萬元,全鄉人均增收1100元。
三、存在問題
注冊門檻高。合作社辦理工商登記的環保評估、防疫證明、食品衛生許可證等前置手續困難,如養殖業合作社注冊登記要求必須有市級資質環評機構的環保評估,而農民自身沒有能力搞環保評估,需要交納2~5萬元的費用,這對于剛組建、經濟實力還較弱的合作社無疑是個高門檻。
籌資渠道窄。多數合作社辦理擴大生產經營貸款十分困難,可用抵押品不多,聯系擔保戶不易,且身份尚未被金融機構認可,難以正常開展信貸活動。同時貸款手續煩瑣,信貸門檻高,并且利息較高。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融資渠道主要靠成員從農村信用社獲得小額貸款和五戶聯保貸款,額度小,周期短,難以滿足資金需求。
配套政策少。《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明確規定,財政支持、稅收優惠和金融、科技、人才扶持以及產業政策引導等具體支持政策由國務院規定,但相關的法規和政策措施還沒有正式出臺。另外,法律解釋權歸屬、合作社主管部門及司法調解問題沒有明確,一些條文規定可操作性不強。
發揮作用慢。一些合作社負責人習慣于憑經驗辦事,置章程、理事會于不顧,民主管理、財務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建設薄弱,設立監事會的寥寥無幾。多數合作社的業務停留在開展技術信息服務和初級農產品生產銷售的初級合作層次上,合作范圍局限在本村、本鄉內,跨區域合作、合作組織之間合作的很少。這些因素導致合作社發育、發展過程長,在發揮作用上滯后于農村實際。
四、對策建議
完善工作機制。發揮黨委系統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的牽頭抓總作用,具體到林州市,由市農民專業合作社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統籌管理,由市新農辦負責督促、協調市直職能部門和鄉鎮履行管理、服務職能,采取例會、調研、培訓等措施,切實做好支持、服務工作,提高合作社發展水平。
健全管理制度。指導合作社制定完善章程,建立健全財務、營銷等各項管理制度,明確責任和義務,確保合作社規范運作。具體要從政策、資金、管理、技術等環節入手,開展專項調研摸底,找準癥結漏洞,幫助合作社建章立制。
開展專業培訓。對合作社負責人、社員以及大戶進行梯級培訓,重點培養好理事長,不斷提高合作社從業人員素質。建議從省級層面制定優惠政策,設立專項獎勵資金,鼓勵和引導農技人員、經營人才、高校畢業生到合作社工作,對優秀牽頭人和專門的經營、管理和技術人才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
培養先進典型。開展合作社示范社評比表彰活動,在各鄉鎮、各行業分別選樹、培育一批典型。建議重點扶持真正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的合作社,給予項目、資金、政策傾斜。
實行分類指導。對意愿強、基礎好的合作社,及時跟進,幫助延鏈、擴面、增效。對制度薄弱、運行有困難的合作社,加以引導規范。提前介入登記注冊、金融信貸、稅收、財政扶持、項目和產業支持、土地使用、市場準入、技術培訓、信息提供等環節,有針對性出臺扶持政策、提供解決辦法,促使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河南省林州市新農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