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專家委員會作出了“中美肉雞爭端——中國征收美國肉雞產品反傾銷稅反補貼稅”違反多項世貿組織規則的裁決。今后的形勢發展將有利于美國。美方認為,作為世貿組織成員的中國必須遵循世貿組織相關規定。
中美禽類爭端由來
長期以來,美國雞肉制品憑借其價格優勢大量出口中國。來自美國的肉雞及肉雞產品(雞爪之類的雞雜碎)所占市場份額一直超過80%,嚴重影響了中國企業的利潤和正常銷售。業內人士認為,正是美國在上游飼料的優勢才導致了中美雞肉貿易的不公平。中國畜牧業協會2009年向政府相關部門提交了針對美國進口雞肉的(傾銷)立案調查申請。應企業的要求,2010年9月,中國商務部先后認定美國白羽肉雞存在補貼和傾銷行為,令中國國內相關產業受到了實質損害,因此裁定,對美國進口的白羽肉雞征收4%~30.3%的反補貼稅和50.3%~105.4%的反傾銷稅,期限均為5年。這是中國對美國發起的首例“雙反”調查。
2013年8月,WTO專家組裁定,中國的“雙反”措施在傾銷進口產品的成本分攤、產業損害的價格影響分析和調查程序的透明度等方面,違反了世貿組織規則。
裁決結果可能帶來的影響
WTO的最新裁決將給中國相關行業帶來較大沖擊。一方面,對中國肉雞及上下游相關行業造成沖擊。2010年,“雙反”措施曾給國內肉雞及相關行業帶來巨大機會,國內市場出現了量價齊增的格局。但好景不長,2012年年底,“速生雞”“抗生雞”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爆發,以及2013年3月以來H7N9禽流感的沖擊,使得相關行業至今還處于低谷的煎熬中。目前,消費者對禽肉的消費仍信心不足,如再度放開美國肉雞,并以正常關稅進口,美國肉雞可能乘虛而入,迅速占據國內市場,對國內禽類飼養、加工、飼料等相關企業的正常生產秩序造成巨大沖擊。
另一方面,對國內經濟及就業形成沖擊。據測算,我國家禽業及其相關產業的年銷售收入達6000億元,每年為農民創造純收入1300億元,攸關7000萬農民生計。2006年以來,受美國低價雞肉大量進口的沖擊,中國企業一度出現了產能抑制、生產能力下降、行業失業率上升、庫存增加等現象。此次我國“雙反”措施受挫后,美國肉雞制品會逐漸進入中國,國外禽類產品再次涌入國內,勢必給國內禽類行業及相關就業造成沖擊。
此外,我國雞肉產品出口形勢依然嚴峻。雖然中美雙方承諾互相開放禽肉市場,但美國農業部今年6月的一項統計顯示,美國對華雞肉出口量4年增加了20倍,2012年達到7.34億磅;而從中國進口的雞肉數量幾乎為零,不進口的理由包括“食品安全”等。同樣,2011年歐盟對我國開放了市場,但同時對雞肉進口設置了很多的限制條款,我國雞肉出口數量有限。
應對措施建議
養殖行業面臨的三大威脅主要源于:疫病控制、飼料價格和進口沖擊。疫病控制是各國動物養殖過程中都要面對的挑戰,不斷上漲的飼料價格也是飼養過程中要面對的問題,而進口沖擊才是本國飼養行業的最大威脅。
面對WTO裁決“中美禽類爭端”中方不利的情況,我們應主動采取針對性補救措施。其一,相關農業部門應積極制定應對策略,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為產品銷售創造有利條件,并保障就業秩序穩定。其二,檢驗檢疫部門加強口岸檢驗檢疫工作,做好進口產品的疫病及動物用藥殘留檢驗檢疫工作,變被動為主動。其三,繼續完善美國禽類產品的數據資料準備工作,以期在解決農產品國際貿易爭端、維護國家主權利益工作中更加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