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處黃淮平原的河南省西平縣,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一個以種植小麥和玉米為主的農業大縣。西平是被尊為中華之母的蠶神嫘祖的故鄉,嫘祖協助黃帝統一天下,教民植桑制衣,開啟了華夏農耕文明。從古至今,這塊古老而年輕的土地上生長出的一個個農業奇跡,令人艷羨。
近年來,西平縣在河南省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河南省農科院)的技術依托下,向特色要效益、找出路,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走出了一條現代農業的新路子,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精彩跨越,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注入了強勁動力。
11月27日~28日,記者一行踏訪西平,見證了這個農業大縣現代農業的獨特魅力。
糧食生產固本強基
田塊方正連片,水泥路寬闊筆直,溝渠井電設施齊全,風乍起,一望無際的麥苗像萬頃碧波,在冬日暖陽的照耀下,青翠碧綠,生機盎然,孕育著豐收的希望。站在西平縣二郎鄉15萬畝高標準糧田前,暢想著明年小麥的收成,記者一行臉上蕩滿笑意。
“這是我們縣最新建成的最大的一塊高標準糧田。”西平縣農業局副局長李萬祥介紹說:“和河南省其他糧食生產大縣相比,西平耕地面積小,總產量不占優勢。但我們因地制宜,密切依托河南省農科院等研發機構,把工作重心放在依靠科技創新提高單產、依靠標準化生產提高品質上,目前,西平102萬畝小麥全部為優質小麥,成為豫南地區最大的優質小麥商品糧生產、良種繁育、加工、貿易和出口基地。”
目前,覆蓋二郎、焦莊、蔡寨、專探4個鄉鎮,總面積達15萬畝的高標準糧田已全面建成,并以嶄新的形象呈現在人們面前。二郎鄉張堯村6000畝高產創建核心區恰似一處精致的微縮景觀,鑲嵌在豐饒的西平大地上。
隨著道路、機井、水渠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農業高科技也在高標準糧田里亮相。記者看到,一座小型氣象站和LED顯示屏,可隨時隨地監測田里的雨量、氣溫、墑情等,并發布近期的農業信息。
“小麥如果生蟲子,坐在辦公室里就能看得一清二楚。”一旁的西平縣農業局副局長黃源介紹說,氣象站安裝了360度遠程攝像頭,可隨時監控大田莊稼的生長狀況。
“高標準糧田確實高效、高產,名不虛傳!”種了大半輩子地的村民劉圈樂呵呵地說,“過去村里一畝地最多收七八百斤麥子,現在畝產最低都在1000斤以上。高標準糧田的麥子質量好,去年一斤麥子比普通市價貴了一毛多呢。”
河南省農科院掛職干部、西平縣科技副縣長張磊介紹,2012年,西平縣人民政府與河南省農科院深度合作,開展了院縣合作共建現代農業綜合示范縣工作,在以前合作的基礎上持續提升合作內容,實現了農作物品種、栽培、土壤與肥料、植物保護、農業信息等技術方面的綜合技術集成與示范。在高標準糧田示范基地,良種覆蓋率、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水利灌溉均達到了100%,較好地解決了農業技術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問題。
如今,西平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正呈加速提升之勢。今年,該縣糧食總產達89.88萬噸,同比增長1.9%,總量居駐馬店市第二,增速居駐馬店市第三。糧食生產連續10年實現增產,西平再次用實力刷新了自己的高度。
蔬菜產業興縣富民
在盆堯鎮堯蔬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一個個標準化蔬菜大棚排列有序。
走進蔬菜大棚,掀開厚厚的簾卷,記者一行立即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棚內的番茄已經掛果,郁郁蔥蔥,長勢喜人,瓜果的香氣自然清新,沁人心脾。
西平縣農業局局長蔡新亭告訴記者,傳統蔬菜種植缺乏技術含量,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弱,必須向特色要效益、找出路。他們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在河南省農科院的指導下,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科學規劃、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力推高效、特色農業,打造了一批優勢農產品基地。
堯蔬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3月,現有社員200余人,帶動種植戶1200余戶。目前已建設拱棚蔬菜300畝,鋼架大跨度拱棚60座,反季節日光溫室56座,主要種植番茄、絲瓜、苦瓜、黃瓜等反季節蔬菜,為周邊城市提供優質無公害、綠色蔬菜。
葉李村村民彭富德是合作社種植大戶,他指著番茄枝上的水晶夾說:“這個新型產品叫番茄固定夾,一個一毛八,一個棚多投資4000元。別看這個夾子毫不起眼,作用可大了,專門解決番茄種植中常見的果穗柄彎折,產量提高很多。”
“之前農民不懂得如何科學種植,在河南省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今年的番茄產量大幅度提升,平日里的培訓對大家很有幫助!”彭富德說。
生產管理過程中,播種、施肥、除草、滅蟲、采摘等各個環節,合作社嚴格按照國家無公害、綠色蔬菜的種植標準操作。
張磊告訴記者,河南省農科院的蔬菜專家來到田間地頭,從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為廣大生豬養殖戶和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種植戶購買物資、使用資金、學習技術、銷售產品四不出村。在科技人員帶動下,合作社今年實現銷售收入560萬元,入社社員年人均增收6600元,達1.96萬元;輻射帶動農民年人均增收3200元,達1.22萬元。
菜農告訴記者,只要加入合作社,就可以享受河南省農科院從品種供應、技術指導到市場銷售的全程服務,解決了過去農戶“單打獨斗”辦不了的事情。
通過大力發展精品蔬菜種植基地和生態循環農業,在河南省農科院畜牧專家和蔬菜專家的設計與具體指導下,盆堯鎮葉寨村已形成了“豬-沼-菜”一體化生態農業鏈,種植業、養殖業和沼氣池使用做到了有機結合。種植業的下腳料和畜禽的糞便無害化處理后,可為種植業提供有機肥,沼氣池產生的沼氣經過轉換冬天可給溫室大棚供暖,沼氣水可給蔬菜追肥,沼氣渣可給蔬菜做底肥,減少了污染,還能變廢為寶。張磊告訴記者,每個大棚可節約化肥200斤、畜禽肥21方、農藥2000元,節約資金8800元;蔬菜增產30%,增效6萬元,無公害生產可增加蔬菜的商品價值20%-50%。該項目目前在規模、科技含量和實際效益方面已達到省內先進水平,成為豫南地區乃至河南全省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的樣板。
花生產業成為新名片
位于盆堯鎮陳老莊村的花生基地,一派沃野平川。看到河南省農科院的專家過來,村民們紛紛圍攏過來,感謝的話說個不停。
“花生種植是我村新興的主導產業。農業部門采取統一供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病蟲害防治,今年我村花生畝產平均在350公斤以上,畝產值1800元,更多農民嘗到了發展現代農業帶來的甜頭。”陳老莊村黨支部書記陳保林這樣對記者介紹。
陳老莊村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種植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過去,因為沒有技術,加之費工多、產量低、效益差,大家都不愿意種花生,一些村民還認為在當地的砂姜黑土地上種植花生幾乎是笑談。2010年,河南省農科院的專家走進該村,通過對土壤化驗和分析,證明砂姜黑土地盡管土質黏重,但各種養分全、含量較高,很適合花生種植,只需引進花生新品種、改進種植技術模式,更易獲得高產。
村民陳占華以前靠在外打零工掙錢,一年下來收入只有1萬多元。后來,在河南省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他開始試著種植花生,從中嘗到了甜頭,從2010年的3畝,到2012年的租地種植60畝,再到2013年種植200畝,規模逐步擴大,年收入也由幾千元增加到10多萬元,如今,陳占華成了當地依靠種植花生致富的帶頭人。
同時,在河南省產業大縣獎勵資金、國家油料倍增計劃等項目的扶持下,西平縣持續加大在種子、農藥、化肥、農機和技術培訓等方面的補貼力度,農民的種植積極性逐年高漲。今年,陳老莊村5000畝土地中就有4000畝種上了花生,農民的收入顯著提高。
陳老莊村花生基地不但帶動了本村村民大量種植花生,還引領周邊鄉鎮越來越多的農戶參與其中,形成了以盆堯、焦莊、五溝營為核心的優質花生種植標準化生產基地,初步形成了區域優勢、產業優勢。
2009年以來,西平縣農業局緊緊抓住河南省實施油料倍增計劃的機遇,審時度勢,瞄準花生增產潛力大、產油量高的優勢,積極搞好優質花生生產百、千、萬示范方建設,在全縣累計建立32個百畝方、9個千畝方和5個萬畝方,通過對種植花生農戶的種子、肥料、農藥等進行補貼,共為花生種植戶發放資金2000多萬元,調動了農民種植花生的積極性。今年,全縣共種植花生16.7萬畝,每畝比種植玉米增收300元以上。僅此一項,西平縣種植花生的農戶就增收近5000萬元。
花生產業的迅速發展是西平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縮影。如今,特色農業已成為西平農業發展的一大亮點,農民脫貧致富的增長點。由特色農業生發出的力量,正助推西平從一個農業大縣闊步走向農業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