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位于西平縣環城鄉道莊村的河南豐潤食用菌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豐潤公司)的雙孢菇生產基地,一排排整齊的菇棚便映入記者眼簾。村民有的在晾曬玉米芯子做食用菌的下腳料,有的抬著一筐筐雪白鮮嫩的雙孢菇從菇棚走出,看著這些大小均勻、潔白可愛的菇花,他們笑得很開心。
豐潤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集食用菌制種、栽培、加工、銷售、出口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化龍頭企業。依托河南省農科院食用菌專家康源春等的技術指導,在道莊村黨支部書記、豐潤公司董事長康志遠的引導下,這家企業快速成長為豫南地區知名的雙孢菇標準化示范基地,道莊村也走出了一條依托雙孢菇生產快速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牛糞秸稈尋商機
改革開放以來,道莊村少數人靠經商富裕起來,而大多數村民靠外出打工維持生計,除去生活開支所剩無幾;還有部分農戶致富沒門路,守著一畝三分地,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2002年,33歲的村民康志遠外出尋求致富經,河南省農科院的食用菌專家康源春告訴康志遠,利用麥秸和牛糞生產雙孢菇是一項好的致富項目。雙孢菇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素有“植物肉”之稱,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效果,深受市場青睞。康源春的一席話使得康志遠下定決心發展雙孢菇,帶領村民走出一條致富路。
聽說康志遠有致富項目,村民們都很感興趣,但聽說是沒人要的秸稈,就有點不理解。一位村民說,“以前秸稈都當成柴火燒了,現在能賣錢就全部賣給他了,100斤賣10多元,我們挺高興的,就是不知道他要這些秸稈干啥。”
2003年,康志遠請了當地幾十個村民去幫工,大家這才知道他要種植雙孢菇。思維敏捷、眼光獨到的他率先投資9萬元,建起兩座高標準、平房結構的大菇房。接著,村委會副主任、婦聯主任也各自投資建起兩座大菇房。當年12月,他們種的雙孢菇上市了,收益不錯,村民們眼饞得不得了。
村民們說:“雙孢菇一斤賣到3元,比種菜收入高多了,現在我們村種雙孢菇的人越來越多,一個大棚一年下來能賺五六萬元呢。”
“產業發展快,要有龍頭帶。”在豐潤公司“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的帶動下,西平縣目前已形成以道莊村為中心,輻射10多個鄉鎮的雙孢菇、草菇種植基地,技術服務發展到了周邊漯河、上蔡等地。
康源春指導種植戶:“只要將溫度控制好,并從源頭防治病蟲害,就可以穩定蘑菇的質量和產量。以往是冬春種植銷售雙孢菇,現在改為夏秋種植,錯開了雙孢菇銷售的時間,效益自然就提高了。”
為增加雙孢菇的附加值,叫響“道莊牌”雙孢菇品牌,康志遠建起了食用菌精加工廠,用新鮮雙孢菇做鹽漬菇和罐頭,邊角廢料做醬油。他說,深加工做好了,才能最大限度保障菇農的利益。
合作共贏拓市場
在河南省農科院的全程技術指導下,豐潤公司以雙孢菇種植開發和深加工為主導,堅持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路子,成立了道莊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對菇農開展市場信息、生產技術、原材料和菇產品購銷等一條龍服務,菇農不僅獲得生產環節的效益,還能分享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
“現在,我們種的雙孢菇除了供應國內市場,還遠銷國外呢。”康志遠自豪地說。為暢通銷售渠道,豐潤公司先后與漯河雙匯集團、西安外貿進出口公司、安徽阜陽罐頭廠建立了長期供銷關系,站穩了信陽、洛陽、平頂山、鄭州等地的鮮菇市場,并出口日本、韓國、烏克蘭等國。
“建一座1000平方米的菇房需資金6萬元,很多剛起步的農戶一次拿不出這么多錢,合作社就以五戶聯保形式和農村信用社協調資金。近3年來,合作社為菇農解決小額貸款1200萬元。”西平縣農業局副局長李萬祥告訴記者。
村民劉新建對記者說:“種雙孢菇前俺家窮得叮當響,2006年,俺家建起了第一座雙孢菇大棚,當年雙孢菇銷售形勢非常好,每公斤賣到8元。現在,俺家的大棚發展到3個。今年保守估計3個大棚能掙15萬元。”
村民告訴記者,現在村里種雙孢菇的農戶越來越多,一個大棚一年下來,能賺五六萬元,這樣的經濟效益對他們來說,確實不錯。
“一個棚忙時需要用工五六十人,工人每人每月收入兩三千元。周邊十里八村的人都來我們這打工,很方便。”村民李學軍樂呵呵地說。目前,合作社安置本村剩余勞動力800多人,吸納周邊剩余勞動力200多人。
下一步,道莊村準備擴大雙孢菇基地規模,加強深加工管理,強化品牌優勢;建一個奶牛場,用玉米秸稈養牛、牛糞種菇,讓村民每天都能喝上牛奶,過上小康生活,把道莊建設成為村民富裕、鄰里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生態農業新模式
豐潤公司在食用菌種植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農藥,對菇蚊、菇蠅采取燈光電擊物理誘殺和煙霧劑等方法;在食用菌生產環境,采取醫用“來蘇爾”溶液進行地面及菇房消毒,從根本上確保了質量安全。
雙孢菇空調房內裝有自動控溫設備,可以根據季節調整菇房溫度,生產周期短,受自然條件和市場因素影響小,種植技術容易掌握。
豐潤公司充分利用當地廢棄的農作物秸稈資源發展生態農業,采取“麥秸+牛糞→生產雙孢菇→雙孢菇廢料還田肥田”的生產模式,舍棄的菌根腐爛后還可作為有機肥再利用,變廢為寶。
“河南省農科院為我們村種植雙孢菇提供了全程服務,我們不用操那么多心啦!”正在棚里忙碌的菇農張振海感激地說。像張振海一樣,有1.8萬農戶嘗到了西平縣科技興農戰略的甜頭。
河南省農科院掛職干部、西平縣科技副縣長張磊告訴記者,今年5月3日,河南省農科院在這里舉行了“食用菌生產與加工技術示范基地”現場觀摩與技術培訓會,與會人員對豐潤公司循環農業生產模式贊不絕口。
“雙孢菇規模化生產與加工技術示范與推廣”是河南省農科院與西平縣政府確定的重要合作項目。去年4月,由該院資環所、加工所組成食用菌學科團隊,發揮技術專長,指導專業合作社和加工企業采用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引進和推廣雙孢菇新品種6個、配套新技術4項,研發出食用菌新型加工產品3個,擴大了當地食用菌生產規模,延伸了產業鏈條。
在生產中,豐潤公司挖掘麥秸、稻草等農業廢棄物的利用效率,栽培面積1000平方米的菇房用3萬公斤麥秸就可生產出2萬公斤新鮮的雙孢菇,產值高達14萬元,用現代農業技術踐行了節地、增效、循環再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為西平縣食用菌產業技術升級提供了可觀摩學習的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