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查苗補種,疏苗補缺。小麥出苗期應及時進行查苗補種,對行內有10厘米以上缺苗斷壟的地段,在1~2葉前用同一品種浸種催芽,開溝帶水補種。補種應在出苗后5天內完成,最遲不超過三葉期。零星缺苗地段,可在三葉期以后疏密移栽補缺。移栽麥苗應具有2~3個分蘗,移栽時覆土以“上不壓心,下不露白”為宜,并及時澆水保證成活。對播種過密出現的固堆苗,應及時進行疏苗。
二、中耕鎮壓。小麥冬季一般應中耕1~2次。弱苗應在冬前及時進行淺中耕,起到保墑增溫,促苗生長的作用。冬前群體過大、發生旺長的麥田,應采取深中耕,通過切斷部分根系,達到控制分蘗滋生的目的。冬灌后一般要及時中耕或采取鎮壓措施,防止小麥冬前旺長。
三、巧施冬肥。施用冬肥要因苗制宜,冬肥用量不宜過大。已施足化肥,或土壤肥力較高,群體正常,麥苗生長健壯的麥田,不追冬肥。施肥不足,或土壤肥力較低,苗情較差的麥田應每畝追施尿素5千克~10千克,底肥未施磷肥的地塊,還應追施磷肥。
四、適時澆好越冬水。澆越冬水時間早晚,主要看墑情、氣溫和苗情。小麥播種時,墑情較足,但冬前降雨量較少,臨近越冬期麥田墑情不足。一般應在日平均氣溫3℃~5℃(12月上旬)澆越冬水。可在日均氣溫5℃左右開始澆越冬水,3℃時結束。播種時底墑不足,播后一直無雨,小麥分蘗期就發生了旱情。這種情況下為實現壯苗越冬,可在小麥分蘗期(11月上中旬)澆越冬水。播種時底墑不足,搶墑播種,在出苗期就出現了旱情。可在出苗期結合查苗補種立即澆越冬水,以塌實土壤,防止秸稈懸空和冬季凍死麥苗。澆越冬水以當天滲完為宜,一般每畝灌水量30立方米~40立方米,禁止大水漫灌。對晚播弱苗,在底墑充足的情況下,不宜澆越冬水。可淺鋤松土,增溫保墑,促根增蘗。冬灌后要及時中耕松土。
五、防除雜草。麥田雜草在田間萌發出土的高峰期一般以冬前為主,少部分在次年返青期出現一次小高峰。冬前麥田雜草剛出土時抗藥性差,一次施藥基本控制全生育期的雜草危害,而且施藥早、施藥間隔期長、除草劑殘留少,對后茬作物影響小。以播娘蒿、豬殃殃、薺菜等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可在小麥分蘗期(11月中下旬,雜草3~5葉期),每畝用75%苯磺隆干懸浮劑1克,或10%苯磺隆可濕性粉10克,加水30千克,均勻噴霧。防除野燕麥等禾本科雜草可在雜草2~4葉期,每畝用6.9%驃馬乳油40毫升~50毫升,加水30千克噴霧。苯磺隆與驃馬混用可一次施藥同時防除麥田闊葉雜草和禾本科雜草。
六、防治病蟲害。小麥冬前常發生的病蟲害主要是根、莖部病害和地下害蟲。小麥紋枯病、全蝕病發生重的地塊,每畝可用20%三唑酮乳油50克~75克,加水40千克~50千克噴霧。防治蠐螬、螻蛄、金針蟲,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0%甲基異柳磷乳油1500倍液順壟澆灌。
七、防御小麥冬季凍害。凍害發生的天氣因素是寒潮,即冷空氣大規模入侵使24小時內溫度下降10℃以上,最低溫度在5℃以下的災害天氣。凍害一般發生在已拔節的麥田。弱春性品種更易遭受凍害。防御小麥冬季凍害可采取培育冬前壯苗,增強麥苗自身抗凍能力,或在低溫之前進行覆蓋、熏煙、冬灌等措施。小麥發生凍害后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可及時追施氮肥,促進小分蘗生長。對主莖和大分蘗已經凍死的麥田,要分次追施氮肥。第一次在田間解凍后,每畝開溝追施尿素10千克,缺磷的地塊可用尿素和磷酸二銨混合施用。第二次在小麥拔節期,結合澆拔節水,每畝追施尿素10千克。
(馮 巖 河南省封丘縣農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