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荏苒,歲月如歌。翻閱錫柴70年滄桑厚重的歷史畫卷,如同進入了穿越70年光陰的時空隧道,這里記載著一汽錫柴70年薪火相傳、砥礪前行的奮進歷程,鐫刻著一代代錫柴人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奮斗足跡。
70年歲月滄桑,70載鑄就輝煌。彈指一揮間,錫柴已走過了70年的風雨歷程。
70年艱苦創業,70年改革創新,錫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為振興中國裝備制造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錫柴品牌已經成為行業最具影響力的品牌之一。
錫柴70年發展史,其實就是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真實寫照。
創業——櫛風沐雨 自強不息
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無錫柴油機廠(下稱錫柴)誕生于抗日戰爭的烽火中,1941年開始籌建,1943年建成投產。新中國成立后,工廠根據國家和社會需要,除生產柴油機、碾米機、礱谷機、軋花機等農機具外,還承接六零迫擊炮尾管、鑄鐵自來水管、鐵路防爬器、大船舵軸等數十項生產業務。
1953年,工廠進入了一段較為穩定的發展期。根據國家產業部署,成功開發了4110高速柴油機及其變型產品,用途擴大到工業、農業、船用、地質鉆探、國防等領域,并通過挖潛使產品性能、油耗、可靠性有了大幅提升。此后的20多年,工廠創造了數項國內第一。
隨著改革的逐漸深入,國家經濟模式和產業結構發生重大改變,工廠原有的生產經營方式受到了沖擊。管理者逐步認識到:缺乏大宗配套單位是阻礙工廠發展的主要因素,于是提出了“小機上車,大機上船”的經營思路,開始了進軍汽車行業的嘗試,成為配套一汽的CA6110A柴油機的定點生產企業。
1992年1月2日,工廠宣布進行第二次創業。新的領導班子意識到未來要有持續穩定的發展,必須從根本上明確產品發展方向,并為產品找到穩定的配套市場。于是決定對原有的車用、工程機械、陸用、船用、發電機組和外貿出口六大市場進行戰略性調整,改為主攻汽車、工程機械和發電機組三大市場。當年4月30日,被譽為工廠“生命線”的主導產品CA6110型柴油機機體生產線正式投產,年生產能力達1.2萬臺,為推動企業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工廠開始積極尋求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營關系。1993年8月,錫柴正式成為一汽集團公司直屬專業廠。
而后,工廠圍繞一汽的發展需要,在質量、銷售、服務和產能規劃等方面進行了大規模的適應性調整,逐步走上了跨越式發展的軌道。到1995年,工廠位居“中國最大千家企業”之列,排名中國機械行業第34位,CA6110柴油機被認定為中國名牌產品、中華科技精品。
1996年,工廠適時提出了“穩固中卡動力,工廠加速向輕重兩端發展”的思路,開始全面啟動配套重型車的六缸機和配套輕型車的四缸柴油機開發。1997年CA6110/125型柴油機形成批產,1998年,CA6110增壓柴油機開發成功,逐步形成了140馬力到230馬力的產品系列,并在行業內率先完成排放升級。工廠還著眼于長遠發展,啟動了與奧地利AVL公司合作研發CA6DL柴油機的項目。工廠的管理改革也同步推進,1998年到2000年間,先后多次進行大規模的機構調整,形成了1室6部“扁平化”的組織體系,提升了管理水平,激發了隊伍活力。
經過第二次創業9年的奮斗,錫柴基本完成了從計劃經濟條件下傳統企業到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企業的歷史性轉變。經營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產品質量、市場營銷、用戶服務、科技進步、法治管理、隊伍建設、文化培育全面升級,各項技經指標快速增長,整體競爭實力顯著提升,成為無錫市和柴油機行業的一面旗幟。
2001年,錫柴經過長期醞釀和準備,開始了第三次創業。在這一階段,工廠的經營面貌和發展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2001年和2002年,錫柴機銷量連續位居行業第一;F系列柴油機以產銷15萬臺創出世界單系列柴油機產銷規模第一的紀錄。2003年,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成立,錫柴成為其下屬專業廠,開始了產品結構的深度調整,同年12月份,CA6DL柴油機作為解放第五代商用車升級換代的主配動力投放市場,立即受到廣大用戶的青睞,成為解放奧威重卡的一大亮點。
從2006年起,錫柴加快恢復發展和追趕行業先進的步伐。在產品開發方面,運用CA6DL柴油機開發過程中掌握的國際先進技術、積累的產品開發經驗以及逐步完善的開發流程,搭建了W、X、K、F、L、N六大系列的產品布局。在市場開拓方面,使4DX、4DW柴油機成功進入低速汽車和輕卡市場,此后通過深耕細作,市場規模超過20萬臺;另外,抓住了排放升級的有利時機,以成熟的電控共軌技術路線為依托,以客車市場為戰略突破口,重新確立了錫柴機的市場優勢。主要經濟指標穩步增長,到2007年,產銷突破20萬臺,提前三年實現了第三次創業的銷量目標。
2008年初,新一屆領導班子又提出了“一個確保、二個實現、三個建成”的目標,明確三年內實現“柴油機銷量超30萬臺,銷售收入超100億元,利潤超3億元”的“313”目標。此后,工廠有效抓住商用車市場快速上升的良好機遇,充分發揮柴油機產品的競爭優勢,于2008年提前取得了“313”戰略的全面勝利。2010年9月,錫柴成為中國(行業)十大創新品牌。2011年6月,錫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第三次創業階段,工廠在經濟指標高速增長的同時,還形成了以奧威重型發動機為核心的七大系列產品平臺,啟動了“設計領先、裝備領先、管理領先”的重型柴油機新基地建設,制定了第四次創業戰略目標及“十二五”發展規劃,為工廠未來的長遠發展明確了方向,夯實了基礎,積蓄了力量。
2011年開始,錫柴進入第四次創業階段。旨在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在轉變理念、改革機制、優化組織、培養人才、強化激勵五個方面加大力度,實施由個別引領型到局部引領型再到引領領先型三步走策略,最終實現從技術跟隨型向技術引領型企業的轉變。
產品——奮力趕超 榮譽等身
產品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載體,積聚了企業的綜合實力,凝聚著員工的集體智慧。錫柴產品的研發大致可分為三大主要時期:被動跟隨型階段(1943年至1991年)、緊密跟隨型階段(1992年至2000年)、主動跟隨型階段(2001年至2010年)和技術引領型(第四次創業階段)。
在被動跟隨型階段,產品開發主要是靠模仿測繪。1947年1月,工廠成功試制了第一代柴油發動機,為農用中速小功率柴油機,功率5~25馬力。此后,錫柴又憑借創新的智慧,設計了功率范圍為30~220馬力的通用高速柴油機和功率范圍為400~6 000馬力的船用中速柴油機;試制了第一臺國產大缸徑風冷柴油機“4120F風冷柴油機”;參與試制了國內第一臺國產內燃機車“先行號”的動力“12V175型柴油機”;參與研制成功國內第一臺無人值守電站“30GF1—W無人值守電站”;參與研制國內第一臺G8300ZC型和G16V300型中速船用柴油機。
加入一汽后,工廠開始進入緊密跟隨型階段,開始對模仿產品進行研究、消化、吸收,確立了CA6110柴油機為企業發展的主導產品,并逐步形成四缸、六缸兩大系列,AK(110×120)、BK(110×125)、CK(113×125)三種排量,自然吸氣、增壓、增壓中冷三種形式并存的產品結構,功率范圍廣,適合與輕、中、重型系列卡車配套。
進入主動跟隨型階段,錫柴與國外進行聯合設計,學習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開發流程,培養自己的開發人才。2001年4月20日,第一臺奧威柴油機(8升CA6DL)完成裝配,6月25日成功響車,2003年隨解放“奧威”重卡投放市場。奧威機不僅為工廠增添開拓市場的利器,也使錫柴品牌提升了形象,被評為2004年中國內燃機十大影響品牌,并獲得2005年中國汽車創新大獎,以奧威機為動力的解放“奧威”重卡還被中國年度商用汽車評委會選定為唯一的“中國年度卡車”。2007年12月,配裝錫柴奧威機的一汽解放J5重型系列商用車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此后,繼成功開發奧威8升機后,又向上開發了奧威9升、13升、11升重型發動機,向下開發了康威X、W系列小功率發動機,形成W、X、K、F、L、M、N七大系列產品,排量跨越2-13升,功率覆蓋40~500馬力,排放全系列達到國三、國四標準并具備升級到國五、國六的潛力,天然氣等新能源發動機的研發也取得了較大的突破。2010年11月,配裝錫柴奧威11升重型發動機的一汽解放J6重型系列商用車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錫柴逐漸成為國內排量跨度最大、功率覆蓋最寬、技術含量最高、排放技術路線最全的發動機企業。
技術——自主創新 引領行業
技術創新是推動企業持續向前的核心驅動力。
建廠初期,基于當時國內的工業技術水平,工廠主要生產設備有圓鋸車、十英尺車床、直型鉆床、十八英寸牛頭刨床、龍門刨床、剪床、摩擦力沖床等。鑄造、鍛造、沖壓、焊接、機械加工和裝配等工序以手工操作為主,產品質量主要取決于工人的技術水平和操作經驗。
隨著柴油機產品的上馬和上量,工廠根據需要增添各類生產設備,1946年,自制1臺化鐵爐,1947年后,又陸續增添了1臺通天爐和2臺熔鐵爐,用于提高鑄件產能;1952年,新建鍛工車間竣工;1961年,機械加工的設備增至209臺。設備數量增加的同時,錫柴在工藝技術的探索研究方面也取得突破。1956年5月,鍛熱車間創造了“雙人雙錘法”,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1969年,冷焊車間采用中壓液壓雙槽皮帶盤漲型新工藝,與鑄件相比,單件節約材料8.4千克,工效提高4倍。工廠自行設計、制造了110、120主軸承蓋自動線,各種動作均由液壓電氣控制,生產效率提高了10倍。
加入一汽集團后,工廠技術創新步伐也隨之加快。在技改工作方面,1992年,CA6110柴油機缸體年產1萬臺生產線竣工投產,柴油機生產進入流水自動生產線階段;2003年,CA6DL機加工車間竣工投產;2012年,重型柴油機惠山基地竣工投產。在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應用方面,據不完全統計,企業共獲得各類科技成果149項,科技人員共獲得各類科技成果64項,自1999年以來,共獲得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82項。
工廠進入四次創業以后,按照科技驅動戰略的指導方針,依托“節能環保、安全舒適、可靠耐久、電子智能、材料工藝”五大平臺,致力于打造節油、后處理、代用燃料、混合動力智能化控制、可靠耐久、整車能量管理、NVH、發動機制動、材料工藝等十大核心技術,并建立適應企業發展的創新決策機制、動力機制、運營機制、發展機制和評價機制,加快由技術跟隨型向技術引領型轉變。
營銷——服務為先 緊跟市場
錫柴建廠之初以生產農具為主,銷售對象為無錫本地及周邊區域的農民,推銷形式主要包括登廣告、舉辦農具展覽會以及到農村實地實驗。
新中國成立后,工廠主導產品逐漸轉向柴油機,銷售地區向蘇北、海門、啟東一帶擴展。工廠根據國家計劃進行生產,產品除了供中央各部,也銷往全國各省市。由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村市場受到影響,產品銷量逐年減少。為了開拓新市場,1983年,工廠和一汽共同開發6110產品,柴油機產銷量開始有了穩步增長。
加入一汽集團后,為了加強市場開拓力度,工廠在營銷服務體系上與一汽進行對接。1995年2月,工廠成立了銷售公司,隨后設立了華東、華北、華南等七個區域分公司,并陸續在一汽本部、青島汽車廠、柳州特種汽車廠等重點配套廠家設立七個辦事處,駐外機構逐步覆蓋除港、澳、臺以外的所有省級區域,形成促銷、服務、配件供應、信息收集四位一體的營銷體系。
隨著“奧威”產品推向市場,工廠的營銷服務工作也同步發展,2004年之后,“奧威”機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國家排放標準升級也成為錫柴加強產品推廣的契機,2006年,分別在北京、上海、無錫、深圳等地舉行多次國三產品發布會,尤其在深圳市場取得了較大成功。同時,通過實施“126戰役”,將低功率產品全面推向市場。
第四次創業開始,工廠啟動了品牌建設,確立了“奧威”“恒威”“康威”三大戰略產品品牌,并確立了“中國動力專家”的產品品牌定位,突出了“民族品牌高端動力”的企業品牌愿景。目前,全廠正沿著由產品營銷向品牌營銷轉變的路徑,為將一汽錫柴打造成世界發動機行業知名的高端動力國際品牌而努力。
質量——以質取勝 有口皆碑
回顧錫柴的發展歷程,以質量為生命的理念貫穿始終。
建廠初期,工廠主要通過改良設備、改進設計等手段提高產品質量。新中國成立后,工廠學習蘇聯經驗,建立了產品公差制度、產品規格制度、技術檢驗制度、出廠校驗制度。1961年起,工廠通過質量升級、加強產品試驗、整頓鑄件質量、加強技術管理等措施整頓產品質量,到1962年,柴油機每馬力小時油耗從205克降到196克,漏水、漏油現象基本消滅,活塞、曲軸等主要部件的可靠性有了一定提高,大修理時間提高到了2 000到3 000小時,國內用產品穩定在國家三等水平,出口產品達到二等品水平。1980年,工廠啟動全面質量管理,建立質量保證體系,開展各種質量活動,使工廠質量管理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加入一汽后,為了在質量體系和質量水平上快速與一汽接軌,工廠把“狠抓質量創品牌”工作定為“生命工程”,制訂并明確了“兩級三抓,落實一把,注重實績,重獎重罰”的16字方針,質量工作開始成為工廠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從1994年起,工廠連續20年將《年度質量工作綱要》作為聯字1號文件發布,部署推動質量工作。1995年,“生命工程”向縱深推進,確立了“創用戶心目中的名牌產品、造中國最好的車用柴油機”的質量目標,實施了“五不流”制度,并將質量管理的觸角向協配廠家延伸。CA6110柴油機的質量穩步提升,被認定為中國名牌產品、中華科技精品。2008年9月,錫柴被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評定為“江蘇省卓越績效管理孵化基地”。同年,錫柴成為無錫市首屆市長質量獎的唯一獲獎企業。
2011年,工廠開始四次創業,“品質領先戰略”作為四次創業第一階段——“十二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統領工廠的質量管理工作。在品牌戰略規劃中,“品質”也成為品牌價值的核心內容之一。當前,工廠根據解放公司要求和自身發展需要,啟動了以12MIS為控制目標的可靠性工程,并開始了質保中心建設,全面推動質量體系和質量水平的升級。
生產——鐵軍風范 精益高效
錫柴的生產管理方式逐步從傳統的生產計劃向分工細致的現代生產組織轉變。
建廠初期,工廠設工程課組,織機工、鉗工、澆鐵、冷作、木樣、木工、裝配等7個工場生產制造農機具。1950年開始制訂產品估料定額,實行生產登記制度。1952年,學習蘇聯經驗,推行生產作業計劃管理,形成了廠、車間、工段三級生產計劃管理體系。1957年起,改進生產計劃編制方式,確定生產大綱,考核勞動生產率、成套均衡率,加強投入和出產的控制。改革開放后,工廠開始根據市場需要實行多品種輪番生產的方式,逐步從以生產為中心向以經營為中心轉變,產、供、銷三大環節相互銜接配合,進入科學化、制度化、正規化的發展軌道。
第二次創業,工廠建立了以柴油機裝配為龍頭、拉動零部件到位的生產組織模式,提高了綜合生產能力。1993年,柴油機生產總量首次突破萬臺大關。1995年,工廠開始全面推行精益生產方式,開展了“改進工藝、改進操作、改進設備、改進管理”的“四改進”活動,推行準時化生產。
第三次創業,工廠通過持續技術改造,形成了大批量、專業化、柔性化的生產能力,建立具有錫柴特色的生產現場管理體系,加強生產、銷售、計財、采購等部門的信息溝通,提高月度計劃的執行力度;對產銷趨勢進行綜合分析,指導生產準備。2010年,柴油機日產能力提高到1 600臺,月產突破5萬臺,全年產量43.6萬臺,工廠生產規模跨上了一個新臺階。
當前,工廠正圍繞規模化生產的目標,進一步優化生產組織,強化出產控制,提高出產效率,提升多基地生產協調力和市場響應能力。
管理——深化改進 提升能力
工廠初建時,職工160余人,設有總務處、工務處及調查實驗室,下轄12課。此后,經歷了幾次政權更替和隸屬關系的變化,但是內部的管理基本沿用傳統模式,機構設置以課和室為單元。
新中國成立后,開展民主改革運動,成立了工廠管理委員會,代表職工進行民主管理,負責討論和布置日常的生產任務。同時,逐步建立了生產、技術、質量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國家進入第一個五年計劃期后,隨著工廠產品方向的明確和規模的擴大,進行了機構調整,職能部門改“課”為“科”,形成了13科、2室、6車間的組織體系。
第二次創業開始后,工廠推進體制、機制的改革,實行“聯產承包計件制”和“全額浮動工資制”。加入一汽集團后,改革繼續深入推進,1993年2月將機構編制由科室改為處室建制,同時精簡了部分機構,職工人數壓縮了18.41%,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比1992年提高了72.61%。1997年起,開展“管理法治年”活動,1998年實施了崗位績效工資和崗位貢獻工資制。2000年8月,工廠對機構進行大規模改革,改處室為部室建制,成立1室6部的“扁平化”組織機構。
第三次創業期間,工廠探索建立了“產權明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以“市場”為中心,對企業的流程要素進行了重新組合,實現了管理流程的再造和管理機制的創新。逐步完善了工廠管理網絡,制訂了程序文件,優化了預算控制方式,加強了目標成本考核和經濟活動分析,改進了價格管理流程,提高了經濟運行質量。此外,還進行了分配方式改革,在全廠經營承包體實行二級分配,推動了薪酬模式的多元化、勞動力價格市場化和崗位收入差別化。
第四次創業以來,工廠加快“由內涵管理向精益管理轉變”的步伐。2012年7月,工廠全面啟動管理提升活動,當前,正在圍繞“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提升工作質量、提升管控能力、提升體系能力、提升信息化水平”五大目標抓實各項工作。
文化——以人為本 以文化人
錫柴在不斷創造發展傳奇的過程中,文化基因得以孕育和形成,并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相互融合,相互轉化,成為推動工廠不斷向前的內在動力。
這個在抗日戰爭的硝煙中建立的工廠,“改良農耕技術促進生產力提升”的建廠初衷,一開始就融入了“創新”和“爭先”的基因。新中國成立后,錫柴在國民經濟中占據的重要地位以及在行業內創造的數項第一進一步深化了這一文化內涵。1984年,工廠提出了“團結、勤奮、嚴格、文明”八字廠風和題為《我們是光榮的錫柴工人》的廠歌。1987年,“團結、勤奮、求實、創新”被確立為錫柴精神,并通過全國勞模鄒永坤等典型人物的事跡進行宣傳弘揚。
1991年,工廠處于虧損的困境。新任廠長蔣彬洪要求企業兩級班子成員唱好《國歌》《國際歌》《團結就是力量》三首歌,在全廠職工中樹立起了團結一心、自強不息的精神。正是這樣的精神,激發了錫柴人奮發圖強的動力。1992年,職工自籌資金建設CA6110機體加工流水線,全廠職工日夜奮戰,使工廠于年底實現扭虧。
加入一汽后,錫柴將自身的文化基因和一汽“爭第一,創新業”的企業精神有機融合,開始了建設錫柴特色文化的實踐。1993年開始,發起一年一度的全員大討論。1998年起,錫柴導入CI戰略。1999年,開始開展鑄魂廠訓活動。2005年起,錫柴開始對企業文化體系進行初步整合,形成了錫柴第一本《企業文化手冊》。2008年,《員工手冊(文化篇)》出版下發。同年,錫柴被授予“全國企業文化建設百佳貢獻單位”榮譽稱號。隨后在對原有文化體系進行創新和提升的基礎上,形成了“5+1”理念文化和9個部分的理念文化推演。工廠的十二五規劃將“文化建設”列入戰略規劃。企業文化成為企業內聚實力、外樹形象的重要途徑。2012年,錫柴被評為“中國企業文化競爭力十強單位”。
激情與汗水成就了過去,不懈的追求將開啟新的未來。在新的發展過程中,錫柴人將擔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奮力打造“民族品牌、高端動力”,朝著建設百年企業的目標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