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都在為民造福,都在為中國夢的實現拋頭顱、灑熱血、獻青春、激斗志,其中,有一位中國人,他就是被毛澤東譽為中國實業界四個不能忘記的人之一的盧作孚。2013年是盧作孚先生誕辰120周年,特作此文以記“愛國、敬業、無私”的作孚精神,紀念以實際行動為中國夢奉獻一生的人。
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大量軍隊、人員、武器、設備、物資及工廠、機關亟待撤退轉移。情況萬分危急之時,盧作孚趕到宜昌,利用長江水路,沉著鎮定地指揮24艘輪船(22艘屬于民生公司)和850余只木船,冒著日軍的轟炸,用40天時間將數萬名人員和代表當時國家工業精華的近10萬噸物資和設備,從宜昌碼頭經川江搶運到重慶及四川后方,締造了“中國實業上的敦刻爾克”。其中,不少教師、學生、工程師、醫生、藝術家、公務員等后方急需的各類人才,來到大后方,成為各條戰線的有生力量,為抗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安全轉移的大量戰略物資、器材、設備,保存了中國工業的基礎,為抗戰保留了重要的命脈,為戰時支持抗戰和后方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為重慶和四川的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促進重慶成為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
很多人熟知的盧作孚,是一個企業家,是中國的船王,他從經營一艘小客輪起家,用不到10年時間,締造了中國最大的民營航運企業——民生公司。可能許多不熟悉盧作孚的人只知道他是一個實業家。殊不知他一生當中,還做過許多值得稱頌的“偉績”:他從17歲參加辛亥革命,到59歲新中國成立后實現民生公司公私合營,終其一生,始終愛國愛民、憂國憂民,把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作為己任。革命救國、教育救國、實業救國和鄉村現代化建設是盧作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完整再現。
作為一位教育家,教育救國理念,教育統治人心的思想影響深遠;作為一位思想家,“國家現代化”“鄉村現代化”“人的現代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思想,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將閃爍睿智的光輝;作為一位社會改革家,一生都在探索救國道路,主持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運動,探索解決“三農問題”,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作為一位企業家,為發展民族航運業,倡辦民生公司,崛起于長江,爭雄于列強,重視企業文化建設,講求誠信廉潔,不愧為中國企業家的榜樣。
加入同盟會
——踐行革命救國夢
盧作孚自述其生平時說,18歲便在社會上奮斗。1893年4月14日,盧作孚出生于四川省合川縣城(現重慶市合川區)北門外楊柳街。家世清貧,小學畢業即輟學。當時的中國,備受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壓迫,滿目瘡痍。面對國難,年少的盧作孚胸中燃起熊熊的愛國、救國夢,于1910年加入孫中山創辦的以推翻清王朝和建立共和為己任的同盟會。
盧作孚加入同盟會,并非心血來潮。辛亥革命前夕,盧作孚開始研讀國內外許多進步的社會科學著作和自然科學著作,最心動孫中山的著作。孫中山的民有、民治、民享理想和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學說和主張令盧作孚十分振奮和向往。他常把學習心得體會寫成文章,刊登在報刊上。這些文章引起成都同盟會會員的注意,他們根據通信地址找到盧作孚。令他們吃驚的是,盧作孚居然是一位青蔥少年,在稚嫩的外表下潛藏著深邃的思想和遠見卓識。在同盟會會員的引薦下,盧作孚加入同盟會并參加震驚中外的四川保路運動。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盧作孚四處活動,奔走呼號,與成都的廣大群眾一起投身這場推翻清王朝統治的民主革命。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盧作孚滿懷熱情地投入到愛國運動的洪流中,利用《川報》發表許多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賣國政府的社論和專文,報道全國各地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的消息。
創辦通俗教育館
——踐行教育救國夢
“人人皆有天賦之本能,即人人應有受教育之機會”;“受教育應為人類之全體,不應復為少數”。盧作孚強調教育的普及,關心重視初級教育和掃盲。“教育的意義,是在教人學習,教人從實際生活中去學習。我們知道要騎馬,要在馬上學;學游泳,要在水上學;學用機器,要在機器前面學”。“中國缺乏技術人才,尤更缺乏管理人才,如果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則所有社會的一切問題都不能解決”。“企業即學校,且是最實際的學校”。盧作孚強調職業教育,把職業教育的主要途徑放到企業中去。“學校不是培育學生,而是教學生如何培育社會”;“學校培育人才,不是培養他個人成功,而是培養他做社會運動,使社會成功”;“中國沒有出路、社會沒有出路,青年哪有出路”。盧作孚高度重視政治思想教育。“教師應以活的學問教給學生,唯一施教的方法,就是教學生如何去思想,并且如何把思想活用到數學上去”。“我教國文時,不用教科書,大家引以為奇;作文時又不出題,大家覺得更奇”。無論是初級教育、職業教育、還是民眾教育,都是盧作孚教育救國夢的充分體現。
1921年年初,盧作孚應楊森(川軍第二軍第九師師長兼永寧道尹)邀請到瀘州擔任永寧道尹公署的教育科長。在瀘州的白塔寺創辦通俗教育會,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民眾教育活動,進行新教育試驗,改編教材,廢除舊的教育體制。期間,他常與同為少年中國學會會員的肖楚女、惲代英等探討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不到一年時間,“新川南、新教育、新風尚”的贊許聲傳遍整個四川。
“一個通俗教育館本是一樁尋常的事業,然而曾經借這試做一種新的集團生活的試驗,頗吸引當時在成都的各界朋友的興趣,無論其為有知識或無知識的,無論其為頭腦很新的,或頭腦很舊的,這都是空前未有的活動,而證明是成功的”;“我們不盼望人們看我們做出來擺在地上或擺在屋里的成績,而盼望人們看我們做,看我們如何做”。1924年,盧作孚在楊森支持下到成都創辦通俗教育館,進行社會改革的第一個試驗。通俗教育館館址設在成都少城公園內(現在的成都人民公園),在公園一角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周圍,又臟又亂,到處都是走江湖、賣打藥和唱猴戲的。盧作孚在這樣的環境下,以驚人的速度開始建設。在盧作孚的組織下,通俗教育館出現一月一變化、一周一變化、一天一變化的奇跡。在一天內改換新的橋梁,在一夜內換10個陳列館的陳列品,在短短幾天內堆起一座山,用10天建起一幢房屋。建成后的通俗教育館包括博物館、圖書館、公共運動場、音樂演奏廳、動物園和游藝場。這里常舉行科學、教育及社會改革的講演會,舉行中、西樂演奏會,到通俗教育館參觀的人最多的時候數以萬計。通俗教育館不僅是一個活躍的生氣勃勃的政治、科學、文化、藝術和游覽中心,豐富了民眾生活,幫助人們增長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知識,而且是盧作孚理想中的新的集團生活的一種模式,社會各階層的人集中在這里,忘我地從事建設和為公眾服務。盧作孚于1925年8月辭去成都通俗教育館館長職務。成都通俗教育館從1935年1月起改為成都市民眾教育館,一直維持到新中國成立之初。
創辦民生公司
——踐行實業救國夢
1925年,是盧作孚一生重要的轉折點。在這之前,他是一個純粹的教育工作者,在這之后,他從一個純粹的教育工作者成為同時興辦實業和從事鄉村建設運動的改革實踐者,成為踐行實業救國夢的探索者。這一年,盧作孚開始創建民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探索實業救國之路。
“個人為事業服務,事業為社會服務”;“個人的工作是超報酬的,事業的任務是超利潤的”;“民生公司的最后意義,絕不是幫助本身,而是幫助社會”,足以看出盧作孚創建民生公司,為的是國家利益、民族利益。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盧作孚作為國民政府大本營第二部副部長主持草擬抗戰總動員計劃時,在上海致電民生公司全體員工:“國家的對外戰爭開始了,民生公司的任務也開始了。”“民生公司應該首先動員起來參加戰爭。”可見,盧作孚的愛國情懷貫穿于一生,為的是實業救國夢想的實現。
“當時正是長江上游航運十分蕭條,任何公司都感到無力撐持的時候,而不是在航業有利的時候”,在這個時候“沒有任何理由要開始辦一個新的輪船公司——特別是一個中國公司,而卻有一切理由不辦它”。盡管創辦民生公司遭遇嚴峻挑戰,盧作孚弘揚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制定興辦航業的計劃,提出“航業應作新的試探和新的試驗”,“不應在原有輪船過剩的航線中,去與正在失敗的同業競爭,以加速其失敗”。因此,決定開辟嘉陵江上過去從未行駛過輪船的、從重慶到合川之間的短航。
盧作孚創辦實業為什么首選航運業,這得從1914年的一段往事和1925年成都通俗教育館建設遭到破壞的情形說起。
1914年,盧作孚獨自一人從重慶乘“蜀通”輪到上海,目睹長江航運的景象。令人憤慨的是,整個長江之上,看到的幾乎都是懸掛日本、英國、美國、法國、意大利、挪威、荷蘭、瑞典等國國旗的輪船,而且船艙位分幾等,不同艙位有不同的待遇,普通的中國乘客坐統艙,在船艙的最底層,人格、地位也處于最底下。盧作孚由此萌發實業救國夢想,決心改變這一狀況。
1925年,創辦通俗教育館后期,盧作孚悟出“紛亂的政治不可憑依”、“每每隨軍事上的成敗而使事業共沉浮”的道理,萌發興辦實業的想法。當時四川的交通狀況十分落后,沒有鐵路,沒有好的公路,唯一通往省外的通道只有長江,因此,提出了興辦航運的設想。盧作孚到重慶調查發現,長江上游航運幾乎被英國太古、怡和、日本日清等外國輪船公司控制,中國輪船雖有20多艘卻分屬20幾家公司,均處于破產倒閉的邊緣。1925年8月,盧作孚回到合川,廣泛聯絡合川的鄉里士紳,進行公司的籌備。1925年10月11日,盧作孚在合川通俗教育館主持召開第一次發起人會議,會議決定為興辦實業和成立航運公司募集資金2萬元,分40股,每股500元,由各發起人負責,分頭勸募。募股工作并不順利,10幾個發起人本身沒有錢,向老師、同學、朋友勸募,也只能幾個人合起來湊成一股。盡管如此,盧作孚并不氣餒,四處奔走,勉強募集股額后,在合川設立公司籌備處,任主任,到上海訂造輪船和購買發電設備。
根據嘉陵江水淺流急的特點,盧作孚反復與上海各造船廠研究討論近兩個月,最后委托合興造船廠制造載重70噸、長75英尺、寬14英尺、深5英尺、吃水較淺、馬力較大、專做客運的小輪。小輪的造價需要3.5萬元,而籌集的股金僅8 000元。面對困境,盧作孚決定先付3 000元給上海合興造船廠為定金,另花5 000元為合川電廠購買發電設備,以最快的速度在合川建立一座發電廠,使合川成為四川最早用電燈的縣城。盧作孚回合川發現,由于川江航業蕭條,一些華商輪船繼續倒閉,已經認股的股東不愿繳納股金。最后由盧作孚的老師,時任合川縣視學(相當于縣教育局長)的陳伯遵通過借貸教育基金解決最困難的資金問題。
1926年6月10日,民生公司正式創立。公司名稱為“民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服務社會、便利人群、開發產業、富強國家”為宗旨,由盧作孚擔任總經理。“民生”來自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實業”表明民生公司不是一個單純的經營航運的事業,而是一個以發展實業而救國為目的的綜合性事業。
1926年7月23日,民生公司第一只輪船“民生”輪從合川滿載乘客到重慶,開始川江航運史上從未有過的定期客運航行。從這天開始,盧作孚廢除中外輪船的買辦制,實施現代的經理負責制。從1930年起,民生公司先后并購華商輪船公司,逐步形成最大的民族航運公司。在眾多外國輪船公司針對民生公司的聯合合圍中,盧作孚以民族精神和優質服務,戰勝并兼并主要的外國輪船公司,至抗戰前,民生公司已成長江上游最大的輪船公司。
抗戰期間,民生公司在搶運物資和人員方面及支前運輸作出巨大的貢獻,同時付出巨大犧牲。運送出川的部隊和壯丁達270余萬人,物資數10萬噸。共有16艘輪船被炸沉炸毀,69艘船被炸壞,117名員工壯烈犧牲,76名員工因傷致殘。盧作孚因抗戰作出的突出貢獻,先后被授予二等卿云勛章、三等采玉勛章和勝利勛章。
抗戰勝利后,民生公司的航線從長江延伸到中國沿海、中國臺灣以及東南亞各國和日本。到1949年,民生公司擁有江海船舶達148艘,員工9 000余人,擁有多家造船廠、發電廠、碼頭、港口和倉庫;涉及投資銀行、保險、鋼鐵、機械、紡織、煤礦、水泥等60余項實業,“民生巨輪”巍然屹立于世人面前,向世界昭示中國的民族產業已涉出積貧積弱的灘涂,正徐徐駛向欣欣向榮的彼岸。
北碚鄉村建設
——踐行鄉村現代化建設夢
“今天以前沒有舉辦的事情,把它舉辦起來……我們要提倡的事業意義卻不同,在消極方面是要減輕人民的痛苦,在積極方面是要增進人民的幸福”;“要趕快將這個國家現代化起來,所以我們的要求是要趕快將這一個鄉村現代化起來”。這是盧作孚《鄉村建設》和《四川嘉陵江三峽的鄉村運動》所暗含的鄉村現代化理念,鄉村現代化是為了國家現代化。
20世紀20年代的四川,軍閥割據,內戰不絕。地處嘉陵江的北碚,轄區內山嶺重疊,地勢險要,兵痞盜匪趁機而動,沿江行劫,致使河運阻塞,商旅難行,交通困難,民眾苦不堪言。1927年以前,北碚是一個破爛的小鄉場。幾條小街雜亂無章、狹窄污穢。街道陰森黑暗,特別是狹窄的街心還橫著一條臭水溝,滿街臭氣熏天。一下大雨,臭水溝堵塞,垃圾、污水四溢。讓人惡心的是,北碚沒有一座正規廁所,只是在場口、街口和房屋僻靜處埋一口大缸,上面擱兩塊木板,前面圍以篾席,就權當廁所。緊靠嘉陵江街邊的一條主街因擺放9口大尿缸,被稱為“九口缸街”。這些散布在市街的大大小小近百口尿缸,成了蚊蠅孳生、傳播疾病之地。整個鄉鎮沒有工廠、作坊,而廟宇、煙館和賭場比比皆是。
1927年2月15日,盧作孚擔任峽防局局長后,以建立安寧的社會秩序為第一步,為肅清匪患,盧作孚帶頭剿匪,在轄區內嚴禁煙、酒、嫖、賭。為提高民眾的素質,創辦峽區實用小學、北碚兼善中學、中國西部第一個科學院,創辦消費合作社、嘉陵江日報社,修建圖書館、運動場,創辦民眾俱樂部,開展形式多樣的民眾教育活動。成立嘉陵文化基金會,支持科學教育和文化事業的發展。創辦北碚地方醫院——一所看病不花錢的醫院。修建北溫泉公園、平民公園(今北碚公園)、西山坪植物園。精心設計規劃,整頓北碚市容,以青島的建設為藍圖,修建街心花園,種上從上海帶回來的法國梧桐,使北碚有花園城市的雛形。這些“巢”的建立引來無數的“鳳”,使抗戰期間來北碚的科學團體和教育機關達18所之多,名人薈萃,北碚被譽為“小陪都”,這為今日北碚發展為著名的文化教育高地奠定了基礎。
在北碚城市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同時,盧作孚注重發展地方經濟。從1927年開始,盧作孚在峽防局內部成立一個工務股,先后辦石印社、織布廠,使士兵掌握職業技能,逐步過渡為工人。同年8月,促成合川、江北與煤業有關的人士共同籌組北川鐵路公司,僅用一年時間,即完成水嵐埡至土地埡一段長8公里半的窄軌鐵路,正式通車運煤,這是四川的第一條鐵路,為當時北碚經濟發展打通了交通瓶頸。1930年9月,盧作孚將工務股改組成三峽染織工廠,抗戰后,該廠與常州大成紡織印染廠合組為大明染織公司。1933年10月,盧作孚促使北川鐵路與沿線五個較大煤廠合并成立天府煤礦公司,抗戰后,該公司與河南中福煤礦公司合組為天府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天府煤礦1944年自行制造三部火車頭,開創了中國鐵路機車制造先河。抗戰期間,天府煤礦和三峽染織廠為軍民提供了戰時后方大部分的能源和被服供應。除此之外,還興建惠利火柴廠、富源水電廠、西山坪畜牧場、西山坪農場、利民水泥廠,創辦北碚農村銀行等,為北碚地區工農業及科學、文教事業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
鄉村建設,人才是關鍵。彼時,盧作孚“忠實地做事,誠懇地對人”的理念鐫刻在北碚公共體育場東端的新營房兩邊,激勵著北碚青年。峽防局先后招收中學程度的青年500多人受訓,這些人成為北碚各類人員的主要來源,白天擔任本職工作,晚上擔負民眾教育的責任。根據需要,盧作孚從各地尋求人才支持北碚的鄉村建設。如法國人傅德利擔任昆蟲研究員,丹麥人守而慈擔任北川鐵路總工程師,曾留學國外的唐瑞五擔任北川鐵路工程師等。盧作孚以身作則,冬季帶頭到嘉陵江邊進行冷水浴,以培養青年堅強的意志,鑄就健康的體格,養成良好的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
北碚,這個曾被稱為“歹徒的樂園”的地方,從1927年盧作孚開始建設起,三年聞名全川,四年聞名全國,抗戰時期聞名全世界。抗戰勝利后,聯合國出版的中國地圖上只標明北京、上海和北碚三個城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美國副總統華萊士,鄉村建設杰出代表黃炎培、晏陽初、梁漱溟等到北碚參觀后,對北碚的建設贊嘆不已。1968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的《中國人物傳紀辭典》關于《盧作孚》的簡傳中,將彼時的北碚稱為“沙漠中的海市蜃樓”……
后記:今天,當我們進入北碚公園,踏入公園中的園中園——作孚園,看到的是“北碚開拓者盧作孚”;看到的是梁漱溟、晏陽初題寫的“公而忘私,為而不有”;“忘我忘家,絕對無私”;看到的是“民生公司的最后意義不是幫助本身,而是幫助社會”;“作息均有人群至樂,夢寐不忘國家大難”;“忠實地做事,誠懇地對人”;“愿人人皆為園藝家,將世界造成花園一樣”等盧先生名言,看到的是一位為中國夢實現奮斗一生的人。
循著青苔和題詞,我們仿佛看到了盧作孚的一生——1893年出生于四川合川縣城。1910年,參加中國同盟會。1914—1924年在4所學校任教。1919年,在成都《川報》任編輯、記者、主筆和社長時,以愛國主義情懷和犀利的筆鋒出名后,拒絕當時成都的軍閥和省議會的高新聘請,卻到川南瀘州創辦通俗教育會和試驗新教育。1920年,加入少年中國學會。1924年,拒絕楊森(四川督理兼攝民政)四川省教育廳廳長的委任,卻到成都創辦通俗教育館任館長。1926年,拒絕駐扎萬縣的楊森月薪500元的市政佐辦代行督辦職務的委任,卻任月薪30元的民生公司總經理。1929年,多次無法拒絕劉湘(四川善后督辦)川江航務管理處處長的委任,不得已就任,卻在打擊帝國主義的氣焰、爭取民族航業的利益后辭職。1936年,婉拒劉湘四川省建設廳廳長的委任,不得已就任,卻為四川的工農業建設奠定基礎后辭職。1937年抗戰前夕,婉拒國民政府交通部次長的委任。1938年抗戰爆發后,慨然同意國民政府交通部次長的委任,卻在完成戰時運輸最艱巨、最緊張的任務后即辭職。1940年,當糧食危機威脅人民生活和抗戰前途時,毅然接受擔任全國糧食管理局局長,采用著名的運糧的“幾何計劃”,短短4個月籌辦軍糧600萬市擔,解決糧食危機后即辭職。1944年,作為出席在美國紐約召開的國際通商會議6名中國工商金融巨子之一,懷著對祖國前途的無限關切,提出維護我國利益和被壓迫國家利益的三點主張獲得與會各國代表一致通過,為祖國贏得了尊嚴。1949年5月—1950年2月,成功指揮滯留香港的18艘輪船回國,為發展新中國的航運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1950年6月15日,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第二次會議并增補為全國政協委員,兩次參加毛澤東主席的宴請,多次與周恩來總理、陳云副總理討論中國的經濟建設問題、交通問題和航運問題等,多次參加政務院召開的研究經濟問題的會議。1950年8月10日,與交通部長章伯鈞簽署《民生實業公司公私合營協議書》,民生公司成為新中國的第一個公私合營的企業。毛澤東主席后來說:公私合營“要學習民生公司的榜樣”。重慶解放后,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2年2月8日,不幸在重慶逝世。
回顧盧作孚先生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說:“幾乎前半生的時間,都花在辦教育上。后來辦實業,也等于是在辦教育,是想把事業當中全部工作人員培養起來,提高他們的技術和管理能力。為建設祖國服務,使我國迅速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跑到世界先進國家的前面去,成為一個現代的富強的國家。”今天我們紀念盧作孚先生,不妨讓我們重溫一下他1936年寫的一段話:“我們要鼓起勇氣,堅定信心!凡白種人做得來的,黃種人都做得來;凡日本人都做得來的,中國人都做得來。只要學會了他們的技術和管理,便會做出他們的事業。”可見,盧作孚先生無論是辦教育還是辦實業,目的就是為了祖國。他一生都在愛國、救國。為使祖國繁榮富強,他不惜廢寢忘食地工作,一生矢志不移。正如人們所說:“盧先生全部活動的推動力,是為他的祖國和他的同胞服務,而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和地位。”是的,盧作孚一生從未為自己和家人謀過利益,沒有財產,沒有儲蓄,沒有片瓦,沒有寸地,個人收入除了民生公司為數不多的工資外,所有其他事業送給他的輿馬費,一個不留地統統贈給教育事業和科學事業。“工作上和別人比,生活上不要和別人比,即使做郵遞員也要做世界上最好的郵遞員”。可見,盧作孚給自己兒女留下的只有他熱愛祖國、忘我工作、艱苦樸素的光輝形象。
今天,當我們跨進總部位于重慶渝中區新華路的民生實業(集團)公司,看到簡易的辦公大樓、簡易的辦公桌椅的時候,看到90歲高齡的盧作孚之子盧國紀依然還到公司辦公的時候,看到員工埋頭工作、忙忙碌碌的時候,我們無不為之感動。因為,我們看到的是一種企業文化,看到的是愛國精神、奉獻精神、創業精神和創新精神。如今的民生公司于1984年恢復重建。在中央和重慶市委的大力支持下,民生公司發展迅速,在中國沿海和長江沿線各主要城市以及境外設有40多個分支機構。如今的民生公司已經發展成為包括江海陸運、航空物流、鐵路物流、保稅物流和金融物流、國際貨代、國際船代等為一體的現代綜合物流服務集團,創造了許多航運史上的新紀錄,為重慶乃至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祖國的航運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帝王將相將慢慢被人們遺忘,只有那些畢生為人民做實事、畢生為人民造福的人,為后世留下寶貴精神財富,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才能真正打動我們的心靈,銘刻在我們的記憶中。今天,當我們為三聚氰胺奶粉目瞪口呆的時候,當我們為無數死于礦難的工人痛心疾首的時候,當我們為食品、藥品安全、為生存環境破壞和遭到嚴重污染憤慨的時候,當我們為無數新貴揮金如土驚嘆的時候,驀然回首,我們發現盧作孚先生作為一個重慶人,作為一個中國近代杰出的愛國實業家,他所留下的傳統和操守是如此的珍貴,可以說是空谷足音。
(作者系重慶市永川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