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賽季熱火的衛冕之旅中,勒布朗·詹姆斯的表現最好地詮釋了“最有價值”的意義。無論是球員,還是媒體,對于他的表現都無可挑剔,甚至于在常規賽還沒有打完的時候,關于常規賽MVP的歸屬就沒有任何懸念了,惟一的猜測就是他會不會成為首個全票當選的球員。但一位紐約的記者破壞了這個完美的故事,這位仁兄毅然冒天下之大不韙,把手中握有的121張首輪選票的其中一張投給了尼克斯隊的卡梅隆·安東尼。盡管這無關大局,但對于MVP投票的公正性卻是一個打擊——因為在最終的評選中“甜瓜”僅排在第三位。當然,和之前發生的事情相比,這還不算什么。在最佳防守陣容的投票中,幾乎沒什么上場機會的麥克·詹姆斯獲得了一張首輪選票——這也是他職業生涯惟一的一張。這是一次惡搞?當然不是,一定是那位記者在投票的時候只看到了詹姆斯,而沒有看到名字的不同,于是,勒布朗的全票愿望再一次被葬送。
雖然這兩件事情都對之后的結果產生不了任何影響,但是從中所暴露出的問題卻值得我們深思,而且,類似的事情并非第一次出現。早在2000年便有一位因為沒有把票投給奧尼爾卻投給了艾弗森的記者被各方怒批毫無職業操守。
MVP的評選有些潛規則,這是不爭的事實。

初始即為癥結
MVP的評選始于1955-56賽季,當時是由全體球員投票選出,而到了1980-81賽季,聯盟將權利交給了媒體。NBA做出這樣的選擇也是無奈之舉,球員與球員、球隊與球隊之間存在競爭,而體育聯盟與體育聯盟之間同樣如此,在那個紙媒為王的年代,渴望發展,獲取更多關注的NBA如果不讓媒體感覺到一些優越感,很多愿望是不可能達成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NBA正是處于破產邊緣,在這種情況下,積極迎合球迷胃口、順應市場需求和媒體喜好,盡可能調動媒體宣傳積極性無疑是當務之急,于是將最重要的個人獎項交給媒體來評選就成了最佳的討好方案。
當然,也有種說法是變換MVP評選制度是為了限制“天勾”賈巴爾,他在1971年到1980年這10年間拿到了6次MVP,在1981年剛剛修改評選制度之后,《洛杉磯時報》就開玩笑說:如果早點讓媒體來評選MVP,那么賈巴爾的獎杯數將不是6而是0。這句話看起來很夸張,但卻非常有預見性,在改由媒體評選之后,他再也沒和這個獎項沾過邊,甚至只有一次進入MVP評選的前三位。之前由球員評選時,即便賈巴爾所在的湖人隊戰績只有40勝42負(1975-76賽季),連季后賽都沒能打進,他仍然能夠力壓眾星當選。當時媒體并不認可賈巴爾,但在場上和“天勾”交過手的球員則公認他是最厲害的。
在賈巴爾加盟NBA之初,曾一度深受媒體的吹捧,但當夸獎變得毫無新鮮感之后,媒體開始從負面角度去批評他,說他不愛說話、不是個合格的領袖,而“天勾”也反唇相譏,說記者們根本不懂籃球。就此,雙方形成了惡性循環,本就不愛搭理媒體,被媒體批評之后對記者的態度就更加冷漠,而媒體越是受到冷漠就越會針對他。采訪賈巴爾,如果是大報的他會耐著性子哼幾聲,如果是小報則干脆無視,當時要問記者最討厭的球員是誰,回答都肯定是卡里姆·阿布杜爾·賈巴爾。
于是在改制的首個賽季,“媒體的寵兒”朱麗葉斯·歐文就當選了常規賽最有價值球員。當時有64名專欄作家和評論員握有投票權。“J博士”拿到28張第一選票,拉里·伯德拿到20張,而比前一年榮膺MVP時數據還漂亮的賈巴爾卻只得到了8張——場均26.2分、10.3個籃板球、3.4次助攻和2.9次蓋帽,和摩西·馬龍并列第三的“天勾”怒斥這些人毫無公正之心。
除了實力還有公關
當媒體握有投票權的時候后,他們從來不會掩飾自己的主觀性,不僅僅是賈巴爾,被暗算的還有“滑翔機”德雷克斯勒,1990-91賽季,公牛隊61勝東部第一,開拓者隊63勝聯盟第一。最后MVP落到了喬丹手里,當然,畢竟“飛人”的數據更華麗,這無可厚非,但德雷克斯勒連一張第一選票都沒得到,MVP評選連前五都沒有進去,最佳陣容也只進入了二隊。堂堂的NBA得分榜第二位加聯盟第一的戰績卻遭此暗算,事后“滑翔機”怒斥TNT和ESPN聯手暗算自己,而ESPN對此則毫不留情地指出,真正該反思的事德雷克斯勒自己,為什么查爾斯·巴克利總能入選最受歡迎采訪陣容,而他卻總和記者交惡。記者們總是說“滑翔機”渴望與喬丹攀比待遇,而“滑翔機”則怒斥記者亂寫,顯然,這又是一例惡性循環的寫實。
身為一名超級巨星缺處理不好與媒體之間的關系,這是一處硬傷,反觀那些善于與專家交朋友的球員則收益頗豐,比如說,邁克爾·喬丹。當然,雖然“飛人”愿意和媒體交朋友,但如果你不是頂級媒體的名嘴名記恐怕也搭不上邊,像ESPN這個級別的都很難入他的法眼。眾所周知,喬丹最知名的媒體密友就是NBC的埃哈邁德·拉沙德。作為喬丹球員時代惟一承認的媒體密友,“飛人”很多重要時刻都是這位仁兄陪伴左右的,1992年“夢之隊”出征巴塞羅那,拉沙德更是全程陪同。那些年,只要是重要場合,喬丹身邊可以沒有大衛·法爾克,但絕對不會沒有拉沙德。他就是“飛人”在媒體界代言人,在喬丹的巔峰時期,內有芝加哥各媒體擁戴,外有NBC、ABC、CBS三大電視臺護持,他自然在通往神壇的道路上無往不利。
將時間調近一些,勒布朗·詹姆斯在這方面也繼續了“飛人”的衣缽,ESPN、《體育畫報》等都與他保持了良好的關系,從“皇帝”13歲開始,他就開始學習與媒體打交道。2002年以高中生的身份就登上了《體育畫報》震驚全美,而那些“天擇之子”、“King James”的綽號也均出自這些媒體。作為電視臺,ESPN更是從開始就認定詹姆斯是個天生的超級巨星,包括幫助耐克策劃“一起見證勒布朗成就傳奇”的廣告創意,還有SI也一直全面的包裝著勒布朗。從某種意義上講,媒體不僅僅是詹姆斯的喉舌,更是這些年的見證者。
包括在2010年勒布朗轉會選擇在ESPN直播,而隨后ESPN就從《克利夫蘭老實人報》高薪挖走了跟隨勒布朗多年的記者布萊恩·文霍斯特,并直接將其安排到邁阿密做跟隊記者。很大程度上,勒布朗的今天除了自己的表現以外,媒體所給予的宣傳力度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比如2011-12賽季,雷霆47勝,熱火隊46勝,但ESPN從三月份就開始為勒布朗造勢,俄克拉荷馬的《塔爾薩世界報》就指出,無論是戰績、陣容配置、還是西強東弱的大格局,包括個人數據,杜蘭特都應該獲得更多的票,但結果是,勒布朗力壓杜蘭特當選MVP。
盡管時代不同,但公關永遠是不變的主題,跟詹姆斯相比,同樣是超級球星的科比處理媒體的方式就差很多。同樣是和ESPN的關系,科比就顯得非常不融洽。在“OK組合”的那些年里,ESPN經常大篇幅報道科比和“禪師”、“鯊魚”之間的矛盾,言辭間語帶譏諷;在2005年“禪師”回歸湖人重新執教科比時,ESPN就直接斷言兩人很快就會不歡而散;在ESPN的重磅頒獎ESPY典禮中,科比只在2008年和2010年獲得過最佳球員獎,年度最佳運動員從未獲得,而詹姆斯已經榮膺了三次;ESPN每年推出的球員戰力排行榜,科比不僅從未排在第一,而且在2011年的時候僅列第七位。

科比對ESPN也從未客氣過,在2012年1月隊陣太陽隊砍下48分之后,科比就狠狠地回擊了一次ESPN:“對于一個聯盟排名第七的球員來說,今晚我的表現還不壞吧。”當然,喜歡和媒體較真,喜歡怒斥那些質疑自己的記者不懂球,這的確很爽,但難免因小失大。在勒布朗第四次捧得MVP之后,巴蒂爾在夸獎詹姆斯之后道出了真諦:“我總認為科比應該不止獲得一次MVP,如果投票者能更欣賞他的性格,他獲獎的次數應該更多一些。”沒錯,在大家相差無幾的情況下,投票者的主觀感受必然會成為決定因素。就如同之前所提到的俄克拉荷馬媒體抱怨MVP票選不公那樣,盡管總決賽之后才能看出勒布朗更勝一籌,但在這之前MVP到底應該給誰,絕對是個模棱兩可的問題。

各方均有不足
對于媒體評選各類獎項的爭議一直都存在,而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媒體喜歡唯數據論。2007年馬庫斯·坎比能拿到最佳防守球員的獎項就是一個很好地例子,單看那個賽季坎比的數據:場均11.7個籃板、3.3次封蓋的確華麗,但真正到比賽中,坎比一對一的正面單兵防守經常被強吃,而且他所在的掘進隊也是NBA失分最多的球隊之一。所以,那個賽季的評選結果一經出爐立刻引起軒然大波。其中圣安東尼奧媒體抗議的最為激烈,他們尤其認為,布魯斯·鮑文無疑是加里·佩頓之后最好的外線防守大師,可就是因為個人數據太寒酸而吃了虧。
當唯數據論被批得一塌糊涂之后,媒體開始學會反其道而行,選擇那些最佳防守球隊里的最佳防守球員。于是2008年凱爾特人的加內特、本賽季灰熊隊的小加索爾當選了最佳防守球員。單從數據上看,這兩位在當選的賽季籃板和蓋帽都不是很出眾,但是他們所在的球隊卻是NBA里防守最好的。可是,即便是在最佳防守球隊里選出的最佳防守球員,依然會存在很多爭議,就拿今年來說,蓋帽多和搶斷多未必是好防守,而最佳防守球隊中的防守大師往往數據不好看,所以,今年在小加索爾當選后,還是圣城的媒體爆發了最兇猛的討伐之聲,他們認為鄧肯被再一次忽視了。吉諾比利更是直言,媒體評選一直都有失偏頗,應該讓球員自己投票。
還原?還由球員自己投票?幾乎每年都有人提議。作為勒布朗的隊友,巴蒂爾目睹了勒布朗第四次以絕對優勢加冕MVP,但他還是直言 MVP的評選應該做出改變:“我覺得應該是三分之一的選票給媒體,三分之一的給球員,另外三分之一交到教練手中,這樣更好也更合理。”類似的論調一直都有,就在剛剛改革的1981年,NBA同時還進行了球員調查,讓球員評出自己心目中的MVP。結果是,媒體評出的是“J博士”歐文,而球員評出來的則是摩西·馬龍,顯然,雙方的認知差距非常大。
交由多方評選很早以前就鬧出過笑話,其中最有意思的一次是1961年和1962年連續拿到MVP的拉塞爾卻連續錯失最佳陣容第一隊。MVP無緣最佳陣容第一隊,這種不可思議的程度絲毫不遜于2012年的最佳防守球員錢德勒落選最佳防守第一隊。原因很簡單,當時的MVP是由球員評選的,而評選最佳陣容的則是媒體。在當時,到底張伯倫和拉塞爾誰更偉大這個問題上,記者和球員的看法大相徑庭。記者們對于張伯倫的驚人天賦和夸張數據無比崇拜;而球員們評選時的依據則是在比賽中和這兩個人分別對位時的細節感受。
張伯倫在菜鳥賽季便能場均37+27,之后兩個賽季場均變態到38+27、50+25,反觀拉塞爾肯定做不到這些。哈里夫·哈根曾說過:“跟張伯倫打比賽,他得50分但你也有機會得到30、40分,而跟拉塞爾比賽,他得20分卻讓你得0分。”與此同時,奧爾巴赫也一直在宣稱,拉塞爾是犧牲了個人數據換取全隊的勝利:“張伯倫只會把皮球從隊友手中要走,而拉塞爾卻用防守把皮球塞到隊友手中,這就是兩人最大的不同。”這就是記者與球員看法相左的最直接例子。
還以賈巴爾為例,1971年到1980年,“天勾”10年6次MVP,在球員眼中,賈巴爾的個人能力無疑獨步70年代。可是在媒體眼中,這10年里他只拿過一次冠軍,而且兩次無緣季后賽。還有另外一個案例:1977-78賽季當選MVP的比爾·沃爾頓,那個賽季他場均18.3分、13.2個籃板外加5次助攻,他的恩師拉姆齊說健康的沃爾頓“進攻像張伯倫、防守像拉塞爾”,很多球員也都贊同這一觀點,但問題是沃爾頓那個賽季只健康了58場,但球員們依舊把MVP評給了他。
顯然兩種方案均有弊端,由球員評選MVP,投票相對要分散很多,但是只是將直觀感受當作評價依據未免不夠科學,而且往往會有悖于NBA的宣傳側重點;而媒體評選雖然是遵循球隊戰績+個人數據的綜合考量這種更為科學的方法,但是卻讓獎項變得十分硬性,缺少感性的一面。
公平方案?期望而已!
我們所希望的MVP選舉制度能夠更加完美,但也僅僅是趨近于完美,任何方案都會存在弊端,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不公平。奧尼爾在剛剛進入NBA的時候絕對沒有人能想像這樣一位極具統治力的大家伙生涯只拿到了一次MVP。拉塞爾曾經這樣評價“鯊魚”:”在我心中,沙克每個賽季都是MVP,因為沒人能像他一樣統治比賽。”可事實就是這樣,沙克有三座FMVP獎杯,但是常規賽MVP只有一座。原因有二:一是他自己有些懶惰;二就是“禪師”的傭兵策略。菲爾·杰克遜不止一次說過:“奧尼爾就是一輛60年代出產的房車,不到關鍵時刻,沒人會把他開到100碼。”但這些客觀因素并不在媒體的考慮范疇之內。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2008年科比與保羅爭奪MVP。當時湖人隊力壓黃蜂成為西部第一,如果按照媒體的標準,科比的MVP當之無愧,但是,如果和之前的幾個賽季比起來,科比的表現反倒退步了。按照球員的評選標準,科比絕對無緣MVP,畢竟在那個賽季,湖人隊最后能夠力壓黃蜂,其中有一半的功勞要歸屬于半程加盟湖人隊的加索爾。常規賽被黃蜂橫掃、場場都被保羅完爆的納什就直言,MVP就應該給保羅。比盧普斯也表示那個賽季的MVP應該屬于保羅:“保羅本賽季對于他自身而言打出了摧殘的一個賽季,至于科比,他當然年年都很好,但他更應該在他拿81分那年拿到MVP。”
事實上,以上這些無外乎想說明一個問題:單一的評選介質會造成不公與爭議在所難免。球員評選MVP,媒體會質疑他們太過感性;而當媒體評選MVP時,教練和球員又會質疑他們唯數據論的古板。或許現在來看,最折中的辦法就如巴蒂爾所說,將評選的權利分成三份,球員、教練和媒體均分,這樣從多個角度評選出來的MVP也許是最趨近于合理的。但是,這也僅僅是相對球員是否當之無愧MVP頭銜而言,而就整個聯盟的商業價值增長以及聯賽發展而言,由媒體投票評選則是更為有利的。當矛盾、沖突、話題等等這些能夠賺取眼球并且隨之帶來的巨大商業利益的因素擺在眼前時,徹底的公平與否已經無關緊要了。
MVP的評選,永遠是一座價值的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