摯友老鄰居劉先生,微信發來一張祖屋照片,這是一座客家圍龍屋,被當地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政府授予牌匾,懸掛龍屋門口,上書“客家圍龍屋,興寧黃嶺大劉屋,客家大屋,始建于明朝末年”。
客家圍龍屋,興寧黃嶺大劉屋,客家大屋,依山而建,順勢而下,氣勢宏偉,圍龍屋前面有一口河塘,山水順坡而下,流向屋前河塘,天然風水,山洪暴發,安然無恙,戰亂匪患,可攻可防,香火鼎盛,安居樂業。
劉先生出生在大屋,后離開大屋,去省城發展。據劉先生回憶,大屋鼎盛時期,有幾十戶人家,百來人居住。時光流逝,歲月荏苒,社會變遷,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山村巨變,客家龍屋,譜寫新篇。年輕一輩,學有所成,奔向省城,走出國門,發展事業。現大屋常住人口,寥寥無幾,幾戶人家,老人留守,平時顯得有些清靜。
時代變遷,習俗依舊,親情更深,族親更濃。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婚慶添丁,都在大屋舉行。生了男仔,“響燈”慶典,張燈結彩,家族歡聚,高朋滿座,燒鞭炮,放煙花,盛宴招待四方來客,共賀香火鼎盛,千秋萬代。
過年過節,喜慶日子,大屋徹夜不眠,燃放鞭炮,對酒當歌,品茗暢敘。早年生活貧困,放鞭炮一串串燃放,此起彼落,零零星星,稀稀拉拉。改革開放,一夜春風,吹遍山村,吹進龍屋,告別貧困,山村歡歌。劉先生的父親乘興提議,繞圍屋架設鐵架,鞭炮沿圍屋掛起,連續燃放,響個不停,眾人拍手叫好,龍屋一片翻騰。
正月十五,劉先生侄子添丁,“響燈”慶典,鞭炮繞圍龍屋掛起,繞一圈約一公里,繞上幾圈鞭炮,燃放鞭炮,發射煙花,炮聲陣陣,禮花滿天,灑向大屋,金光閃閃,客家龍屋,今夜無眠,今夜燈火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