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你是怎么走上寫作道路的?
答:我是一個自卑的人,性格內(nèi)向,不善言辭。走路常盯著自己的腳尖,不敢與人對視三秒,與超過三個人在一起就會打哆嗦。我喜歡墻旮旯,喜歡一條滲出光線的門縫。我是一個跟蹤者,常跟蹤一個我感興趣的人走出好幾里路。我知曉我認識的所有人的秘密。探索人的秘密成了我最大的嗜好。我時常感到孤獨,孤獨從我肌膚里散發(fā)出來,讓時光都黯淡了。寫作是一種傾訴么?我的苦行僧似的寫作成了一種內(nèi)心的需要。孤獨大概是寫作的源泉。
十四歲時我嘗試寫古詩詞;十七歲創(chuàng)作新詩;十八歲那年讀到莫泊桑和小說《紅字》,我告訴自己可以試著寫寫小說。直到三年后的一個深夜,我借著宿舍外走廊的昏暗燈光,趴在一把椅子上,完成了我的第一個小說作品。小說讓我擁有了另一種生活,一種有別于現(xiàn)實生活的生活,是理想中的生活么?我尚且不知,這種生活或許有時是混亂的撕裂的悲戚的,也可能是失望的。但無一例外,這是一種延續(xù)的生活,它同時拓展了人生的廣度,讓時間走得磕磕碰碰。小說可以只寫給少數(shù)幾個人看,它讓你和自己認識。
問:請談?wù)勀悻F(xiàn)在的生活、工作和寫作情況。
答:我是一名專業(yè)的園藝師,我念的那所大學(xué)園藝專業(yè)在國內(nèi)是最好的。不過我沒有完全進入這個行業(yè),浩繁的工程以及人事來往是我所不擅長的。我獨喜歡庭院式的盆景造型藝術(shù),這是我以后想努力去做的。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在省外各地奔波,有時為生計,有時為理想。我會穿插進做民族文化田野調(diào)查的小組織中去,去滇藏交界的山村;去金沙江畔傈僳族群中;去高黎貢山腳下。我的身份信息是隱匿的,我是一名跟蹤者,我不會去寫研究性的文論,不參加座談交流會。我心里賊亮得很,我知道如何汲取我所需要的。很多奇異怪誕的經(jīng)歷最后變成我筆下的幾行文字,歪歪扭扭的,但足夠別致。
云南的雪蓮果和麗江的白蕓豆原先是少數(shù)幾個人引進到省外去的,我有時也做做類似的工作,是為生計所迫。一個人一生中可以做很多事,成就數(shù)不清的事業(yè),我沒有這樣的野心,我是個清心寡欲的人,我惟一在做的事業(yè)就是文學(xué)寫作。我每天都會按時坐在書桌前,我不迷信天才,也不相信靈感的存在,我手里總有一支舊鋼筆和一個黑色的筆記簿,里頭率性地寫滿了結(jié)構(gòu)框架、現(xiàn)時見聞和苦思出來的只言片語。若哪一天不這么做,心里頭就沒了安全感,惴惴不安,覺得光陰虛度了。原來寫作是可以讓時間的腳步緩慢下來的。
問:你的故鄉(xiāng)在麗江,作為納西族后裔,地域和民族是否影響到你的寫作?
答:我的故鄉(xiāng)在滇西北高寒山地,這里氣候寒冷,土地貧乏,道路蔽塞,人們生活清苦。我的村莊坐落在海拔三千五百米的玉龍雪山腹地,站在村莊的任何一個院落前,睜開眼就能看見神秘秀美的玉龍雪山清澈安靜地立在你面前。村莊是隱秘于山林之中的,一千多年了,村莊一直長在這里,沒見長大,也沒衰老,成了個精怪。
村里有幾棟木屋是搭建在溝澗邊或一塊修整出來的山間平地上的,在童年的記憶里,這幾個屋子里住著好幾個文化人,他們主持鄉(xiāng)里的祭祀和法事超度儀式。時常手持經(jīng)書長卷晝夜念誦,那筆頭在舌尖上蘸了蘸,是能書寫長文的。他們就是后來被世人所知的東巴大師。我的一個表叔,就是從我家后院盡頭,一棵大榕樹下的一間小木屋里走出來的納西族三大東巴之一。他們是生活在雪山巔上的神靈與山腳下的納西人情感交流的代言人。我的表叔常坐在火塘邊,翻開那些泛黃破碎的經(jīng)卷,用那暗黃的堅硬的指甲指著每一個字,給我講這些字的來歷和背后的故事。萬卷東巴經(jīng),是納西人聰慧浪漫思想的結(jié)晶。溫光閃爍的火塘,是納西人靈魂的凈土。
艱苦原始的高原生活;秀麗獨特的高寒景致;神秘悠遠的東巴藝術(shù);沁入到骨髓里的納西火塘文化。人們都認為擁有這些是一個作家的幸運,我當然認可這一點。在納西族群中,有很多詩人、散文家和民俗學(xué)者,所有的歷史和現(xiàn)實都擺放在眼前,他們可以盡情地挖掘和書寫,似乎這樣就足夠了。但我覺得從納西先輩東巴經(jīng)師那里真正應(yīng)該學(xué)到的,是天馬行空的虛構(gòu)和在混沌摸索中的大膽創(chuàng)造。我想我的小說創(chuàng)作延續(xù)了這一血脈。
問:你的作品明顯帶有一些比較強烈的實驗性色調(diào),這種實驗來源于哪里?
答:2006年春天的一個午后,我在古城民主街上的新知書店二樓,一個靜謐陰暗的角落看書。我發(fā)現(xiàn)書柜中的一排書是站立著的,惟有一本薄薄的淡色封頁的書是躺著的,大概是被幾根一路劃過的手指碰倒的,我拾起這本書讀了起來。那天下午,我站在那個角落沒有挪動一步腳,餓蠶似的呲呲沙沙地啃完了這本書。這本書名為《戒指花》,短篇小說集,作者格非。我永遠記得那個春日午后。我從書店出來時,天已經(jīng)黑了,我像個醉漢,恍恍惚惚,迷迷瞪瞪,散了架似的在街上走著。我被這本叫《戒指花》的書徹底迷倒了。沒過多久,我就寫出兩個短篇小說:《迷津》和《在流放地》。
似乎就那么一瞬間,醍醐灌頂,我會寫小說了,之前的那些文字已經(jīng)算不得數(shù)了。我把這兩個小說粘貼到一個原創(chuàng)論壇上,很快引起臨滄作家張雷的關(guān)注,我們后來因此成為亦師亦友的知己。我的近五年的先鋒小說寫作就是受作家格非的影響。順著格非這根瓜蔓,我很快就把國內(nèi)的諸如馬原、余華、莫言之流的作品讀了個遍;如饑似渴,接著讀法國新小說派的作品;歐美意識流作品;慢慢地接觸到荒誕派、表現(xiàn)主義;最后是拉美文學(xué)小說以及俄羅斯白銀時代小說作品。先鋒實驗文學(xué)并非我所求,我甚至有些討厭。過于注重技藝,會損傷小說的內(nèi)里。玩新銳的羅伯·格里耶,用小說和電影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臨終前都沒走出思想的迷霧;畢生追逐小說技巧的納博科夫,甚至質(zhì)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chuàng)作。好的文字不顯山露水,平淡質(zhì)樸,是無招勝有招,這才是至高境界。用簡單樸素的形式(語言)來表達繁復(fù)精深的思想,這是當代小說家要認真琢磨的。
問:作為一名寫作者,你覺得應(yīng)該具備些什么?
答:作家應(yīng)該盡量遠離功名利祿、不生相、無欲無求。
內(nèi)心足夠敏感,悲天憫人。
要像一只貓頭鷹。要有一雙在黑暗中能閃光的眼睛。
更要像一只孤獨的穴鳥。把自己囚于一隅。私人化的、秘密的、湮沒無聞地進行寫作。
我有三個寫作教條:第一,不重復(fù)別人;第二,不生產(chǎn)文字;第三,不留下垃圾。只寫那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我的寫作是嚴格遵守這個教條的。我只和自己比。
除了要勤于寫作外,閱讀一刻都不能中斷,并勇敢地堅持下去。
問:平時你看些什么書,未來又有何打算?
答:我的讀書觀是先博后專。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同時干很多活,但可以干好一件活;不可能閱讀所有的名著,但能反復(fù)閱讀自己喜愛的那幾本;只要能認真讀懂幾本書,對寫作是大有裨益的。
對外國文學(xué),我獨偏愛俄羅斯文學(xué)和拉美小說,當然還有幾位別具一格的作家。影響我的寫作的國外作家有很多,我心里頭有個小名單:卡夫卡、胡安·魯爾福、伊薩克·巴別爾、博爾赫斯、契訶夫、霍桑、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樓拜、卡爾維諾和芥川龍之介。我列舉了我喜歡的前十位作家。這個圈子是在逐漸縮小的,這些作家站在了最中央。比如魯爾福的《烈火平原》,巴別爾的《紅色騎兵軍》,卡夫卡和博爾赫斯的小說全集,我讀過何止百遍。這些書壓在枕頭下或藏于旅行包中,一刻也沒離開我。
中國當代作家的書我讀得不精,喜歡的就韓少功、賈平凹、馬原少數(shù)幾位。1920年至1935年間出了一些好小說,比如施蟄存的,艾蕪的,沈從文的。比如《南行記》。中國古典小說是我眼下閱讀的重點,尤其是歷代筆記體小說,我?guī)缀跛械木Χ挤旁谶@上面了。我認為《水滸傳》是最好的,它教會了我怎樣塑造人物,如何錘煉語言等等。《子不語》、《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這樣的志異小說,是我所偏愛的。我認為宋元兩代的筆記體小說寫得最有意思。我只閱讀那些我感興趣的作品。中國當代小說家虛構(gòu)能力減弱,懶于幻想,寫不出靈動好玩的小說。補補中國古典小說十分必要。
我寫小說,就是想創(chuàng)造一個個全新的獨一無二的接近理想的世界。
滇西北是我的故鄉(xiāng),田野調(diào)查是我想去做的,我的筆端會停留在這里。
我將暗地潛行。
■本欄責任編輯 段愛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