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后作家東巴夫又將他的七篇小說郵寄給我的時候,我欣喜地看到了這位年輕作家寫作上的持續進步。這是《滇池》雜志發現和關注的又一位云南本土優秀青年作家,他的寫作因為獨特的拓展性讓人記憶深刻,對于現代小說寫作來說,這種拓展代表了豐沛的原創性,這點也是東巴夫區別于大多數年輕寫作者的重要特質之一。
《滇池》去年連續選發了東巴夫的小說《失落的村莊》和《尋馬記》,這兩篇小說雖然已經顯示出作者不一樣的寫作才華,但是相對于現在推出的《麗江筆記》和《原本草木》來說,前者還只是作者對于小說拓展性寫作的初探,后者卻已經承接起這種寫作方式更為深入的潛行。小說作家寫作的接續性很重要,特別是像東巴夫這樣年輕的作者,他能夠潛伏在安身立命的狹小現實生活中展開豐富的想象,暗含一口充沛的氣力,不緊不慢、恰到好處地把文字處理得如此沉穩,實屬難得。在我以往的審稿經驗中,有才華的年輕作者不少,但是能夠駕馭住才華,讓文字從指間自然流淌而出者不多。
《麗江筆記》和《原本草木》文本的實驗性毋庸置疑,這是現代小說寫作特征之一。東巴夫在傳統的寫作之外另辟一路,以內心為原點,以故鄉風物和自己特殊的園藝學為背景,以文本的探尋為方式,展開了作家對于生活關聯與生命幽微的探索和追問,這是文學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由此可見,東巴夫的寫作,一上手便志向遠大。
東巴夫的寫作有著扎實的現實生活體驗,并不是憑空而造。他自小生活在海拔三千五百米的玉龍雪山腹地村落中,故鄉在氣候寒冷、土地貧乏、道路蔽塞的滇西北高寒山地隱藏。此外,他還長期輾轉滇藏交界的山村,金沙江畔傈僳族群中,高黎貢山腳下各地做田野調查。這些都為他小說寫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然而,除了現實生活給于作者的生命體驗外,還有另一種提供寫作拓展性的動力深藏在東巴夫內心,我猜想,那應該是對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與研究。看完《麗江筆記》和《原本草木》,不覺會讓人想起博爾赫斯、卡爾維諾、川端康成,甚至蒲松齡以及中國古典筆記體小說等。東巴夫小說敘述的靈動與飽滿,氣韻的豐沛與沉穩,結構的新穎與開拓,語言的節制與自然……都與世界上經典小說根脈相通。東巴夫深諳寫作之道,他在磨礪手中筆的同時,更注重磨練自己的內心,這是他打通現代小說寫作脈絡、向陌生寫作領域拓展的隱秘力量所在,對此,我們滿懷期待。
當然,作為年輕寫作者,在這條寫作探索道路上需要做的事還很多。就目前東巴夫的寫作來看,如何把拓展得到的陌生領域轉換為我們更為熟知的現實世界抒寫;如何把生活與筆下的世界在生命體驗更為闊遠的空間展開;如何把已經掌控的寫作之道平穩而有效地繼續向前推進等等,都是值得作者認真思考和推敲的。還好,作者有足夠的時間精力來面對寫作上要解決的問題,這也是《滇池》不遺余力推薦有潛力年輕作者的首要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