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白的生平里,有件事非常可疑——他終生不參加科舉考試。這是為什么呢?
當然,李白自己說:“我是天才,天才哪有參加考試的?”果真如此嗎?
一個唐代的讀書人不去參加科舉考試,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唐代人要出人頭地,通常有兩條途徑:你本來就是王公貴族的后人,可以享受到特殊照顧;萬一你不是這個出身,又想上進,正規的渠道就是考進士。
唐代的進士文化,對詩人的人格影響非常大。哪些人詩寫得雍容華貴,哪些人詩寫得苦大仇深,都跟考進士有關。像王維那樣一考就中的,詩肯定寫得雍容華貴。詩寫得苦大仇深的,要么是沒考上,要么起碼是經過“八年抗戰”才考上的。杜甫的詩為什么苦大仇深?考了兩次進士都沒考上。孟郊更慘,考得心態都扭曲了,為了考進士傾家蕩產,把家具都典當了,“借車載家具,家具少于車”(《借車》),多傷心啊!孟郊46歲終于考上進士了,心花怒放地寫了一首《登科后》:“昔日齷齪不堪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以前我是無名之輩,你們看不起我都是應該的,可現在我是新科進士,我要把長安所有的美景看遍,詩人當時得意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唐代人考上進士之后,有兩樣最榮耀的事情:一個是慈恩塔上題名,白居易就寫過“慈恩塔上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還有一個就是游街,放榜之后,所有的青樓張燈結彩,夜夜笙歌,都是新科狀元來游。因為一個人能在唐代考取進士,如果又能做翰林的話,就有50%的希望做宰相。
當時的背景就是這樣,讀書人必須走科舉這條路。李白為什么不走?當然他有自己的說法:“我是天才,我懶得考進士。”但這是托詞,實際上李白有難言之隱。他根本沒資格參加科舉考試,這跟他的身世有關。
在唐代,不是什么人都能參加科舉考試的。
白居易年輕的時候寫過一組文章《百道判》。唐代科舉考試,到中唐的時候有一個習慣,考進士要考判案的能力。白居易特聰明,他自己做模擬題,就編了100個案例,然后事先把答案做好。其中有一道“判”討論的是商人的兒子能不能參加進士考試,白居易說可以,他希望政策能夠開明一點。白居易專門做這樣一道模擬題,這說明按照唐朝的慣例,商人的兒子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
唐代考進士,先要通過資格審查。審查的時候,要注明:一、“郡縣鄉里名籍”,就是要注明你是哪個地方的人;二、“父祖官名”,就是你的父親,還有你的祖父,叫什么名字,他們是干什么的。此外還規定,如果家里是做買賣的,或者關系比較近的親屬是做生意的,就不能來考進士。當然,罪犯的后人更沒有資格。
李白的身世,恰好兩條都占了:一是罪人之后,二是商人之子。想考進士當然是不可能的。你已經把我的資格都剝奪了,我還會奴顏婢膝地求你嗎?天才李白絕不會這么干。他就說:“你不讓我考,我還看不起你進士考試呢!我不考科舉,我就靠自我炒作,炒出大名來,讓你皇帝老兒親自把我請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