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全國各地百花齊放,人才輩出,觀點林立,極大地激發(fā)了我們這些教學一線老師的教育熱情。教育專家們精辟的觀點,精彩的課堂演繹,精湛的教育教學技巧,讓我們羨慕不已。但在激動之后,我又有所思:怎樣才能像這些教育專家們一樣在教育戰(zhàn)線上干得出色呢?我為之有所感——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首先,從每位教育專家身上,都讓我看到了他們對工作的熱情,他們鍥而不舍的精神,他們認真專研的態(tài)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專家,不過想成為專家就必須致力專研,沒有人生下來就是專家。我們現(xiàn)在不是專家不代表我們將來不能成為教育專家,要想成為教育專家,那就得從生活中不斷積累教育教學經(jīng)驗,多寫、多思考、多總結(jié)。只有注意觀察教學中的點滴細節(jié),不斷揣摩其中的奧妙,才會有所成。我覺得華應龍老師講的\"熔錯\"理念真得很好,那是他十多年的心血結(jié)晶啊!其實仔細聽專家的講座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所說的都時常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身上發(fā)生過。我們在講課時不也給學生們設過陷阱,讓他們碰過壁嗎?不也讓學生們?yōu)椴煌挠^點吵得面紅耳赤嗎?不也有過很多精彩的講解、巧妙的引導,有過師生入情的共鳴,產(chǎn)生過課堂的火花?只不過我們讓這些精彩美好的瞬間一閃即逝了,沒有把它上升為理論,我們與那些成為專家的鋪路石擦肩而過罷了。那么我們何不趕緊動筆記錄下那些精彩的瞬間,讓我們有所感、有所悟。
即使不能成為專家,它不也能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亮麗的色彩、指引我們的課堂教學嗎?讓我們逐步積累成長吧!機會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當我們有了思考、有了理念、有了總結(jié)再把它們運用于實踐教學中那我們的課堂教學將是多么的精彩啊!所以我堅信只要多寫就一定會有提高。我們確實很忙,當然我們也很懶,想成為專家確實要有一種執(zhí)著的精神、嚴謹?shù)膽B(tài)度,我們的忙也只是大多數(shù)人掩蓋自己不平情緒的借口。因為我們并沒有以此為樂,以此為榮。就像我們班級中的差生,對學習并沒有執(zhí)著的熱情,無私的興趣,處于被動狀態(tài),而那些對學習感興趣的少數(shù)人已經(jīng)成為了專家。現(xiàn)在如果說有人告訴你仔細思考吧,認真寫吧,一年后我們一定會讓你成為專家,擁有專家的待遇,我想那時我們教育專家會遠不止這些,這可能就是利益的現(xiàn)實作用吧。絕大多數(shù)人是不愿意徒勞無獲的,有錢能使鬼推磨嘛!
其次,我認為多學習,多觀摩,多實踐也是十分重要的。學習觀摩可以開闊自己的視野,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認清自己的不足,可以讓我們接觸更多的先進的教學理念。博采眾長,才會成為大家,才可以讓自己站在高處鳥瞰世界,才可以使自己比別人看得更遠。只多學還不行,還得多實踐。專家的課那么好,為什么?有時他們隨意換講了一課怎么也那么出色?其實那些是表面現(xiàn)象,背后有多少故事呢?那些課是他們不知研究了多少遍了、講了多少遍的呀,才熟記于心了。那個\"隨意\"早已是精雕細琢、成竹在胸了。所以我們也不要盲目崇拜專家。專家們也不是備一節(jié)課就一下子那么精彩的。因為專家是人,不是神。而我們該做的是什么?是要磨課。反復琢磨,一遍不好,再試講一次,多試講幾次。找到缺點,找準突破口。
專家睡覺也想課,只要我們不上課時睡覺,反復推敲,多講幾遍不就行了嗎?我們不也能備出幾節(jié)精品課嗎?老話說得好\"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呀!不要因為一兩節(jié)課不成功而灰心。記得專家們講述過這樣的事例,愛迪生發(fā)明電燈,失敗過上千次,別人說他失敗了,可愛迪生卻認為自己成功了,因為他成功地發(fā)現(xiàn)那上千種物質(zhì)都不適合做燈絲。如此而言我們一兩節(jié)課的失敗又算得了什么?那是成功的階梯,因為我們成功地發(fā)現(xiàn)那幾種上課的方法不好,仍需改進。不過我覺得我們更應該琢磨的還是那些常規(guī)課的上法,把那些先進、優(yōu)秀的理念運用到常規(guī)教學中去。不該有那么多的時間,那么多可憐的孩子成為我們的試驗品。
另外,我覺得我們對一節(jié)課在深入研究后應該有自己的理解。我們在吳正憲老師的課堂上也見過講分數(shù):怎么不讓孩子強調(diào)\"平均\"呀。其實我們也知道孩子心理想著\"平均分\"只是嘴上沒說。可是如果是有別人聽我們上課,我們敢讓他這樣繼續(xù)說下去嗎?那在領(lǐng)導看來絕對是知識上的錯誤,一定會遭來領(lǐng)導的怒目斥責,而專家的課誰敢這樣評呢?吳正憲老師這樣說:\"嚴格的不理解,不如不嚴格的理解\",可見專家講的都是正確的、有道理的,而我們一上公開課總會遭到這樣那樣的指點、批評。專家自會講出自己的道理,專家的理才是理,而我們的理是狡辯,想法不敢提出來,生怕觸怒權(quán)威,因為我們不是專家。所以我覺得當我們有了新的想法時,即使不被人理解,也需要拒理力爭一下,讓自己的理念讓別人看清,而不是成為垂簾聽政前的演員,雜技演員手中的木偶。
這幾年風風火火的教學改革,由熱熱鬧鬧的小組討論,又回到了靜靜的獨立思考。教學風格一時一變,新課程還要有新的改革。這不免使我們這些一線的老師難以下手,難以理解到底怎樣教學才是對的。不過我認為只要把握這一點就不會出錯,那就是\"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孩子,我們要為孩子的終身學習,終身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