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城區馬宮街道有一位漁民出身的企業家黃寶,被馬宮漁民親切地稱為“科技之寶”。他創辦的汕港船電設備有限公司15年來,奉行科技創新鑄品牌的創業理念,研制了自動潛水電泵、潛水電泵自動控制器、愛船者充池機、儀器專用電源等各類船用、民用機電一體化產品系列12個,113種產品,其中有28項產品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該公司因此被省科委授予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稱號,成為汕尾市唯一一家民營科工貿企業。黃寶被汕尾市政府授予“科技拔尖人才”、“汕尾市勞動模范”等光榮稱號。
更為可喜的是,不僅黃寶父子搞科技創新,黃寶的孫子、孫女都參加到科研行列,他們研制的多用途電熱棒和多功能電熨斗,獲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黃寶一家三代共筑科技夢,百折不撓從事科研活動,并取得喜人業績,在海陸豐老區成為美談。
創業精神勵后人
在汕尾市,提起黃寶,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個“老科研”。50多年前,中學畢業的黃寶由于家貧,便與大人乘船出海,參加漁業生產。漁業隊隊長見這位十四、五歲的小后生聰慧好學,便安排他負責船上機電設備的維修工作。從此,黃寶迷上了機電修配這門技術,他每次利用修配時拆下來的各種機電設備進行反復琢磨研究,并查閱有關機電方面的資料,還把國產與進口設備拿來對比,從中找出設備之間的優缺點。
1983年,黃寶研制了“電子捕魚海標閃光燈”,漁業隊拿去試驗,結果成功捕到了近200斤馬鮫魚,而利用傳統防風煤油燈具捕魚僅捕到10多斤,相差巨大。他的第一個科技產品大獲成功,這對他進一步研制機電產品增添了更大的興趣和決心。接著他又先后獨立完成了交直流滅蚊燈、新磨刀機、交直流節能光管和起魚機等機電產品。
黃寶的科研成就引起了當地黨政和水產漁業部門的重視。1969年,他被海豐縣水產局選送到福建廈門市電子廠進修學習,接著又派往湛江水產學院捕撈系電子專業班深造,四年專業學習,使他學到了更扎實的理論知識和技能。
1979年,恰逢經濟體制改革,集體漁隊解散,黃寶決心自己闖一番事業,他向親朋好友借了些資金,創辦了一間小型的船電修配廠。由于修配技術嫻熟,服務優良,深受漁家歡迎,生意蒸蒸日上。
黃寶的創業經歷和創業精神,一直激勵著在他身邊學藝的兩個兒子,他們初中畢業后,成為他科研攻關的左臂右膀和得力助手。1997年8月,父子仨人毅然注冊成立了汕港船電設備有限公司,黃寶親任董事長,并立下“自主創新鑄品牌”的經營理念。
黃寶諄諄告誡兩個兒子:公司的發展一定要靠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要有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鉆研精神,要耐得住寂寞,要受得住苦。他特別強調說,汕尾市管轄的海陸豐是彭湃開創的革命老區,彭湃的兒子彭仕祿能成為核動力的開拓者,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就是有這種堅韌不拔的鉆研精神和自強不息的老區精神,我們要認真學習和繼承這種精神,搞好企業的科技創新。
父子同心攻難關
公司首先成立了科研攻關小組,黃寶親任組長,兩個兒子和公司骨干都是攻關小組成員。遇到技術難關,父子同心協力一起研究攻關。2008年,大兒子黃偉誼經過幾年的摸索,發明了船擺動力自動水泵,利用海浪簸動作動力自動泵水,不需電能和機械能就能自動泵水。完成了這個項目后,他又繼續研制出微電子自動水泵,這種水泵是用直流電源12-24V,用電省,使用2個蓄電池就可以帶動水泵泵水。這一產品獲得國家新型發明專利。小兒子黃偉民也不甘落后,他研制了漁船冰艙溫度指示儀、船上機房觀察儀等一批漁船儀器設備。
急漁民所急,想漁民所想,是黃寶父子科技創新的動力。1997年公司成立后,投資了100多萬元添置生產模具等先進設備。為解決漁民急需的潛水泵,黃寶父子仨經過反復試驗,成功生產出全自動潛水泵。這種潛水泵,采用的是電子感應頭,一次可以將水泵完,而日本產品用的卻是機械點開關,自動泵的探頭線易斷,難以一次將水泵完。產品投產后,黃寶又改進了自動水泵的泵葉易被雜物絞死的問題,做到自動離電,保證馬達不會燒壞。有的漁民拿了日本產全自動潛水泵與黃寶研制的全自動潛水泵進行現場“PK”,結果日產的一小時只泵8噸水,黃寶研制的潛水泵一小時卻可泵到15噸水。接著,他又開發了雷達電源、多用電源、大功率對講機電源等產品,如大功率50A大電源在香港買需3700多元,他研制的產品售價僅600多元,深受漁民歡迎,目前供不應求。2009年,黃寶父子又研制出5個新項目投入市場:節能減排儀、柴油機節能減排鍋輪儀等,可以節省柴油13%,減排黑煙28%,柴油機功率提高37%。
前幾年,黃寶考慮到自己年歲增長,也為了給年輕人加壓鍛煉,便卸下董事長重任,將公司交給大兒子黃偉誼經營管理。小兒子則另開船電公司,同樣與科技開發有密切關系。作為一家科工貿企業,他們一直把科技創新擺在首位,在抓產品質量的同時,還注重科技創新工作的信息收集和資料積累,一旦發現有這方面的線索,便找父親研討。
談到科技創新,大兒子黃偉誼說:“這是我一輩子的追求,我要向父親學習,百折不撓搞科技創新。目前,主要精力還是用在經營管理上,同時多擠時間加強科技知識的學習,多吸收各種營養,練好內功,爭取以后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大的發展。”
雛鷹展翅任翱翔
黃寶的孫子黃德萬、孫女黃泊思,作為黃家的第三代,對科技創新也有濃厚興趣,自小深受爺爺的熏陶,愛好科研。
孫子黃德萬讀初中三年級的時候,學校號召學生制作各類科技產品,參加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作準備,在老師的激勵下,有一天他突然想到,要把吹風機改裝成一種多功能熨衣斗,實行一機多用,既可熨衣物,也有吹干頭發和加熱食品等作用。他把這個想法首先告訴了爺爺,爺爺聽后大為贊賞,鼓勵他大膽嘗試,并要他把一些細節考慮周全。他經過了一段時間考慮,拿出了具體方案。制作過程中除了學校老師的輔導外,爺爺和父親都給予他具體的幫助,終于使多功能電熨斗制作成功,并由汕尾中學申請參加第27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三等獎,獲市青少年科技大賽一等獎。
13歲的孫女黃泊思在家經常看見爺爺用藥油抺腳和腰部,知道是爺爺的關節和腰部酸痛。她想爺爺只考慮發明漁船上的機電產品,為漁民生產排憂解難,卻不會為自己的身體考慮發明一點東西,我何不為爺爺的病痛想一點辦法呢?她想來想去,決定做一支電熱棒加熱關節,為爺爺解除病痛。
于是小泊思每逢假期都到廠房的零件堆里找來找去,找到一些低壓的電熱絲和絕緣材料,父親問他找這些東西做什么,原先她不肯說,后來才告訴父親要為爺爺做一個電熱棒。父親聽后很高興,便積極配合為她提供材料。遇到了難題,她又請爺爺指導。爺爺知道孫女是為治自己的病而操心,十分感動,對她進行具體的指導,終于制作成一種多用途電熱棒,可用于治療關節病、皮膚病等,還可以輔助醫生作醫療儀器。該產品參加第28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三等獎、市青少年科技創新一等獎。
黃寶的孫子和孫女仍在學校念書,他們已在科技創新上有所作為,猶如兩只雛鷹在科技的天地里展翅翱翔。
(黃吉慶先生對本文也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