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了農田林網建設在平原綠化中的地位與作用,分析指出當前全椒縣農田林網建設面臨的困境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新時期全椒縣農田林網建設應采取的對策與措施。
關鍵詞:全椒縣;農田林網建設;可持續發展;問題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 S727.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3-13-02
農田林網在改善農區生態環境、防災減災、保障農業穩產高產等方面起到了無可替代的顯著作用。由于存在樹木與農作物生長之間的矛盾問題,近年來,全椒縣積極探索,努力在農田林網建設上取得新的突破。根據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結合工作經驗,提出相應的農田林網建設對策和措施,僅供參考。
1 農田林網建設在平原綠化中的地位與作用
農田林網建設是平原和半平原地區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成效如何,是衡量平原、半平原地區綠化成果的重要標志。
全椒縣是典型的半平原地區,圩區和丘陵區占全縣國土面積的2/3以上,具有建設農田林網廣闊的空間和潛力,共有宜建林網面積2.67萬hm2左右。
全椒縣規范化農田林網建設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1985年,縣委、縣政府根據全縣宜林荒山基本綠化的實際情況,提出“鞏固山區、發展林場、主攻平原、大干林網”的號召,緊密結合農田基本建設,實行山、水、田、路、溝、渠、河、灘、村、林10個方面綜合治理,配套建設,建成農田林網庇護面積2.47萬hm2,綠化道路、河渠1 724km,四旁植樹達3 500萬株,折合林地面積約2.67萬hm2,成為全椒縣綠化事業的一朵靚麗的奇芭,多次獲得國家、省市的表彰獎勵。
大面積的農田林網建設,不但使全椒的綠化總量增加和綠化質量提高,而且對改善農村面貌、促進生態環境改善、保障農業穩產、高產起到了重要作用。據有關專家測算,農田林網控制區較空曠無林的農田地區相對濕度提高20%~30%,,減少地表蒸發30%,增加土壤含水量20%~30%,降低風速30%~40%,增加耕作層土壤有機質30%~50%,提高農作物產量15%~20%。全椒縣連續多年獲得農業大豐收,與大面積農田林網庇護作用是分不開的。
2 當前農田林網建設面臨的困境與問題
全椒縣農田林網建設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因素的制約,目前面臨的困境和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農田林網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還沒有被所有人認識,對農田林網產生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沒有形成共識,甚至不相信有那么好的效益。因此,對農田林網建設抓得不認真、不得力。還有的人,尤其是土地承包到戶的農民,更是不相信農田林網的防護功能,反而錯誤地認為栽樹會影響莊稼生長。因此,對營造農田林網不但沒有積極性,甚至還產生一些抵觸情緒。
二是農田林網產權不明晰,收益分配不對稱,挫傷了農民群眾營造農田林網的積極性。例如早期營建的農田林網楊樹林都已成材,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都由行政村或村民組集體占有,直接影響了農民建設農田林網的積極性。
三是規劃不夠科學,網格過小,樹種單一。樹木長大后,因冠幅大,產生了與農作物爭水份、爭陽光的矛盾。單一的楊樹,使大面積的病蟲害經常發生,不但增加了防治成本,而且影響了樹木的生長。有些樹種選擇不合理,影響了防護功能。
四是重栽輕管。春季植樹時,迫于行政壓力,樹栽上后,農民在進行午季或秋季收獲時,有意或無意地破壞了農田邊的樹木,造成農田林網斷帶缺棵,在部分鄉村還比較突出。
3 新時期農田林網建設應采取的對策
根據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打造生態糧倉、建設生態全椒”的戰略規劃,在新時期繼續完善農田林網建設,并不斷擴大農田林網建設規模,也是建設生態全椒的一項重大舉措。為了進一步加強農田林網建設,增加綠量,實現林網如織、林帶縱橫、多林種、多樹種、科學規范、合理配置的綜合防護林體系的目標,針對存在的問題,結合全椒的實際情況,現提出如下對策與措施:
3.1 擴大宣傳,強化措施,確保農田林網管護到位 廣泛利用電視、網絡、報刊等新聞媒體,宣傳農田林網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提高項目區農作物產量以及加強生態建設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并且其自身經濟價值也不比種植糧食作物差,只是廣大群眾沒有認識到。農田林網建設三分建七分管,建后不管,短時間就會破壞殆盡。農田林網運行管護適宜采取包干到戶的方式,樹苗靠近誰家的地就包給誰,承包戶與村里簽定合同,并繳納一定的現金,包栽包管,利潤獨享,出現死苗等問題由承包戶自行解決,以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
3.2 統一規劃、抓好協調 根據溝、渠、田、林、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先解決好植樹用地和林帶脅地的問題。對規劃的宜林地段,在做好清障除雜、保證專地專用的基礎上,劃出并保留一定寬幅的樹冠地帶,預留出樹木與農田之間的分界溝。本著讓利于民、積極鼓勵的原則,平衡協調好各方利益,解決處理好各方面的矛盾。
3.3 依靠科技增加投入,調整選擇好樹種 做到適地適樹、喬灌搭配、合理混交,既要考慮防護效益,又要考慮經濟效益。利用等級公路兩側、河道營造主林帶,構建農田林網的主框架,發揮其降低風速、保持水土的作用。其樹種應以高大、速生喬木為主,如廣玉蘭、香樟、楊樹等等,以在短期內迅速形成綠化效果和庇護作用;利用田間路、溝、渠營造林網的副林帶的輔助林帶,在主栽一排喬木樹種的基礎上,點綴栽植一些灌木,達到調節農田小氣候的目的。喬木樹種以高桿女貞、水杉、廣玉蘭等為主,灌木可以選擇黃楊、女貞球、紅葉石楠等。鑒于鎮、村財力有限,建議縣財政建立農田林網專項資金,用于新栽樹木補助和已栽樹木對農作物的損失補償。
3.4 正確引導,樹好典型 應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推廣農田林網建設難的根本原因是群眾身邊缺乏當地成功的典型,看不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影響了農民建造林網的積極性。當務之急是做好宣傳引導群眾工作,通過算帳分析、效益對比,讓老百姓真正感受到農田林網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積極主動地參與。在此基礎上抓好典型引路和示范指導,引導大戶利用農田林網建設培育綠化大苗,走產業化發展之路,由點到面逐步推廣、穩步實施,從而推動全縣農田林網建設健康快速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