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了黟縣引種蘆筍蔬菜新品種,進行設施栽培研究,其主要技術包括:因此選擇與建園、品種選擇、育苗、定植和常年管理等。
關鍵詞:蘆筍;設施栽培;技術研究;黟縣
中圖分類號 S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3-82-02
蘆筍(Asparagus Officinalis. Linn)學名石刁柏,系百合科天門冬屬的宿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蘆筍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高檔蔬菜和保健食品。其嫩莖質地細膩、纖維柔軟、風味鮮美,有特殊的芳香味,能增進食欲,幫助消化,因其品味兼優,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稱。稱其蘆筍,是因為主要供食用的嫩莖,形似蘆葦的嫩莖和竹筍,故我國現在已有很多人習慣將石刁柏稱為蘆筍。
蘆筍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在美國、歐洲其消費量僅次于番茄、刀豆、蘑菇和豌豆,排在第五位。蘆筍不僅在國際市場上十分緊俏,供不應求,在我國市場也日益暢銷,生產發展十分迅速,已成為我國一種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特種經濟作物。蘆筍的社會經濟效益也很好,蘆筍種子在播種后2~3a內形成鱗莖盤,每年春季,從鱗莖盤上部,抽出許多嫩莖,這就是通常食用的蘆筍。蘆筍的經濟壽命很長,一般可達14~18a。
近年來,黟縣引進蘆筍這一新的蔬菜種類,開展試驗栽培,進行技術探索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第一年育苗、栽植,第二年收益,3~4a產量達1 000~1 500kg/667m2,5a后進入豐產期,2 000kg以上/667m2,收益在1萬~1.5萬元。
1 園址選擇與建園
1.1 園址選擇 作為蘆筍大棚栽培的園址,要求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平坦,排灌方便的地塊,而且最好土層深厚,沙壤性土壤,土壤PH值在微酸性到中性之間。
1.2 建園
1.2.1 大棚搭建 蘆筍大棚栽培,選擇6m寬的鋼架大棚為宜,棚長30~50m,視地塊而定。
1.2.2 園區基礎設施建設 建園時必須做好園區道路、排灌溝渠的設計建設,園內道路與棚的走向垂直,并確保水電配套到位。做到能排能灌,作業方便。
2 品種選擇
蘆筍品種很多,經過試種比較,在黟縣表現較好的品種有:格蘭德、2000-3、達寶力等。格蘭德的優點:不易散頭、散頭率低、產量高,質地鮮嫩、品質好,抗病性好。
3 育苗
蘆筍育苗幾乎一年四季都可進行,但在本地最好的還是春季3~4月播種育苗。播種前需進行種子處理,即浸種3晝夜,且每天將種子搓洗換水,浸種后洗凈催芽4~5d。然后播種,一般454g蘆筍種子播250m2,可移栽大田0.67hm2。
4 定植
4.1 定植園準備 在搭建好的大棚里,施足基肥,每667m2腐熟糞肥2~3t,加適量復合肥。然后耕翻做畦,畦寬1.2m,每棚4畦。
4.2 定植時間 育苗60~75d,苗長至30cm左右即可移栽。
4.3 定植技術 每畦栽1行,株距25~30cm,定植深度10~12cm。移栽時大小苗應分開栽植。定植后將苗剪留15~20cm,以利存活。栽后全園灌一遍定植水。栽植當年,做好肥水管理促其生長,不打頂,直至枯黃。第二年夏、秋即可有蘆筍可采。
5 常年管理
主要包括采收、留苗、禾苗整理、土肥水管理、病蟲防治及大棚管理等。
5.1 采收與留苗 栽后第二年,夏季即有蘆筍采收,頭一季采10~15d就要留苗,留苗30d左右,再采第二季約35d,然后留苗生長直至枯黃。
從第三年開始進入正常生產管理。越冬后一般2月上中旬就開始采春蘆筍,一直采至4月中旬,然后留苗30~35d,至5月中下旬;再開始夏蘆筍采收一直到7月中旬,然后拔除老苗留發新苗至8月中旬(25~30d),又開始秋蘆筍的采收一直到10月中旬結束,然后再次留苗生長直到11月禾苗枯黃,拔除枯禾越冬。
蘆筍的采后留苗,春后的那次每兜留新苗4~6根,夏后的那次老株拔除后每兜留新苗7~9根,留苗應選莖粗1.1~1.8cm的新筍,過細過粗的都不好,同時注意留苗的合理間距。
5.2 禾苗整理 主要內容是,在禾苗長至1.2m時進行摘心,控制徒長;將生長不良、枯黃的植株予以清除;對生長茂盛的植株進行必要的綁縛和吊繩,防止倒伏。
5.3 土肥水管理
5.3.1 土壤管理 結合肥水管理進行,做到有草及時清除。
5.3.2 施肥 越冬季施基肥1次,一般在11~12月清園時進行溝施,每667m2用腐熟糞肥1 500~2 000kg+復合肥100kg;生長季(2~10月)每月施肥1次,結合灌水進行,每次每667m2用復合肥+尿素20kg。
5.3.3 水分管理 基本要求,生長季每月2次,遇旱適當加密。注意蘆筍喜潮怕漬的特點,既不能缺水,又不能形成漬澇,做到防病、高產。
5.4 病蟲防治 主要的病蟲害有:根腐病、莖枯病、褐腐病;斜紋夜蛾、金針蟲、蘆筍甲蟲、蚜蟲、紅蜘蛛以及地下害蟲地老虎、螻蛄、蠐螬等。
5.4.1 根腐病 重點是注意巡查,一旦發現病株,立即將其掘出燒掉,對病株附近的土壤充分澆灌根消毒。在栽培上注意肥水管理,減少發病可能,要合理采筍,嚴防傷根。幼苗定植時用苯菌靈或苯菌丹按有效成分的400~500倍液,浸根15min,可減輕此病發生。防治上注意是用藥劑灌根。防治藥劑可選加瑞農、多寧、福美雙、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
5.4.2 莖枯病 注意蘆筍地的排水,通風良好,注意土壤消毒、適時摘心,定植不要過深。防治在5~6月莖枯病發生初期每隔7~10d噴藥1次;7~9月發病盛期(溫度高、濕度大)5~7d噴藥1次,噴藥重點是下部莖稈的嫩莖部分,用藥可選60%百泰750~1 500倍液或25%凱潤2 000倍液或18.7%凱特(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劑600倍液。
5.4.3 褐斑病 此病多發于氣溫特別高的7月下旬至9月中旬。防治方法:是噴灑波爾多液,或用代森鋅,或敵菌丹可濕性粉劑800倍噴治,效果都較好。
5.4.4 斜紋夜蛾 以幼蟲群集啃食枝條后分散,逐漸吃光植株的擬葉,嚴重影響光合作用。可用8%敵敵畏2 000倍液或90%敵百蟲1 500倍液,每l0d噴1次,連續數次。也在成蟲發生期用糖醋盆誘殺成蟲,糖醋酒水比例3∶4∶1∶2。
5.4.5 金針蟲 其幼蟲在土壤中蛀食幼苗并鉆人嫩莖以及地下莖危害,成蟲有白天潛伏在土壤表層,夜間出來交配產卵的習性。可在春秋兩季成蟲活動最盛時,用50%的敵敵畏或敵百蟲500g拌細土25~30kg撤于地面或鋤入土壤表層。
5.4.6 蘆筍甲蟲 其成蟲和幼蟲均食害蘆筍,春天危害幼莖,夏季以后危害莖葉。越冬時成蟲隱藏于蘆筍枯莖下或雜草堆下,次年出來危害,對產量影響最大。防治方法:采收時,收完全部的莖葉,然后對新長的幼苗噴藥防治。
5.4.7 蚜蟲 用吡蟲啉或啶蟲脒類噴治即可。
5.4.8 地下害蟲 可在田間撒25%敵百蟲粉加5倍細土做成的毒土;或用90%敵百蟲的30倍液拌在麥款或豆餅上,撤在田間做毒餌;施肥時噴80%敵敵畏乳劑的800倍液等方法防治。
5.5 清園 每年11月,蘆筍枯黃后,將其全部拔除,然后清除雜草,整理畦面,施好基肥,灌1次水,準備越冬。
5.6 大棚管理 春蘆筍萌發前30d(1月初)就要開始做好大棚蓋膜保暖,有條件的最好是雙膜覆蓋,能促早發。開春后隨溫度上升適時適度開門調溫,棚內溫度達到25℃以上后,便全部掀開裙膜、打開棚門,調節棚內溫度,高溫期還需高掀裙膜和棚頭膜,通風降溫,確保蘆筍正常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