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居民點空間布局適宜性評價是進行農村居民點優化布局及新農村建設規劃的重要途徑。該文以臨潁縣杜曲鎮為研究區,采用GIS空間分析、層次分析及專家打分相結合的方法,對農村居民點的空間布局現狀進行分析,并根據綜合評價對居民點用地布局適宜性劃分不同等級,為農村居民點規劃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GIS;農村居民點;空間布局;適宜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 F301.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3-107-03
Study on the Layout Suitability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Based on GIS
Qian Yuelei
(College of City and Environment,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 461000,China)
Abstract: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is the important way which about rural residential area optimization layout and new countryside planing. This paper taking Du Qu Town,Linying County as an example,uses the method of GIS spatial analysis,hierarchical analysis and expert scoring to Space layout situ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analysis,and divids different grades to the layout suitability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and then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planning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Key words:GIS;Rural residential area;Spatial layout;Suitability;Evaluation
農村居民點是農業勞動者共同居住,并進行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活動而聚集的定居場所[1]。農村居民點建設長期處于農民自發選擇的狀態,導致目前農村居民點空間布局零亂分散,集聚能力差,這種松散無序的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不利于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影響農村產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2]。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土地資源數量的有限性及供給的稀缺性與社會需求量增長之間的矛盾日益明顯,迫切需要對農村居民點布局適宜性進行評價,進而進行整體規劃建設,這對于我國農村的建設發展、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和農村社會經濟結構的加速轉型具有指導意義。
1 研究區概況
杜曲鎮位于河南省臨潁縣西部,距縣城5km,東接城關鎮,西鄰大郭鄉,南依臺陳鎮,北靠繁城鎮和固廂鄉,地形平坦,氣候四季分明,鎮域總面積61.2km2。鎮政府所在地河董村,總面積58.5km2,耕地面積3 739hm2。全鎮轄32個行政村,89個自然村,292個村民組,16 901戶,69 734人。鎮區面積7.5km2,鎮區人口為2.9萬人,是一個人多地少、加工業比較發達的近郊型鄉鎮。主導產業為木業加工、糧食加工、無公害農業。
2 研究方法
本文根據研究區的實際情況,在農村居民點布局適宜性評價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確定村莊為評價單元,并從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及區位因素3個方面構建農村居民點布局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應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影響因子的權重;應用ArcGIS空間分析功能,對研究區農村居民點布局適宜性進行評價,最后獲得布局適宜性評價結果。
3 農村居民點布局適宜性評價
3.1 評價流程 農村居民點布局適宜性評價是在劃分評價單元、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和確定指標權重的基礎上,計算出每個評價單元的加權分值并根據分值劃分級別[3]。
3.2 評價單元的劃分 評價單元是進行空間圖像處理的網格,是空間自然屬性和社會經濟屬性的承載體,是土地適宜性評價的基本單位[4]。本研究地形及區位數據以柵格作為評價單元,社會經濟數據以行政村作為評價單元。
3.3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3.3.1 指標選取 影響農村居民點布局適宜性評價的因素很多,既有宏觀的、微觀的,也有直接的、間接的,而且因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5]。
根據研究區的具體情況分析,影響農村居民點空間布局的主要因素有以下3個:
(1)自然因素:村居民點的空間布局受自然條件如地形、降水、氣候等的影響,山地、丘陵地區農村居民點分布稀疏,平原地區農村居民點布局密集。
(2)社會經濟因素:隨著經濟的發展,鄉鎮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建新房的欲望增強,甚至有的富裕的鄉鎮已經實現了鄉村樓房化建設。
(3)區位因素:農村居民點多分布在區位條件好的地方,且大多數居民點沿道路兩側分布。
綜合考慮影響農村居民點空間布局的各個因素,參考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概況,結合研究區的具體實際,最終確定8了個影響因子。
3.3.2 指標因子權重的確定 指標因子權重的確定采用層次分析法來實現。層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即根據問題的性質和要達到的總目標,將問題分解為不同的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間的相互關聯影響以及隸屬關系將因素按不同層次聚集組合,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分析結構模型,從而最終使問題歸結為最低層相對于最高層(總目標)的相對重要權值的確定或相對優劣次序的排定。層次分析方法的計算利用EXCEL表格來進行,既簡單快捷,又準確方便[6]。經計算得到各因子權重如表1所示。
表1 農村居民點布局適宜性評價指標及權重
[評價因素\評價因子\權重\自然因素\坡度\0.100 \社會經濟因素\人均居住面積\0.051 \人均經濟收入\0.152 \人均耕地面積\0.045 \土地利用現狀類型\0.111 \區位因素\道路通達度\0.180 \距城鎮距離\0.269 \距水源距離\0.091 \]
3.3.3 評價指標的量化處理 對于研究區農村居民點布局適宜性評價選取的8項因子,通過資料分析整理、文獻查閱和專家咨詢等途徑,運用定性分析和定量測算方法,將每個指標進行量化,取得它們的合理值。選取的8項因子分別為坡度、人均居住面積、人均經濟收入、人均耕地面積、土地利用現狀類型、道路通達度、距城鎮距離和距水源距離,具體的分值見表2。
表2 評價指標量化分值
[坡度
范圍\分值\人均居住
面積(m2)\分值\人均經濟
收入(元/a)\分值\人均耕地面積(m2/人)\分值\土地利用
現狀類型\分值\道路通達
影響范圍(m)\分值\據城鎮
距離(m)\分值\距水源
距離(m)\分值\0°~2°\100\>200\100\>8 000\100\>1 334\100\建設用地\100\0~500\100\0~1 000\100\0~1 000\100\2°~5°\80\150~200\80\6 000~
8 000\80\1 000.5~1 334\80\未利用地\80\500~1 000\80\1 000~2 000\80\1 000~2 500\80\5°~8°\60\100~150\60\5 000~
6 000\60\667~1 000.5\60\其他農用地\60\1 000~2 000\60\2 000~3 000\60\2 500~4 000\60\8°~12°\30\80~100\30\4 000~
5 000\30\333.5~667\30\園林地\30\2 000~3 500\30\3 000~4 000\30\4 000~6 000\30\>12°\10\<80\10\<4 000\10\<333.5\10\耕地\10\>3 500\10\>4 000\10\>6 000\10\]
3.4 布局適宜性綜合評價 在計算評價單元的總分分值時,采用空間加權疊加法來計算,即把每個因素的作用分層進行疊加,其模型公示為
[S=i=1nwici]
其中:S為某評價單元綜合評價分值,W為第i個因子的權重,c為評價單元對應的第i個因子分值,n為因子總數。
在ArcGIS空間分析模塊下,將上述因子按照以上模型進行空間疊加,對研究區各柵格的綜合分值進行頻率曲線統計,以頻率突變點為等級劃分的主要依據,并結合實際樣點的調查驗證,將研究區農村居民點布局劃分為5個適宜性等級,如圖1所示。
<\\Pc10\PC10E (E)\姜秀紅\雜志\安徽農學通報雜志\農學通報2013-13\3797-1.tif>
圖1 杜曲鎮農村居民點布局適宜評價圖
(下轉117頁)
(上接108頁)
4 評價結果分析及建議
通過以上的評價,將杜曲鎮居民點布局適宜性劃分為5個等級,最適宜布局區主要位于鎮中心和工業比較強的村莊;適宜布局區主要位于各個村莊所在地區域;較適宜布局區主要位于城鎮最東邊緣地帶;勉強適宜布局區位于鎮中和工業強村附近,主要是基于生態保護要求;不適宜布局區主要位于鎮和村莊周圍的耕地和林地所在的區域。
根據評價結果、影響因素以及研究區未來的發展情況,建議將全鎮劃分為重點布局區、適度布局區、限制布局區和禁止布局區。
(1)重點布局區。重點布局區主要位于城鎮中心和工業強村附近,即由以上評價結果所得的最適宜布局區。該區自然條件好,交通便利,工業發達,人口密集,政府發展傾向明顯,未來發展空間大。
(2)適度布局區。主要包括由以上評價結果所得的適宜布局區和較適宜布局區的綜合區域。該區域村莊地理位置較好,居民點用地適中,綜合條件較好,雖部分地區離鎮較遠,但交通便利,且較符合政府發展方向。
(3)限制布局區。主要包括以上評價結果所得的勉強適宜布局區域。雖然該區域內的一些條件符合建設要求,但基于生態保護要求而限制開發的區域。只有在適度布局區的用地已經不能滿足建設用地需求的情況下,才可進行建設。
(4)禁建區。主要是以上評價結果所得的不適宜布局中的部分區域。包括基本農田區、水源地保護區等。
5 結束語
農村居民點作為農村人地關系的核心,其用地情況還受不同區域的特點和政策制度等影響,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區域性,不同地區的農村居民點尚需根據自身特點進一步研究。農村居民點空間布局問題的研究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系統工程,影響因素較多,研究方法也在不斷地探索,希望將來能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尋求最科學的方法解決農村居民點布局問題。
參考文獻
[1]孫華生,黃敬峰,金艷,等.基于GIS技術的縣域居民點空間分布特征分析及其優化布局[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7,33(3):348-354.
[2]田光進,劉紀遠,張增祥,等.基于遙感與GIS的中國農村居民點規模分布特征[J].遙感學報,2002,6(4):307-313.
[3]張建華. 基于GIS的縣域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研究——以山東平邑為例[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0.
[4]曲衍波,齊偉,趙勝亭,等. 膠東山區縣域優質蘋果生態適宜性評價及潛力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08,24(6):109-114.
[5]林愛文,龐艷. 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適宜性的遞階模糊評價模型[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6,31(7):21-26.
[6]許紹雙. Excel在層次分析法中的應用[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6,9 (11):17-19.
[7]唐娟.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居民點布局優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