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凄歲暮風,翳翳經日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晉·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上初中時就來到了綿陽“安營扎寨”“寒窗苦讀”,自然,號稱“中國科技城”的綿陽則順理成章地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這里的冬天有些濕冷,除了有時嗚嗚作響的風聲,就沒什么冬天的氣氛,全然不像我的家鄉梓州的山村。
四川少雪,一旦說到冬季下雪,那就像是我多年未見的朋友,幾分期待,幾分想念。
一位作家說得不錯:雪是一種風景。
早就聽說山東濟南的冬雪與梅花是一大勝景,可惜至今仍無緣親睹,在網上尋找到一些圖片也足以令人心馳神往。
又論及經常納入文章的歲寒三友,非在雪天里,難以感受到它們的風采。
很多的文學作品描寫下雪天的故事,高中的語文老師給我們講解“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中“雪下得正緊”的“緊”字的妙處,于是看新版《水滸》特別留意火燒草料場的那一場雪景。
當然,如同夜黑風高殺人時一樣,大雪天渲染了背景,為英雄人物的出場做好了鋪墊。
又在老爸執意要求之下,勉強看完京劇《智取威虎山》和小說《林海雪原》的很多片斷,那也是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下,解放軍剿匪小分隊在大雪紛飛的季節里展開斗智斗勇的故事。
劇中的人物造型,一看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曹雪芹老先生好像也對雪有一種偏愛,《紅樓夢》中也有許多經典的場景是和雪有關的。
其中從第四十九回直到第五十三回都是以雪為背景,有孔雀毛做的裘,還有什么青緞灰鼠褂、大紅猩猩氈,大觀園里“十二釵”等一干人等又是作詩又是吃鹿肉,還引出了晴雯病補雀金裘的典范情節。
每每想起這些,就像翻開了漫畫書,各種形象立即呈現在了眼前。
也許是雪會激發人的情緒,欣賞雪的那份寧靜,欣賞雪使得世界混然一色的力量,欣賞雪的潔白和它美麗的六角形的圖案,似乎每一片雪花都帶有天然的柔情似水的風流身韻,原來雪是大自然的寵兒。
如果沒有“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景色,恐怕就不會有“俱往亦,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情。
四季的變化,豐富了人們對于環境的感悟,體味到不同景象的交替變化,慢慢地能夠感受到歲月的升華。
如今,天氣應該是漸漸冷了,但心與心更靠近了。
還記得小時候大雪的天,我和表弟撐著一把傘去走親戚。
那天,雪越下越大,感覺落在睫毛上都有些沉甸甸的。
天又黑得特別快,我們差點迷路了。
但是,當時卻感覺不到害怕,因為有親人在旁邊,似乎困難的事情也變成了一種快樂。
伴著“咯吱、咯吱”的聲音,留下一串串足跡。
當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大家高興極了,馬上圍著火盆,支起了炭爐鍋,噓寒問暖地話起了家常。
那時候的烤火,可能是比現在的南方喝功夫茶、北方吃豬肉燉粉條更流行的接待方式。
常有雪天里堆雪人、打雪仗的往事,也曾記得有人在女生宿舍后面的操場上畫出巨大的心形,最終贏得芳心。
我記得,還有人向往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情調。
樸實的尋常百姓家里,紅袖送上一杯熱茶,你也可以享受冬日里的愜意。
取下自己的圍巾為她披上,寫一段離情別意。
回憶和想象的混合,大雪紛飛給我的印象反而是溫馨和甜蜜。
當然在我們川西北則別有一番風土人情,但回到自己狹小的空間,我期待著一場突然降臨的雪,飄舞在窗外輕敲著玻璃,呼喚我進入一個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