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路上開車,很多人會亂插隊,其實用科學的角度一想,插隊會導致阻力變大,而阻力變大通行速度自然會變慢。”作者老多認為,公德是符合科學的,他希望寫一些非國學的故事來影響讀者。
這套科普圖書讓人更多覺得是“好玩”, 書中沒有宣講枯燥的理論知識,也沒有把科學家塑造成光輝偉岸的形象,更沒有讓人覺得科學是個和自己生活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
那么科學是從何而來的呢?書中帶著讀者去找尋科學的源流:從公元前7世紀點燃科學之火的泰勒斯開始,到告訴我們不要過分依賴權威的羅吉爾·培根,到因為被砸而發現萬有引力的牛頓,一直到20世紀發現光也會拐彎的愛因斯坦……書中,老多把枯燥的科學史演繹成了一部通俗好玩的故事集。
“大家都對光的速度很感興趣,并且計算出了光的傳播速度是30萬千米/秒。這可讓當時的愛因斯坦樂壞了,心想這下可有得玩了。他想如果人要能以光速運動,那這個世界會咋樣呢?沒想到這個想法卻成了他研究相對論的根,那時他16歲。”老多把玩火箭的高達德、用腦子玩理論的霍金這些科學名人好玩有趣的故事寫了一籮筐。
在《貪玩的人類1》上市后不就,老多就收到很多豆瓣網上的讀者消息,在表示贊許的同時,希望老多更多地介紹中國人的“貪玩科學史”。有讀者一句話點醒老多:我天朝的神威呢?
于是老多便創作了《貪玩的人類2:穿越百年的中國科學》(以下簡稱“《貪玩的人類2》”)。這本書里寫的,就是中國人從覺醒到20世紀前二三十年,那些為中國的科學事業玩了一輩子、奮斗了一輩子的科學家們。他們是中國科學各個學科的開創者。不過,在老多的書中,他們和所有人一樣,也都是普通人。
中國的黃歷中蘊含著很深的天文學研究、從甲骨文新舊派中可以看出當時兩個派別在斗爭而不是更替的結論……老多認為,用科學的眼光看待歷史,會發現更大的智慧。“胡適說過,科學分多種,但科學方法只有一種,這就是探索精神。”
看到現在人們對易經的認識,都只停留在將其用來研究玄學、風水、算卦上,老多十分痛心。“其實從科學的角度去看,八卦是從分類學中誕生出來的。幾千年前,人們連文字都沒有,古巴比倫的數字只能數到3,在這樣的條件下都做出很多發明,今天我們有計算機、互聯網,為什么取得不了先人的成就呢?”
老多認為,這正是探索精神的流失所造成的。科學的進步不可能源于應試教育,而是源于人類好奇的天性和對自由的探索。如果試著把科學和社會發展的動力放在人類的一種天性——探索世界的興趣、對未知的好奇、擺脫無知獲得智慧的快樂,由這些興趣推動世界變化時,人類的“貪玩”也能創造文明和文化。
“他用一種可想象的空間語言去描繪那個久遠時代的場景,科學家們認真地發現、探索,在某一個時刻造福人類。”豆瓣網友蕾蕾豆在《貪玩的人類》書評中寫到,是老多這些可愛的科普書讓自己又重新愛上了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