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個病不容易。但有很多患者哪怕只是出現一些很輕的癥狀,也一定要去三級甲等的大醫院、名醫院去掛專家號,甚至有些人為了看很普通的常見病也不遠千里去大城市的大醫院就診。事實上,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么做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大病去醫院,小病進社區”這句話醫療行政部門已經喊了好多年。然而,目前還是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在大醫院中,專家號一號難求,而普通號即便很好掛,有些人也不愿意去選擇。究其原因,醫院資源的不平衡及醫療水平的差距確實是一個問題,但是,錯誤的就診觀念也是造成此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因素。
小病首診找專家等于浪費
許多患者第一次看病就去掛專家號,其實對于很多人來說這是沒有必要的。不論是醫學專家還是年輕的普通醫生,接診時首先都要了解患者的癥狀、體征、病史,并書寫門診病歷,然后開具各種檢查單讓患者進行各項必要的檢查?,F代醫學越來越依靠先進的儀器設備作為輔助的檢查手段,許多疾病都要先經過化驗檢查、影像學檢查及其他各種輔助性檢查之后,才能根據這些檢查的結果得出明確的診斷,而這些常規性的工作一般醫生即可完成。所以,我們在第一次看病時完全可以先掛個普通號,在做完各項檢查之后,如有必要再去掛專家號。事實上,許多普通門診的醫生在認為有必要的情況下,甚至不需要患者主動提出要求,也會將其直接轉送給專家進行會診的。
還有很多患者,僅僅是出現了打噴嚏、咳嗽之類的輕微癥狀,也要去大醫院掛專家門診,這也是沒有必要的。大部分的常見病,社區醫院及普通門診的醫生足以應付。如果久治不愈或出現了新的癥狀,再去大醫院請專家診治也不遲。據筆者了解,很多患者擔心的是大病被當作小病來治,甚至被誤診誤治。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如此誠惶誠恐,雖然說某些輕微的癥狀有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先兆,但是發生這種情況的幾率很低,況且普通醫生也都經過專業的學習及培訓,如果發現了比較特別的情況,醫生就算自己拿不準,也會建議患者去大醫院或??漆t院進行檢查的。另外,許多重大疾病在發病的初期并無明顯的癥狀,往往是在患者進行體檢時才被發現。所以,如果您特別擔心自己的健康狀況,定期去醫院進行體檢才是最重要的。
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態,對于戰勝疾病也是很重要的。過度擔憂和恐慌不但沒有任何好處,反而容易加重病情,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還有些患者,費了很大的勁掛上了專家號,結果沒經過較多的檢查就被告知沒有什么問題,不必做什么特別的處理。該患者對此很不滿意,似乎非要查出點什么大病來才滿足。
總之,當我們出現了一些不太嚴重的、常見的癥狀或進行初診時,最好先去普通門診,經檢查后沒有明確診斷的,或醫生沒有能力處理的,或久治不愈時,再去找經驗豐富的專家進行診治也不遲。這樣做對于患者來說,既能節省掛號費用和排隊所浪費的時間,也不會耽誤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從合理利用醫療資源的角度來講,這樣做也可以把寶貴的專家資源留給更需要的患者。從醫學教育和人才培養上看,足夠的門診量也有利于年輕醫生對臨床經驗的積累,有助于更快地提高我國的整體醫療水平。
大醫院和名專家常常被過分神化
大醫院和名專家常常被患者過度神化。很多患者都經常帶著過高的期望去大醫院找專家就診,總幻想大醫院能給自己帶來不現實的奇跡。事實上,許多疾病能不能治療,治療的效果如何,從根本上說都是由這種疾病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如果目前尚無較好的辦法治療這種疾病,就是再權威的專家也無能為力。因此,我們必須學會接受現實。
還有些疾病,是需要較長的治療過程的。有的患者在一家醫院就診之后,治療了一段時間效果不明顯,就覺得這是醫院或醫生的水平不夠,于是就去更大的醫院,找知名的專家就診。輾轉多處進行治療之后病情可能有所好轉,于是就覺得這是找專家就診的結果。實際上往往并非如此。有些病治療的時間到了,病情自然就好轉了,并非是后來去看的專家有什么更高明的醫術。打個比方,感冒就是這樣。在內科醫生中間流傳著一個笑話:“感冒,吃藥一周好,不吃藥一個禮拜好”,意思是說,感冒通常要經過7天時間的自然過程,吃藥雖然可以緩解和控制由感冒引起的某些癥狀,但想徹底將其治愈仍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只要是能在社區小醫院就診的大部分疾病,沒有必要費很大周折去大醫院找專家看。目前我國許多地區都通過提高社區就醫的報銷比例來引導參保人員在社區醫院診治常見病和多發病。筆者相信,隨著社區醫院的不斷發展,其醫療水平與大醫院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小。
美國人無法直接找專家看病
據統計,在美國共有6000多家醫院,其中5000多家是社區醫院,約占醫院總數的80%。在美國,平均每千人擁有醫生2.7人,中國每千人擁有醫生0.5人。美國的社區醫院比中國成熟得多,而且通常規模也比較大,條件也好得多。例如,洛杉磯圣蓋博醫院擁有500多名醫師和800多名雇員,共開放273張病床位,該醫院的服務項目包括外科手術、急救、婦產科、新生兒重癥監護、長期看護等。在普通病房中,1名護士平均需要照顧4位患者,而在特需病房,1名護士僅需照顧2位患者。
在美國,絕大多數社區醫院的醫生都有自己開業的門診,同時也在社區醫院做兼職。大部分美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醫生,平時發生頭疼腦熱一類的小病,只需在家庭醫生那里看病就可以了。如果需要住院、做手術或者需要使用較為復雜的設備做檢查時,家庭醫生就會把病人帶到自己兼職的社區醫院里進行診治。美國也有很多大醫院和著名專家,但與中國不同。在美國想找專家看病,首先必須經過社區醫生的診斷。當他們認為患者的病情較為復雜,確實有必要去看專家時,才會將其轉診給專家。因此,避免了專家資源不必要的浪費。
不過,美國的醫療體制也存在較大的缺陷,那就是高昂的醫療費用。在美國,得了一場普通的小病,且不說做手術的費用,單是每天的住院費、治療費、護理費、醫藥費,加起來通常都要超過1000美元。若是做個像闌尾炎這樣的小手術,在住院2天的情況下,醫療費用也能達到7000多美元。如此算來,在美國即便是經濟條件尚可的中產階級,如果沒有醫療保險,生一場大病也會弄得傾家蕩產。如此說來,我們能以合適的價格,通過掛普通號或在社區的小醫院,就能獲得相當不錯的醫療服務,不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