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又叫頸椎關節病,是指頸椎發生慢性退行性改變引起頸椎管或椎間孔變形、狹窄,刺激或壓迫頸部脊髓、神經根、血管及交感神經,從而出現以放射性頸肩痛、雙下肢痙攣、行走困難甚至四肢癱瘓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復雜性綜合征。據我國各大醫院的調查資料顯示,近年來,因頸椎病而就診的患者人數是骨科門診患者中最多的。頸椎病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和長期伏案工作者。該病患者可出現頸肩部疼痛、肢體麻木、頭暈和惡心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大小便失禁甚至癱瘓。
目前,臨床上治療頸椎病的方法主要有保守療法(推拿按摩、牽引、物理療法)和手術療法兩種。由于脊髓是人體的中樞神經,因此人們在選擇保守療法治療頸椎病的過程中一旦發生意外,后果將不堪設想。而手術療法只適用于脊髓型、病情較重或經保守治療無效的頸椎病患者,且頸椎部位的手術相對于一些軀干、四肢部位的手術來說風險較大。因此,以緩解頸椎病癥狀、減緩骨質增生為治療原則治療頸椎病的西藥療法是目前大多數醫護人員和此病患者的選擇,但該療法的臨床療效是非常差的。中醫在治療頸椎病的過程中總結出很多的寶貴經驗,并取得了不錯的臨床療效。中醫認為,頸椎病屬于“骨痹”、“肩頸痛”、“眩暈”的范疇,是因外傷或氣血虛衰、感受風寒濕邪所致,以頸肩痛、頭昏、目眩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多與疾濁、肝風、虛損有關。下面就介紹一則名醫鄭邦本治療頸椎病的經驗方:
患者馬先生59歲,走路時經常出現頭暈的癥狀,每次發生眩暈時都會持續大約10秒鐘的時間,夜間入睡困難,易醒,頭暈發作時雙臂熱麻,腳軟無力,口干、淡而無味,舌淡,苔白厚,脈沉弦。患者的血壓正常,X線片檢查結果顯示其患有頸椎病。鄭老認為方老先生所患的頸椎病應屬氣虛血瘀、絡脈瘀阻所致,治療此癥應以益氣、活血、通絡為主。使用的方藥為:黃芪、北沙參、丹參、葛根、黃精、酸棗仁、夜交藤、雞血藤各30克,土鱉蟲、白芍、當歸、川芎、地龍、桃仁、紅花、神曲各10克,升麻、柴胡各5克,牛膝、骨碎補、合歡皮各15克。將上述藥物一起放入鍋中,加500毫升的清水浸泡25分鐘,然后用小火煎煮30分鐘,濾出藥汁,之后再向鍋中加入300毫升的清水煎煮15分鐘(紅花后下,雞血藤烊化沖入),去渣取汁,將兩次所得的藥汁合在一起服用,可每日服一劑,分早、中、晚3次服下。
馬先生服藥5天后,頭暈、口干、雙臂熱麻及腳軟無力等癥狀基本緩解,仍有失眠、多夢等癥狀,服藥兩個星期后,上述癥狀基本消失,病情穩定。復診時,鄭老建議馬先生堅持服藥以鞏固療效。此方中的土鱉蟲味咸,性寒,有小毒,歸肝經,具有破瘀血、續筋骨的功效,可用于治療筋骨折傷、瘀血經閉、癥瘕痞塊。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土鱉蟲的提取液及水提醇沉液分別具有抑制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栓的功效。此外,土鱉蟲的提取物還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防止D-半乳糖對人體的肝臟造成損害。其生物堿可提高機體對心肌和腦缺血的耐受力,還能降低人體心臟組織、腦組織的耗氧量。其水煎液具有調脂的作用,能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此方中的黃芪具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夜交藤具有養心、安神、通絡、祛風的功效。雞血藤具有補血活血通絡的功效。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地龍具有清熱定驚、通絡除痹的功效。牛膝具有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經的功效。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行氣開郁、祛風止痛的功效。北沙參具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丹參具有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養血安神等功效。葛根具有解表生津的功效;骨碎補具有補腎強骨、續傷止痛的功效;合歡皮具有安神解郁、活血消癰的功效。
此外,頸椎病患者在守方治療的同時,也可根據自己的具體癥狀對此方中的藥物進行增減,以取得最佳的療效:①疼痛癥狀較重者,可在此方中加入乳香、沒藥。②久病體虛者,可在此方中加入首烏、枸杞子。③傷后受寒或宿傷而感受風寒者,可在此方中加入麻黃、桂枝。④因感受風寒濕痹而導致經絡受阻者,可在此方中加入羌活、獨活、防風、蒿本。⑤伴有雙手麻木者,可在此方中加入五味子、柴胡、炙甘草。⑥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者,可在此方中加入桑寄生、細辛、地黃、杜仲、茯苓、秦艽。⑦四肢痿軟較重者,可在此方中加入熟地、五味子、麥冬、知母、杜仲。⑧痰濕凝阻、經絡瘀滯者,可在此方中加入姜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⑨手足麻木伴有兩目羞明、視物昏花、睛痛難開者,可在此方中加入蔓荊子、陳皮、炙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