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非洲大地一直令人神往,旖旎的自然景觀和淳樸的風土人情令人震撼。在這里,一望無際的草原磅礴大氣,奔跑的羚羊迸發出頑強的生命力,而大自然更是展示出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的殘酷規律。這一切,不僅吸引著無數旅游者,也是攝影愛好者的樂園。
今年7月,12個喜歡攝影的年輕人與小朋友來到了東非國家烏干達和坦桑尼亞。在那里,他們不僅體驗了不同的風土人情,幫助了當地的貧困兒童,還帶回了許多非洲草原的精彩照片。回國后,他們把這些照片整理起來,舉辦了《走進非洲》攝影展,讓更多人體驗到非洲之美。
在攝影展現場,記者采訪了這個小組的2名領隊——20歲的周子川和17歲的楊璐宇。盡管他們都表示,自己只是普通攝影愛好者,只是想把自己看到的非洲景色記錄下來介紹給別人,但是說起在非洲的攝影,他們還是有說不完的話,給有志于非洲一行的廣大攝影愛好者以啟發。
拍非洲需要帶什么?

為了這次非洲之行,走進非洲小組可是做足了準備。周子川和楊璐宇不約而同地告訴記者,拍非洲一定要帶上足夠的空卡。“在非洲草原上,我們沒有時間去等一個合適的光或者鏡頭,只能看到就怕,不斷地抓拍,這樣4天的草原之旅,我們拍了幾千張照片,再從中精選出滿意的”。
除了不辭辛苦的“海拍”,好的相機也必不可少。雖然不是專業攝影師,但是走進非洲小組對相機的選擇可一點不含糊。“我們的相機是佳能5D Mark Ⅲ,它是全畫幅相機,2230萬像素。我們還帶了3種鏡頭:佳能24-70、佳能70-200,以及佳能2倍增距器”。
“其中增距器尤其值得一提。在草原上,汽車只能沿著公路開,游客由于安全因素,也不允許下車。而動物基本不會沿著公路邊走,我們在草原上的4天,只見過幾次三三兩兩的羚羊、斑馬橫穿公路,一只長頸鹿曾靠近過我們的車,一頭獅子曾趴在路邊,除此之外,我們幾乎只能相隔數十米拍攝成群的大象、河馬,以及其它猛獸。這時,增距器就變得非常有用,它能用鏡頭把距離拉近,由于相機清晰度不錯,最后呈現的效果就像離動物很近的樣子,近乎以假亂真。”
在非洲草原拍照,除了攝影器具,“腳力”也必不可少。這次,他們駕駛了兩輛特別設計的越野車。這種車頂篷可以推開,人站在車里的椅子上,可以從車頂拍照。“這樣拍出的效果更好,有自然的感覺,看上去更真實一些。有些人可能覺得從車里把頭探出來有點危險,其實車的高度再加上車外的篷子,動物是不會向上撲的。”
就這樣,越野車帶著他們在草原上與野生動物和當地土著居民共度了4天,他們也從一開始完全摸不著頭腦到最后對拍非洲“有了點譜”。“拍攝動物我們主要用70-200的鏡頭配2倍增倍器,采用8-11的光圈,讓拍攝主體有個稍稍大一些的場景。而拍攝人文我們主要用的是24-70中焦鏡頭,取用的光圈為大光圈,重點突出人物,虛化人物背后的雜亂。”
當然,還有的時候,他們根本來不及準備大機身拍照。“草原動物尤其是獵豹跑得太快了,一閃即逝,要想捕捉到精彩畫面,就只能放棄大機身,而選擇當時手里拿著的像素低點的設備,比如手機或小相機。這樣出來的效果也是挺生動的。”
天時地利人和助你拍好非洲?

我們常說“功夫在詩外”。其實,要想拍好非洲,也需要很多攝影之外的知識與準備。首先就是要選擇適當的時間。“我們是在7月中上旬進入東非塞倫蓋蒂保護區的。整個6月到9月都是非洲的旱季,氣候沒有想象中炎熱,也比較容易拍到動物。事實上,這段時間動物是在不斷遷徙的,比如6、7月份它們在坦桑尼亞,7月底8月初渡過馬賽馬拉河,而8月中旬就進入了肯尼亞境內。所以,如果要來非洲拍動物,一定要先做好‘功課’。”
“而從11、12月份到第二年春天都是非洲的雨季,雨不僅連綿不斷,還很大,給草原交通帶來不便,動物們也大多躲了起來,不容易拍到。不過,雨季草是青綠色的,而旱季草色枯黃。如果想拍雨中一望無際的青綠草原,冬天來非洲倒是個不錯的選擇。”
除了選擇來非洲拍照的月份,還要了解動物的習性。“清早是動物最活躍的時候,所以拍動物一定要早起。到了中午,由于離赤道近,光線很強,動物也大多躲在草叢中休息,我們通常用這段時間趕路。而夜晚,是動物的捕獵時間,比較危險,一般不能進入國家公園。”
“此外,拍動物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進入草原絕不意味著遍地都是動物。事實上,從國家公園入口到腹地往往都見不到什么動物,有些比較少見的動物需要我們開一天車去尋找。”
在非洲草原上,除了野生動物,土著居民也是攝影愛好者的目標。在《走進非洲》攝影展上,記者就看到了不少當地馬賽人。這些土著居民面對鏡頭很平和,既不扭捏也不刻意擺“POSE”。走進非洲小組告訴記者,“我們有一位黑人導游,向他提出我們想到當地馬賽人村落拍照,他就會帶我們去。在村子里可以拍到當地特有的歌舞表演。雖然如今的土著村落也有了一點商業化的性質,但還是基本保持了原貌,比如住宅外圍依然是用牛糞鋪的,當地人也不會刻意迎合攝影者。”
拍非洲,專家如是說
雖然走進非洲小組只是攝影愛好者,但是專業攝影師對他們的器材選擇卻頗為認可。北京市攝影家協會常務理事胡金喜告訴記者,拍非洲草原要盡可能帶長鏡頭,如果帶1000或800毫米的長鏡頭,拍攝起來就會更從容,當然增距器也必不可少。
多次走入非洲草原拍攝的黑龍江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夏富祥建議,最好帶兩支鏡頭。一支為中長焦的變焦鏡頭,在野生動物園,中長焦鏡頭可作為廣角鏡頭使用,使用范圍也比較寬泛,如佳能EF70-200毫米F2.8等;另外一支為望遠定焦鏡頭,如佳能EF300毫米或EF500毫米大口徑具備防抖動功能的定焦鏡頭。可手持拍攝運動狀態下的野生動物。這樣的配置涵蓋了從70毫米至1200毫米(加增距器)內的拍攝范圍。
此外,他建議,穩固的三腳架也很有幫助,是用長鏡頭拍攝野生動物時必備的輔助器材。在野生動物園中拍攝,長時間待在前進的車中,隨時能發現可拍的動物,馬上停車進行拍攝,現支三腳架是來不及的,因此最好隨身準備一個起到三腳架作用的“豆袋”。
對初次拍攝非洲的人來說,很容易把鏡頭一直定在動物身上,而忽視其身后的草原。胡金喜表示,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其自身特點。在非洲,動物和草原是結合在一起的,因此把動物放在當地環境內拍攝效果更好。
至于有人可能會猶豫“到非洲拍攝野生動物是使用傳統相機還是數碼相機呢”,在夏富祥看來,這因人而異,也可以兩樣都帶上,交替使用。數碼相機的可調感光度及自動白平衡,在弱光、低色溫條件下拍攝具有優勢。在自然環境下生存的野生動物,早晚非常活躍,此時色溫較低,用膠片拍攝速度慢,不容易拍清楚,數碼相機拍攝就有利多了。但對追求影像完美素質的攝影師,就另當別論了。他們需要正片的那種感覺:不同銀鹽材料的色彩表現、準確的曝光、完美的光影效果及對瞬間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