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農業部批準了三種轉基因大豆的進口。事件經報道,不少公眾擔心其潛在風險,質疑其評估報告、評審過程不夠公開透明,呼吁公開轉基因產品的評估審批過程。9月12日,來自山東、安徽、廣東、湖北的12名律師通過EMS將兩份有關轉基因食品的政府信息公開申請信郵寄給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農業部,要求公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性評價的材料和審批程序等信息。轉基因食品一直備受關注,網傳的“轉基因食品名單”靠不靠譜?國家正式批準生產或進口的轉基因作物有哪些?近日,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專家學者。
有關“轉基因食品是否有害?”的問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生物學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姜韜表示,轉基因主要通過重組DNA的技術,將人們所需要的基因安排到合適的地方,而這個基因一定是科學家已經研究透徹的基因,“我們不可能把不知道意義和結構的基因用做轉移,一定是把研究得很透徹的基因做重組。”
他表示,人們無需對遺傳改變充滿恐懼,因為即使是目前農業中常用的雜交育種,其從分子的角度看,實際上也是遺傳改變,即通過分子大規模的橫向轉移,雜交后使得原來根本沒有機會在自然界形成后代的作物形成雜交的后代,“所以遺傳改變是很正常的,基因組本來就是一個動態的結構。”
姜韜表示,目前,在農作物上,大規模的基因轉移,目的是為了引入抗逆、抗蟲、抗真菌、改善營養或口感、形狀等目的。
目前,他表示,轉基因作物生產已經是現代農業重要特征和趨勢。美國是轉基因的強國和大國,其棉花轉基因占了86%,玉米占80%,大豆占92%,此外,目前巴西、阿根廷等國的轉基因優勢也已經超過了美國,因為這些國家的成本更低,將來將成為轉基因更大的受益國。
轉基因農作物的實踐已經進行了30年,商業化也花了17年時間,食用轉基因食品的人口中,到目前為止沒有1例出現食用安全問題,此外,據統計,轉基因種植面積占全球耕地面積只有十分之一左右,其中不少是用于飼料和加工原料。
針對市民關注的“中國轉基因作物有哪些?”的問題,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員謝家建介紹,“截至目前,我國批準了轉基因生產應用安全證書并在有效期內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證書的發放是根據研發人的申請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的評審,經部級聯席會議討論通過后批準的。證書的批準信息已經在農業部相關網站上公布,各批次的批準情況都可以查詢。
“目前,轉基因水稻和轉基因玉米尚未完成種子法規定的審批,沒有商業化種植。”謝家建表示,“我國已經進行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
中國批準進口用作加工原料轉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這些食品必須獲得中國安全證書。
□文/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