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滿蒙文化曾經(jīng)盛極一時的中國,擁有“一把好腰刀,一個好鼻煙壺”一度是人們判斷上流紳士的基礎(chǔ)。近來鼻煙壺拍賣市場的興起,讓這個經(jīng)過了長期蟄伏的遺珍重新回到上流社會的藏柜中。
用鼻子吸的“雪茄”
17世紀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登陸中國,作為他所帶貢禮之一的鼻煙迅速成為了中國皇室的新寵,那時鼻煙作為一種大眾消耗品已開始在歐洲多國盛行。獲得鼻煙的中國皇室對這種東西十分喜愛,也特地制作了各式精美的鼻煙壺,時而封賞官員,鼻煙壺作為御賜品盛行于眾公子王孫之手。從那時起,鼻煙和鼻煙壺這種賞玩之物迅速進入了繁盛時期。
“如今在前門大柵欄,還會看到很多選購鼻煙的人,大多都是老北京。”1964年出生的高東升并沒有經(jīng)歷過明末清初鼻煙壺那段繁華的時期,對于出生在皇城根兒的他來說,賞玩鼻煙壺的最繁華的時期僅僅存在于父輩們的講述中。
作為昔日公子王孫的日常把玩器物,唯有在許多明清宮廷劇中的出現(xiàn)能夠勾起人們對鼻煙壺的回憶。許多人對這個昔日盛行的物件有著很濃厚的感情。“閑了撮起一小撮放到鼻根,再輕輕吸進去,感覺那股附庸風(fēng)雅勁兒就很有派頭。”因為制作鼻煙壺而逐漸接觸鼻煙的高東升是如今為數(shù)不多保持了吸鼻煙習(xí)慣的人,在他看來鼻煙壺是種十分具有文化價值的物件。
吸鼻煙不僅顯得非常高雅,也有很好的藥物功效。起初的鼻煙原料為經(jīng)晾曬后富有油分和香味的干煙葉,經(jīng)過碾磨后和入麝香、冰片等名貴藥材,有些人也會將玫瑰花或茉莉花與煙一起窖藏以增加其香氣。用時以手指粘上煙末送到鼻孔,輕輕吸入,可以醒腦提神,很多人通過吸食鼻煙取嚏的方式振奮陽氣,也會使使用者心情舒暢。在古典文學(xué)巨作《紅樓夢》中就有一段對鼻煙的介紹,晴雯感冒后服了藥還未見效,寶玉便命麝月取鼻煙來,給她聞些,痛打幾個噴嚏,就通快了。
方寸間的藝術(shù)珍品
“盡管鼻煙壺曾經(jīng)盛極一時,但隨著年青一代對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疏遠,類似鼻煙這種盛行于朝野市井的文化習(xí)俗也逐漸被摒棄。”玩的人越來越少,這也是鼻煙目前在中國的現(xiàn)狀。老鼻煙壺手藝人劉守本對我們的本刊解釋說,盡管吸食鼻煙的人越來越少,但在經(jīng)歷過幾個世紀后,作為鼻煙衍生品的鼻煙壺卻成為了典藏珍品,供眾多藏家把玩珍藏。
從制作工藝上看,鼻煙壺制作融入了許多中國的藝術(shù)形式。在300多年的鼻煙壺歷史中,工匠們將各種文藝形式運用其中。鼻煙壺因此被稱為“集多種工藝之大成于一身的袖珍藝術(shù)品”。憑借精巧卓絕的制作技術(shù),發(fā)展出匠心獨運的各式鼻煙壺,鼻煙壺也在清代美學(xué)工藝上大放異彩,也成為清代藝術(shù)的重要表征之一。
在很多歐洲鼻煙愛好者眼中,中國是一個盛產(chǎn)鼻煙壺的國家,許多國外著名博物館都藏有產(chǎn)自中國的鼻煙壺精品。這也為中國贏得了“鼻煙壺之鄉(xiāng)”的稱譽。清代嘉慶年間民間的制壺工藝也到達鼎盛,如今拍賣市場最為搶手的也是那一時期的作品。
從材質(zhì)上看,鼻煙壺種類繁多,不論從用料、圖案,還是制作工藝,其工藝之博雜,致使其品種難于細列。中國鼻煙壺集中了中國繪畫、書法、雕刻、鑲嵌及玉石、瓷器、料器、漆器、琺瑯、金屬等工藝于一體,可以說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大成,博采眾長,又自顯奇姿。
如同今天人們喜歡古巴雪茄,在300年前,一個精美的鼻煙壺就是品位和社會地位的象征。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關(guān)注鼻煙壺。在如今收藏市場,越來越多的收藏者開始重新關(guān)注起鼻煙壺,在高東升看來這反映出了人們開始重拾傳統(tǒng)文化的愿望。
文化傳承
“隨著富裕階層品位的不斷提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關(guān)注這些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物件。”高東升說,由于對傳統(tǒng)工藝品認識的缺失,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的手工鼻煙壺精品都是銷往國外。而近幾年來,很多流傳到國外的鼻煙壺精品也被一些獨具品位的收藏家們逐漸回收。
由于歐洲人一直保持著吸鼻煙的習(xí)慣,加上他們更欣賞純手工工藝的藝術(shù)品,因此長期以來,中國的鼻煙壺在歐洲一些國家十分盛行,也比較有市場。“許多人都會來中國購買一些精品鼻煙壺使用或收藏,有的極具收藏價值。”
從許多歷史題材的電影橋段也能看出鼻煙壺的收藏價值:一位英國外交官賄賂某王爺一輛汽車,收到汽車的這位王爺僅回贈了他一個三分之二巴掌大的一個小鼻煙壺,并對這位外交官說,五十年后,你送給我的這輛汽車早已成為破銅爛鐵,但我給你的這個小壺卻價值連城。
越來越多人的關(guān)注,也使這個傳統(tǒng)把件逐漸重新獲得它本來的地位。“前段時間我去前門,看見兩個年輕人在買鼻煙,我很好奇,一問才知道那哥倆也是鼻煙壺的收藏者。”高東升說,看見有年輕人喜歡這個東西,可見傳統(tǒng)的手工藝品仍舊有它獨特的魅力。
鼻煙壺中的繪畫藝術(shù)
“你看畫中,貨棧前面的船老大剛結(jié)完賬正要上船,半路上正巧遇見了一個熟人,心中記掛著趕路行船,在急切中與友人寒暄家常,最后抱拳行禮告辭”。面前的高東升向我們講述著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的橋段。與原作相比,在晶瑩剔透的水晶壺中,畫作多了幾許清秀氣息。
“如今這門手藝至已有近200年的歷史了,自清嘉慶年間內(nèi)畫鼻煙壺制作興起至今,200年以來同時代掌握此工藝的畫家從沒超過百人,但卻作為一門獨特工藝散發(fā)著它的魅力。”高東升從事內(nèi)畫創(chuàng)作已有30年,在他家中的柜子里,各種題材的內(nèi)畫作品不勝枚舉。“我太喜歡內(nèi)畫了,有時為把一個作品繪制在鼻煙壺中我真能做到心無旁騖。”